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金鲍
在半岛地区,最早叫上价格的海货还属黑金鲍。就像名字一样,黑金鲍曾经有过神秘的炒作史。它通常需要七八年才能长到适合捕捞的最小尺寸。厚厚的岩状物堆于鲍壳表面,糙如火痕,打磨后却幻彩耀目,不输珍宝。贩子定期来收,价钱翻高,鲍壳转手卖给制作高级饰品的外贸加工厂,赚得更多。普通的鲍壳也有好价格,用于医药和贝雕。鲍肉则无人问津。
那些水域深阔,礁石堆叠,一股股海流湍急的地方,也是黑金鲍出没的地方。它们最喜欢在此界谋生,一来图个清凉干净,二来也属本能地自护。20世纪60—70年代,没有哪个渔民不喜欢黑金鲍,捞到它们就等于捞到了钱。几乎每个渔村都有几个奇才,孤狼一样立于礁岩高处,后脊微拱之时,双臂聚拢,随后一个猛子入海,下潜十数米,再浮出水面时,定有惊人之举。奇才知道,流再急,也有停歇的当口,俗称稳流——奇才如他们,是少有的能把握住稳流时间和规律的人。
半岛地区自古顺应春生、夏养、秋长、冬捕的规律,是生存智慧,也是约定俗成。鲍以七八月为肥美。到了夏季,船老大出海不再下网,改为雇猛子,杀底捞货。猛子属于胶东半岛的叫法,到了辽东半岛,叫碰子。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把命扎到海底,碰大运,捞大钱。
猛子中多奇才,身如岩石,皮似胶板,肌肉拧成了铁疙瘩,神武至极。他们手持鲍铲,腰旁拴着兜网,跳水之后能在最短时间里消解浮力反冲,迅速下潜,绕开裙带海藻,直逼礁石缝隙。
当时的潜水设备土贼土贼,且来路不明。夜班工人从厂里偷来的下脚料,铜皮、铅块、风挡玻璃、机器上的传送带,被卖到了城乡接合部,又辗转渔村。制作工艺也相当粗陋。潜水镜硌脸,下一趟水上来,脸被铜皮套硌出了凹痕。传送带做的脚蹼,遇海水生硬,磨得脚起泡。
腰铅,四个铅块穿成的腰带,重达二十五斤。纵身一跃前,都要系上,没有它,人沉不到海底,更不用说保持平衡。供氧完全靠人工液压充气,最紧要的就是保障输氧线畅通,所谓命悬于一线。甲板上若出了差错,或者船上的人忙乱之中忘记了供氧,海底的猛子必定性命不保。

海浪在周围暴力挤压,激流也会把人拖向死亡的深渊,锋锐的礁石和蛎子壳就是埋伏着的斧钺钩叉。除此之外,还要面临各种凶猛海物袭击的风险……奇才命大,或许,他们对于未知有着天然的预感,对于大海又深知其脾性,凭借胆识和运气,一个潮汐连下四五次,一次比一次潜得深,在海底逐礁、逐片、逐面、逐缝地抢三寸大鲍,那种气势,好似要建立一个王朝。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日照石臼海域,曾有人抢到一只特大的黑金鲍,竟然比鞋壳还长,用钩子秤一提溜,足有两斤重。鲍壳卖了大好价钱;鲍肉则配上肥肉膘剁成了饺子馅。一口酒,一个饺子,越喝越有,真乃人世间少有的鲜美。
半岛地区,鲍壳最贵的时候,到了每斤二十多块钱。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再有人收鲍壳了,鲍肉却值钱起来,海参也被炒上了天。海货行市日涨,城里酒楼生意火爆,贩子们紧紧地盯上了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