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原理到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让市场机制成为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推手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2年2月发布的《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估报告中指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的损害,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环境中。如果平均温度上升超过2℃,陆地生态系统物种的3%~18%将有可能面临高灭绝风险,地球生态系统面临不可逆的毁灭性风险。我国地域辽阔,部分地区(高山、沿海等)属于高脆弱性地区,国民健康、粮食生产、城市基础设施等同样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气象灾害风险。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以中国理念和实践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双碳”目标以来,国内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再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央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力度前所未有,将对现行能源和工业体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并对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根本性、革命性、长期性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不过,“双碳”目标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碳排放约束下,各个产业必须由粗放型发展转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传统产业中以低碳为导向率先转型升级的领先企业将得到更好发展机遇和更强市场竞争力,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凭借自身的低碳属性和高技术禀赋,也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这将持续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要实现全社会低碳转型,除采取强制行政措施或通过财税方法影响产业发展外,一个普遍做法是针对实际的碳排放和碳减排进行量化和定价,从而将温室气体排放的负外部性内部化,纠正市场失灵。受碳定价政策的引导,排放企业和投资者通过评估碳价对其成本和收益的影响,能够识别潜在气候风险、减排成本和盈利机会,从而引导其将资金流向低排放和产业和技术创新中去。通过这种方法,政府真正将碳排放变为企业内部决策的重要因素,推动企业积极且持续地进行低碳转型。

为此,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自2013年启动了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在2021年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排碳有成本,减排有收益”的时代。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碳价不仅对碳市场管控的重点排放企业产生影响,也能帮助金融机构在更广泛的气候投融资中对碳减排的经济效益定价,对各行各业落实“双碳”目标有着深远影响。

国内外碳市场经验表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从一项经济学理论发展到引导全社会转型的政策工具,其建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政府、企业、审核机构、投资机构等各相关方积极参与,共同推动,持续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原理到实践》一书,以碳市场的原理为起点,介绍中国碳市场从试点到全国统一市场的演变历程,解剖全国碳市场政策,并分别从地方政府、重点排放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减排项目业主、投资机构等不同参与方角度,提出建设完善碳市场的中肯意见。希望本书的面世,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推动我国碳市场不断完善、碳金融创新积极开展的推手,最终为实现以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源助力“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中信集团原董事长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莫干山研究院名誉院长

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