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整肃军队
年轻的李隆基知道自己接下的是怎样的一个乱摊子,清醒地知道当务之急是什么。他亟需人手帮助自己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于是京城局势安定下来后,成为掌管实权的真正皇帝后,开始对朝中大臣进行“大洗牌”,对功臣刘幽求、张说、王琚、姜皎等人都提拔重用。而对于朝中职务最重要的人选,唐玄宗认为最合适的人选是姚崇。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石乡)人。他出身于典型的“官二代”家庭,是嶲州都督姚懿的公子。相传姚崇小时候是个调皮孩子,憎恶学习,后来有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一本叫《修文殿御览》的书后,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此以后改变了态度,开始发奋学习,通过日积月累,练成了满腹经纶。后来,他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而入仕。
武则天时,姚崇最开始的官职是夏官郎中。当时正值野心勃勃的契丹入侵中原,军事压力极大,结果论军情时,姚崇不但分析的头头是道,而且处理得有理有节。武则天被他的非凡才干所折服,于是提拔他为夏官侍郎。
到了公元704年时,在狄仁杰的推荐下,武则天又提升他为同平章事,兼夏官尚书事,位列宰相。期间,他整顿国防,抵御外侵;整理盐务,发展生产;和诗女皇,繁荣文化;忠心耿耿,辅弼朝政,成为武周政权的“定海神针”。
武则天晚年时,忠厚耿直的姚崇因为得罪了武则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被贬为灵武道安抚大使。姚崇临行时,武则天让这位担任了6年之久的老宰相推荐一位合适的宰相继位人选,他直言不讳地举荐良臣张柬之。神龙元年,姚崇从边关返京“探望”病重的武则天,结果参加了张柬之为首发动的神龙政变,最终逼武则天退位,复辟了李唐江山。
唐中宗复位后,在政治斗争中,“另类大臣”姚崇被贬出朝廷,任地方刺史。之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灭韦氏集团党羽后,唐睿宗继位后,姚崇又被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随即任中书令,他和宋璟共同辅政,改革创新。
当时,李隆基已经被立为太子,他和太平公主一样,深得唐睿宗的信任和倚重。
太平公主长期干预朝政,她担心李隆基太能干,不利于自己专权,于是想方设法要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另扶平庸软弱的侄子上位。
姚崇和宋璟察觉到太平公主的动向后,马上向唐睿宗进谏,请求让太平公主搬到东都居住,以让她远离权力中心;同时,把李隆基的兄弟,李成器等人分派到各地去担任刺史。
唐睿宗能够重回帝位,多亏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筹谋运作,如今朝政也多依赖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处理;同时,太平公主和唐睿宗李旦都是武则天所生,李旦一向十分宠爱这个妹妹,不忍心让她远离京城。于是,唐睿宗直截了当地把姚、宋二人的建议告诉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一向骄纵无比,她知道大臣这样对付自己之后,当即大怒。为了平息太平公主的怒火,太子李隆基连忙上书,请求唐睿宗以“离间兄弟”的罪名处治姚崇和宋璟。于是,姚崇再次被贬出京城,担任申州刺史。
即使出京做了地方官,姚崇也没有心灰意冷,地方治理也做得有模有样:他先是做申州刺史,后来又转为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他为政简肃,当地百姓为了感念他的恩德,特地为他立碑纪念。
李隆基知道自己虽然登上九龙宝座,但是并没有挣开权力的桎梏和羁绊后,要想励精图治,振兴唐朝。于是他又想到了老宰相姚崇。
现在作为皇帝,不能去和朝中臣子们去扯皮和拔河,需要的是作为裁判,对各位臣子治理朝政提出的策略进行实际比较,去伪存真,相互结合,决定出适应当前并符合长远发展的政策,
姚崇不但政治经验丰富、政治智慧极高,而且有远见卓识,在朝中德高望重。为此,唐玄宗找了个借口,把老功臣郭元振给撤掉了,准备把姚崇捧上正位。
功臣宰相张说听说此事后,极力阻饶,想出一出调虎离山之计,并且采取“李代桃僵”的方式,吩咐另外一位政变功臣姜皎当枪手。
姜皎于是按张说的吩咐主动去找唐玄宗:“臣听说陛下想找一个能人当河东总管,不知道找到了没有?”
李隆基摇了摇头,说:暂时还没有。姜皎于是继续说:“臣觉得有一个人是最合适人选。”
李隆基点了点头,问:谁可以胜任。姜皎于是胸有成竹地说:“姚崇文武全才,臣认为他最合适不过了。”
李隆基是何等聪明之人,马上明白了其中的“是非曲直”,厉声说:“姜皎啊,这不是你的主意,是张说的主意吧,你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啊。”
姜皎吓得魂飞魄散,赶紧主动“招供”是张说指使的。
李隆基虽然没有处罚姜皎和张说,但足以说明功臣集团的眼里是容不下姚崇这粒沙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姚崇确实是一个能力出彩,张说也算是能臣,他之所以阻止姚崇嫉妒姚崇比自己谋事更有城府,理政能力更强,怕自己中书权利削弱。
李隆基知道作为皇帝,一言一行有时能定人生死,也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走向,所以必须学会控制情绪,一半是为了尊重别人,一半是为了保护自己。欲成大事,必修其心,情绪就像心魔,你不控制它,它就吞噬你,能控制情绪,方能控制人生,一个情绪稳定的背后,是实力,更是格局,一个人最顶级的休养就是情绪稳定。做到简单的事情不争吵,复杂事情不烦恼,发火时候不讲话,生气时不决策。
王明阳在致良知中:知即理,知行合一。所谓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而是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所谓行,不是简单的行动,而是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付诸于行动。在知中行,在行中知。
不过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保守派郭元振,这位现在身兼宰相和兵部尚书郭元振在李隆基对太平公主的叛乱进行镇压的时候,对当时的太上皇李旦一路从寝宫追到承天门楼,让太上皇发布一道诰命,诰命明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意图谋反,皇帝依诰命对太平党羽进行镇压,并自即日起军国政刑依皆取皇帝处分,太上皇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同日李旦由太极殿移居百福殿。
先天二年十一月,李隆基接受群臣敬献的尊号,称“开元神武皇帝”十二月初一,大赦天下,改元“开元”。
可以说郭元振在平叛太平公主叛乱中功劳不小,但郭元振却不是一个有着革故鼎新,开创新制的宰相,李隆基邀请郭元振前来大明宫。
郭元振,魏州人,18岁的时候考中进士,被朝廷奉为通泉(今四川遂宁射洪县)县尉,担任县尉期间干了不少缺德事,在任期间铸造私钱和掠买人口,后遭举报,被押送洛阳问罪,武则天亲自审问,在审问期间发现郭元振才华横溢,做事情很有一套,深得武则天赏识。随后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自此以后郭元振就在军中服役,还到边境处理过不少和吐蕃的外交事务,建立功勋,后睿宗登基,郭元振担任吏部尚书和中书参事,李隆基登基,因有功特赐爵位代国公,升中书门下三品兼兵部尚书。
看着眼前这位中书门下三品兼兵部尚书的郭元振,李隆基首先开口:“郭明公,吾朝自建立以来,皇城禁军设立为北衙6军和南衙16卫,北衙以武将主练兵事,南衙16卫以宰相文臣主练兵事。调兵需要皇帝法书和兵部兵符,地方府兵征调则需要地方长官和折冲府长官共同验证,这其实是地方折冲府对诸位的制衡钳制作用。然府兵近年来服役者减少,逃逸者甚多,首先是卫府将军任意驱使府兵私用,沦为卫府将军的杂役形同奴役,随意克扣府兵粮饷,府兵难以忍受,再则边疆将官不加强练兵,确贪图府兵钱财,更有甚者希望府兵早点死亡,好把府兵财务据为己有。”
话说到此处,郭正振突然双膝跪地,大声说道:“臣担任兵部尚书以来,时间尚短,请皇上给臣时间,臣必整顿军纪...”
高力士在一旁突然发话,道:“代国公,不可打断皇上话语,此乃不敬。”看着满脸大汗,脸色煞白的代国公,李隆基心中不由一笑,看来这位也是一位同流合污的之人。
郭元振一时语塞,低头不做声,却能看到浑身发抖,他清楚的知道,眼前的这位皇帝在镇压太平公主时候,几乎血洗了长安城,凡太平公主提拔官员一律罢黜,并严加审理,抄家者数百人,收缴奇珍异宝,金银器具,竟装满整个户部的府库。并且查抄田地府苑,户部人员仅靠现在入手需数年才能核对完成。
李隆基沉默不语,看着眼前的国公一会,才开口说道:“国公从兵事已久,自然知道府兵情况,太上皇朝政期间,朕曾提出兵制改革,国公即授爵位,应知在其位,谋其政;再立新功。”
“朕欲让汝兼任御史大夫之职,对军队进行整肃,淘汰老弱,招募新兵,并对贪腐克扣官员进行清查,并同时加紧练兵,将在明年十月将抽调南北衙和边军一部在骊山进行一次演武,希望郭卿莫要让朕失望。”
郭元振正要谢恩,李隆基却赐座,“对于此次整顿禁军和边军,朕会抽出万骑两千,金吾卫、左右羽林军总共8000人成了御林卫,主要整肃军纪,肃清贪腐,清除害群之马。这些人兵部草拟名单分别派遣到各地边军职位不用太高,从队正参军校尉都可以,李宜德将会把调查事务和一些风闻趣事报与你,此事机密不外传,这些人若有伤残、失踪、意外事务,朕不在乎进行一次犁庭扫穴。”
先让郭元振先对军队进行一次大的整肃,一些牛鬼蛇神就会关键是人家跳脱出来,各种权谋的诡计的戏法就会变着花样的出来演戏,李隆基乐的当一回吃瓜观众。
这8000人有一部分是潞州武举毕业学子,一些是靖安司的人,一些是在各地文房四宝楼招募学子,整肃军纪,从来都是特别危险事务,在古代士兵有时是只知将军不知皇上,天高皇帝远,士兵的一切吃喝用度,赏罚奖赏,提拔使用,边军将军一言就可定军士生死,这也就是为何自古以来,将军起兵造反,士兵便跟随原因。
李隆基现在就是对整肃完毕后成立军队中的御林卫,建立在百人队内,实施将官负责对军士训练管理,羽林卫监督军纪执行,对军功核对,整肃军纪,并开展普及文字教育,树立军士三观,强化军队意识。羽林卫平时和军士同吃同住,共同作战,同等待遇,并能把真实情况记录在册,一军有一万余人,就有一千余羽林卫,这样就能保证皇帝能够掌控军队,并且通过各地钱柜施行实名奖赏,保证奖赏能到军人手里,并杜绝将官贪腐军饷和冒领赏赐。
当然对于这几年罢黜官员,李隆基决定在开元一年,开科举取士,科举四科,算学取士增设,复设武举科,在兴庆宫的胜业坊设立武备学堂,武举各地边军和州县不讲身份,都可参加,为了防止一些世袭门阀官员设置门槛,让郭元振传信息为边军招募队正。
李隆基决定还是以户部建立武备屯田的方式,在各地建立屯营。屯营只负责军队的粮食和布匹的生产,并对军队家属就近安置。由农商会负责对军队柴米油盐服饰物资运输供应。
几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用将士生命征服的土地决不能归于施行私有制,个体百姓在面对乡绅和县衙官吏是没有反抗能力的,乡民在看到他人受苦时只是庆幸不是自己,“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霜”是以个体存在乡间最鲜明的写照。要想乡民自发团结起来,那就是土地国有,集体分配土地使用权,施行屯长管理,武备执纪,账房核对,采用三年一轮换,不连任,农工商合作经营。前面说过屯营具体管理,屯营采用每户大庭院的方式,就是让能种植各种蔬菜瓜果和个人养殖家畜。
穿越而来李隆基从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党羽开始,就没有像以往朝廷一样进行拍卖,收取钱财,切断那些想在朝廷抄家中想盗取利益,相互勾结买卖低价购买土地可能。
不过也采用汉武帝的奖赏制度,凡参与者给与抄家5%的奖励,但有隐瞒不报,收录不全,贪腐盗取者,举报者属实者可获得三成被举报者产业。这就是自古不变的“贪婪者终会被贪婪所吞噬”道理。
经过对几年的府兵均田的登基造册和这次太平公主收缴的田地,李隆基明确知道现在屯营拥有田地能够满足大唐70万府兵的粮食和布匹供应。
自此,改变唐朝成立以来的兵农一体的军户制度。招募成为军士就拥有军籍,家属就是军户,想务农可以选择进入各地武备屯营;也可选择进入为军队生产物资的工坊;也给与进入朝廷国营矿场、商行、牧场的招聘时的优先权。
李隆基现在要为未来打好基础,屯营的建立,就开始成立乡学,各州折冲府改为州府武举学堂,州府武举学堂毕业可考取长安武备学堂,成为大唐军队将校军官人才,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