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宇宙+:从当下到洪荒
简言之,我们通过研究能动性的相互作用(“内行动”“互玩”),来研究世界。
而研究世界,就是研究世界化成。
进而,研究性—认知性的实践本身,就是政治性地参与世界化成。
这个世界,并没有(也不会)如美籍日裔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说的那样,已然进入了“历史终点”——一个形而上学/元物理学的闭合论述。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始终充满着不确定性与开放性。这也就意味着,这个世界,充满着政治性地重新构建的可能性。
本书的思想探索,从一个当下热点现象切入,依次登上“未来+”“资本+”“影像+”“现实+”“世界+”“政治+”六层阶梯,最后抵达这个世界之政治本体论内核。
在这段思想征途中,我们将遭遇并深入探讨如下一组论题:元宇宙、元物理学、奇点、熵、人类世、资本世、技术世、黑暗洞穴、发光世界、无边界宇宙、数学宇宙、参与性宇宙、符号性宇宙(symbolic universe)、时间箭头、量子现实、历史终结、可能性政治……
这段旅途,始于当下热点分析,最后则有可能触碰到宇宙的“界槛”,在那里,时间只是一个模糊化的“近似”——不仅“未来”是开放的、不确定的,“过去”亦是未被决定的。在那个无法“区分创造与更新、开始与回归、连续性与断裂性、这里与那里、过去与未来”的界槛上,我们得以“重新配置世界”。[1]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那个政治本体论层面上的“神秘界槛”,就潜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每一个能动性的相互作用,要么无数个看不见的宇宙在坍缩,要么我们眼前这个看上去很真的宇宙在分岔。[2]这就意味着,所有人类与非人类的能动者,都在参与整个宇宙的形成(becoming)。
“未来+”“资本+”“影像+”“现实+”“世界+”“政治+”,指向的是“宇宙+”。
这段“从当下到洪荒”的思想探索征途,绝不是一个单机游戏式的探险。柏拉图、笛卡儿、莱布尼茨、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拉康、福柯、拉图尔,牛顿、玻耳兹曼、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海森堡、惠勒、霍金、克鲁岑,以及希区柯克、戈达尔、斯皮尔伯格、沃卓斯基姐妹、宫崎英高(……),将作为这段探索之旅的“同行者”,先后“现身”——至少是其“虚拟化身”——本书各章的讨论中。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的思想之旅吧。[3]
[1] 两个引语皆来自芭拉德,see Karen Barad,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Quantum Physics 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7, pp. ix, 91。
[2] 对于坍缩,量子力学中的操作主义学派给出了“哥本哈根(不)阐释”;对于分岔,量子力学中的实在主义学派给出了“多世界阐释”。
[3] 对于非政治学与哲学专业的读者,阅读顺序亦可调整为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三章、第二章与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