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miss
v.
摒弃,不予考虑
嫡长子继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核心,对延续一个王朝的稳定至关重要,延续了大约八百年的周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王朝,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坚定执行者,也因此,对于后世的王朝统治者而言,遵循这项制度成为避免手足相残,安稳天下的重要法则。有这样一位皇帝,虽然他的王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政权,但是他对嫡长子继承制度有着一种特殊的“执念”,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清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其父雍正皇帝心中秘定的皇位继承人,雍正对他寄予了厚望,且加以悉心培养。在乾隆入学读书后,雍正为其精心挑选了当时的鸿儒朱轼、徐元梦、张廷玉、蔡世远等人辅导他的功课。在雍正帝的亲自教导下,弘历精通满语、汉语,饱读四书五经与儒家经典,文治武功,样样出色。雍正五年(1727)时,雍正将亲自挑选的满洲名门闺秀富察氏嫁与弘历,并亲赐大婚。雍正十一年(1733)[21],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参与处理朝廷重要军务,深得信任。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病亡,弘历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与正妻富察氏感情极好,他们恩爱有加,富察氏十分温柔贤惠,又善解人意。雍正八年(1730)时,富察氏所生的嫡长子出生,雍正皇帝大喜,亲自赐名为永琏,有承宗器之意。乾隆登基之后,就立即将永琏密立为太子,将其名字藏于正大光明匾之后。不幸的是,永琏在乾隆三年(1738)薨逝,乾隆伤心不已。后来,富察皇后又生一子,乾隆又将这位嫡出的皇子密立为储君,但永琮幼年身亡。一年后,接连失去两子的富察皇后一病不起,在东巡的途中病亡,弘历十分伤心,下令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作《述悲赋》悼念。国不可一日无母,乾隆后来立娴妃那拉氏为继皇后,那拉氏随后也为乾隆生下了嫡子十二阿哥永璂,乾隆喜不自胜。那拉氏在乾隆的潜邸时就侍奉在侧,乾隆也很喜欢她,她成为继后后,乾隆对那拉氏恩宠备至,夫妻双方的感情非常好。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终止了这段琴瑟和鸣的关系。乾隆三十年(1765),那拉氏陪同皇帝开启了第四次江南之行,一次晚膳间,不知何故,那拉氏竟缺席其中,后来人们才知道,皇后居然断发了![22]断发,对于清朝统治者而言,是国丧过后,因为丈夫已死,没有尘世的眷恋而留存下来的风俗。乾隆随即派人送那拉皇后返回北京。显然,帝后离心了。关于那拉皇后惹恼乾隆皇帝的原因,正史中未曾记载,乾隆认为那拉皇后剪发是“性忽改常”“迹类疯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皇后疯了。皇后为什么会疯了呢?乾隆就不说原因了。[23]一年后,在乾隆皇帝极为严厉的苛责下,那拉皇后病逝,乾隆皇帝把对她的厌恶转移到了十二阿哥永璂的头上,只让他穿孝十几日,而按例,他本应该为母穿孝百日。那拉皇后的丧仪规格竟比皇贵妃的等级还要低,也不举行国孝三年,可以说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而永璂,原本被乾隆考虑以嫡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子,自此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在父亲的冷遇下抑郁而终,乾隆未给其任何封号,其死后仅被葬在贝勒园寝。
回到这个单词,我将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前缀dis,第二个部分是miss。前缀dis在这里表达的是否定的涵义,也就是“不”;miss是一个常见的单词,意思是“想,思念”。由此,dismiss可以被解释为“不再想念”。以乾隆与那拉皇后的故事而言,原本夫妻二人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乾隆对待那拉氏非常用心,尤其是那拉氏生下了乾隆翘首以盼的嫡子后,乾隆更是对其母子二人尽全力呵护。对于饱读儒学经典,自幼接受汉族文化教育的乾隆而言,他对立嫡子为储君具有特殊的情怀,首先是因为他自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次也是因为自己那些曾坐上龙椅的先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正言顺”,他们大多是庶出,而乾隆本人也因生母问题受到人们的猜忌,这带给了他很多苦恼。永璂的诞生抚慰了他接连痛失两个嫡子的难过,而那拉氏也很受喜爱。可以这样讲,若不是那拉氏惹恼了乾隆,那永璂很可能被乾隆“扶正”。历史往往不按“剧本”的套路而出牌,乾隆后期对待那拉氏可谓既自私又无情,他也不顾念往日夫妻的情分,还敕令削减皇后宫中一切开销,令那拉氏自生自灭。这样说来,也就和dismiss的意思一样,因为恩断义绝,所以“不再想念”,连那拉氏的儿子也一并被排除在储君人选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