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摩擦和国际经济秩序转型(全二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美贸易摩擦的镜鉴
——日美贸易摩擦之回顾、走向与启示

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进入胶着状态。中美两国在可能以签订协定的方式结束贸易战之际突然进入新的困顿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国政府采取霸凌主义态度和极限施压手段,坚持不合理的高要价,持续加征关税,并在协议中写入干涉中国主权事务的强制性要求,导致双方分歧难以弥合。美国贸易代表处和财政部联合回应,指出中方所谓涉及主权条款是贸易协议通常具有的正常的执行机制。双方认知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中美贸易战已经从传统贸易冲突上升到经济模式和治理体系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日美贸易冲突的历史维度为正确解读和判断中美贸易战的本质和走向有所裨益。

中美贸易战的历史维度是后发大国和现任大国之间存在的“修昔底德陷阱”。最近几次的“修昔底德陷阱”之困似乎存在一个“七成论”的假设或巧合,当某国综合国力达到首强的70%都会遭遇某个与美国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意外事件,从而突然衰落,而且基本上都会在短期内断崖式下降到美国30%以下。

简单的历史回顾可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开始,那时衡量国力的主要指标是钢产量。1913年,美国和德国的钢产量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分别是31.8百万吨和17.6百万吨,后者接近前者的60%,德国当时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中心,实际工业能力已经接近美国的70%。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钢产量下降至美国的30%以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衡量工业的重要指标是工业的总产值,苏联1978年的工业总产值超过美国的60%,接近70%。1979年美国涉足阿富汗武装冲突,导致油价暴跌,苏联工业总产值开始下落。1991年苏联的GDP已不足美国的30%。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于1984年取代苏联成为第二大经济大国,GDP达到美国的60%,而包括海外投资的GNP更是接近美国的70%。1987年美日签订《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其经济总量已降至美国的30%。最新的例子是欧盟,其背景是金融或者货币成为决定国力的指标。欧洲大市场在1999年欧元诞生时正式建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此时欧元区经济总量达到了美国的70%。欧元在诞生之初也被视为未来唯一可以与美元分庭抗礼的币种,但是2000年反恐战争爆发,欧洲外围地区的战争不断爆发,欧元汇率不断下滑,欧洲经济进入“失去的20年”。

2002年,中国加入WTO,当时中国GDP只有美国的15%,到2014年,以美元计算的GDP在10年内增长了6倍,达到了10.4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的60%。按照IMF的预测,在2018年中国的GDP超过14万亿美元,达到了美国的70%。显然,中美贸易战有“修昔底德陷阱”之困的必然性。

与中美贸易战最为接近的是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冲突,两者存在许多共性:两者都是由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冲突,进而触发其他领域的经济冲突;都涉及所谓的结构性问题,都经历多次冲突,且大部分冲突以贸易协议的方式解决。

本章试图从日美贸易战的纵向发展阶段、发展历程和发展终局,为中美贸易战提供更为直观的经验。当然,与日美贸易冲突明显不同,中美两国不是同盟国,这或多或少地解释了中美贸易战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因素和潜在的竞争因素。换言之,中美贸易冲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贸易冲突、经济纠纷和科技竞争,还包括意识形态和制度竞争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