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经学的先声:陆贾
陆贾是楚国人,楚汉相争时,他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深得刘邦赏识,被誉为“有口辩士”。刘邦平定中原后,赵佗已在南越称王,刘邦派陆贾前往南越,经陆贾的一番说服,最终南越归顺汉朝。除了这些功勋外,陆贾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在汉初就构建出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他被视为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
《史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陆贾跟刘邦说话时,时时引用《诗经》和《尚书》,刘邦很讨厌这种说话方式,骂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我的天下是靠骑马打仗得来的,用不着这些诗书。陆贾回复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骑马打仗可以得天下,难道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治理天下吗?接着陆贾向汉高祖讲述历史,他说商朝的汤王、周朝的武王都是逆上造反得天下,但他们得天下后采取了怀柔政策,文武并用,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当年吴王夫差、秦始皇等人都因穷兵黩武而导致灭国。“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陆贾说,假如秦国吞并六国后,效法先圣,推行仁义,陛下您怎么能拥有天下呢?
刘邦听后颇不高兴,但他觉得陆贾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命陆贾写一本书,专门讲述古代国家成败之事。陆贾受命后,写出了十二篇文章,他每上奏一篇,都得到高祖的夸赞,身边的人看皇帝喜欢,他们也山呼万岁,这部书被命名为《新语》。
《新语》总结了秦亡汉兴的原因。陆贾在开篇即引用《传》中所言“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以此说明圣人乃上天所造,至于圣人的行为,他用儒家观念作如下解释:“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
古代圣人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筹划乾坤,以定治理之术,经过教化,使人民得以开悟,懂得了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而后设立百官来管理天下,由此而产生了王道。就人性而言,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轻易得利,而不愿意从事艰难之事,“于是皋陶乃立狱制罪,县赏设罚,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因此皋陶设立惩罚制度,以此让百姓懂得哪些是应当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接下来的一步则为:“民知畏法,而无礼义;于是中圣乃设辟雍庠序之教,以正上下之仪,明父子之礼,君臣之义,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弃贪鄙之心,兴清洁之行。”
人们开始敬畏法,但却不懂得礼义。陆贾说“中圣”设立学校,以此教化人民,后世认为,他在前面所说的“先圣”指的是三皇五帝,“中圣”则是指周公,因为周公制定了礼乐,完善了教化体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本弱末强的局面,诸侯实力远超周天子,这就是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时代,陆贾说:“礼义不行,纲纪不立,后世衰废,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穷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
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后圣”,他删定五经六艺,将道德体系融入文本中,以此为后世做出规范,这位“后圣”显然就是指的孔子。陆贾于此强调了五经的重要性,由此开启了中国经学史的先声。
陆贾身处秦汉之间,他的一些观念必然受到时代影响,以后世观之,他所弘扬的儒学并不纯粹。至于他的师承,余嘉锡说他可能受教于浮丘伯,而浮丘伯是荀子的弟子。因此,胡适认为,陆贾的思想更接近于法家或者杂家,还有人认为他是道家。但是陆贾在《新语》中对商鞅进行了批判,而商鞅是秦朝治术的奠基人,他认为商鞅的功利主义思想破坏了秦国的道德伦理基础,虽然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但因为没有实行仁义之道,最终败亡。“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悲夫!”
秦统一六国后,没有意识到恢复礼义廉耻的重要性,所以存世仅十三年就败亡了。陆贾以此得出结论:如果汉朝不推行礼治,而继续实行严酷的法治,那将跟秦朝同一个下场。
关于经学的概念,其作为一个词组首现于《汉书·兒宽传》:“(宽)见上,语经学。”早在春秋之时,已然有了六经,只是没有被总结为“经学”一词。例如《庄子·天运》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下》对六经的不同作用作了简要说明:“《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关于六经在那个时代属于哪一家的经典,庄子继续说道:“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由此说明,六经原本不是儒家专有经典,因为百家之学都会研习六经,这是各个学派公认的经典。但庄子也承认:“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也就是那时山东的学士对六经最为熟悉,解释得也最为分明。由此也间接地说明了,儒家对六经的重视。按照《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记载,儒家创始人孔子与六经有着密切关系,有的说孔子删定六经,还有人直接说,六经都是孔子撰写的,这些说法争论已久。
但无论哪种说法,没人否认孔子与六经的密切关系。自孔子之后,儒家虽分为各派,但均视六经为圭臬。清学者汪中在《荀卿子通论》中说:“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没,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汪中称,孔子的七十二高徒离世之后,在战国时期以及秦国战乱时期,六经或隐或现,命悬一线,但因为有荀子在,故而不绝如缕。他同时说,六经乃周公所作、孔子所述、荀子所传。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认为,既然天下已定为一家,就用不着存在那么多的学说。他尤其指出,儒家仅凭六艺之学来蛊惑人心,当在禁止之列。《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李斯所言:“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李斯请求秦始皇下令,让史官把非秦朝的典籍都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而暗地里收藏《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之书的人,必须把这些书搜出来,送到官府焚毁,如果有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和提及《诗经》《尚书》,就将其押到市上斩首,凡是推崇古代,借古讽今的,就诛杀全族,官吏有知情不报者,以同罪论。此令下达三十天后,仍然不烧书的人,就要刺字发配边疆,去修长城四年。但是有关实用之书,包括医书、算卦以及农学类的书不必销毁,如果有人想学法令,就必须到官府里去向官吏学习。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请求,于是有了历史上极具名气的焚书坑儒,儒家经典大多毁于秦火。但是,还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六经藏了起来,不过《乐经》还是失传了。当年保护六经之人基本上都是儒生,因此说,五经是由儒生传承下来的。故而后世解释五经时,也是以儒家学说为准。进入汉代后,因为朝廷重视儒学,五经陆续出现在民间,而经学的解释都是出自儒家,所以从汉代开始,经学进入了儒家独专的时代。而五经也成为儒家的核心经典。同时,从汉代开始,儒学又被称为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