第8章 大魁天下
宋代科举考试,通过州府主持的解试、朝廷礼部主持的省试后,参加最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汪应辰以信州解元(解试第一名)、省试第八名(有说第九名)的优异成绩参加殿试,当时的皇帝是宋高宗赵构。
南宋政权初建,宋高宗迫于形势起用抗战派官员,但不久即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一路向南溃逃,先后到扬州、镇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今浙江舟山)、温州,甚至有一段时间漂泊海上。宋高宗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多次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己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
几年间,长江以北国土丧失殆尽,建康(今江苏南京)都成了前线。好在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三月,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江边)之战,宋军以八千兵抗拒金兵十万之众,阻击四十八日,虽败而使金军从此不敢轻易渡江,半壁江山才得以保全。
越是软弱越是受欺,金朝决意灭南宋。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十月,金军会同其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军又大举发兵,来势凶猛。有官员主张疏散朝廷百司,请宋高宗避敌兵锋。当时赵鼎已是右相,坚决反对这种意见。在赵鼎的力主下,实在是求和无路的宋高宗才鼓起勇气,宣布定策亲征,进驻平江(今江苏苏州)。其后,宋军捷报频传,金与“伪齐”军北退。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正月,宋高宗说:“恢复之图,所宜爱日。仍先求人才,有人才则天下之事无不举。然用人才,要在进君子退小人。”二月,宋高宗乘舟自平江(今江苏苏州)还临安(今浙江杭州)。宋高宗进赵鼎为左相,负责政事及进退人才,励精图治;张浚为右相,都督诸路军马,负责边事,“二相相得,同志辅治”。
因百司不备,这一年的省试推迟至六月十六日,殿试则拖到了八月二十二日。
在殿试时,宋高宗以“吏道未肃、民力未苏、兵势未强”为问。汪应辰在应试策论中系统地回答了宋高宗提出的问题,并特别强调“反求诸己”,即治国者要时时反省,正心诚意,身体力行。汪应辰写道:“陛下励精图治,求复父兄之仇,亦历年,而驻跸无一定之地,战守无一定之策,进退无一定之人,所施行事无一定规画,何以奏功?是在陛下反求诸己而决定之。”
这些有着赵鼎、喻樗影响的观点,不仅切中时弊,具有鲜明、深刻的现实意义,更为关键的是契合了宋高宗当时的心境和朝廷的主流。加上文采飞扬,笔力老到,汪应辰脱颖而出,最终被宋高宗擢为第一,大魁天下。
这一年,汪应辰年甫十八,实不满十七周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状元乃天子门生中的佼佼者。它意味着天资学识的典范、往圣绝学的继承者,还常常被赋予重要的德性期待,是古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归依。可以说,古代中国人有着很强的“状元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