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趋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高起点的农业文明,从黄帝时代到周秦时代

一、黄帝时代人们如何创制中国最早的国家形态

现代考古学已经证明,在距今1万年的时候,地球出现了一个温暖时期,在亚欧大陆上,各大原生农业文明均在此时出现。在黄帝出场之前,中国北方的农业文明已处于新石器时代,诸多对农业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已经诞生。如燧人氏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式,有巢氏发明了定居用的房屋建造术,伏羲氏(庖牺氏)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神农氏既是农业开创者,也是医药发明家。(7)

在黄帝之前,中华文明犹如“满天星斗”,众多方国已经蔚为大观。(8)此时的中华文明,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黄帝不应被视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而是一个文明国家的奠基者。所以,司马迁在《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中,将黄帝作为五帝之首,看成帝王的杰出代表,这是非常正确而恰当的。

按照汤因比的分类,从原始社会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代文明社会,全世界只有6个:古代埃及、苏美尔、米诺斯、玛雅、安第斯和古代中国。后来延续下来的第一代文明只有古代中国文明。

第二代文明社会中产生了叙利亚文明、古希腊和地中海文明、古印度文明,还有中国文明等。连续发展并绵延至今的,只有中国文明与古印度文明。

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的几大文明板块,包括西方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等,主要是第三代文明的产物。这其中,中国文明长期占据了最大的分量。

实际上,早期中国从“古国时代”向“王国时代”转型,早在黄帝之前就已经完成。文扬在《天下中华——广土巨族与定居文明》一书中,描述那个时代的中国文明景象时,恰当地指出:

5000多年前,一个多元一体的巨大“丛体”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土地范围内同时发生,并启动了“中华文明的总进程”。(9)

换句话说,黄帝建立的政权,应当被看作一个国家级政权,而不是部落联盟。黄帝对国家政权建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后世百代帝王的终极偶像,黄帝在政权的开创建设方面,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重大贡献:

(1)黄帝顺应文明壮大统一的需要,通过军事手段,平息了部落纷争,初步统一了政权。这里边,黄帝分两步走,先征服了炎帝部落,使得诸侯均集合到黄帝的旗下。接着,黄帝率领诸侯讨伐蚩尤,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10)。自此,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基本上统合了华夏内的各方国和部落势力,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政权系统。黄帝的巡视范围非常大,“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基本上北至内蒙古,南至湘南,西至甘肃,东至大海,黄帝都视为治理的范围,这已经为华夏农业文明核心圈画出了轮廓。

(2)黄帝建立了官僚体制,以正规的官职治理国家,不再实行部落社会的长老制。“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些官职摆脱了部落长老制,并且有清晰的分工,且采取举荐的办法产生,避免了世袭制。这为后来中国社会的政治治理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先河。

(3)黄帝创造国家武装力量,精练武备,保卫家国安宁。“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想要制止诸侯混战,就得自己掌握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黄帝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经武整军,创建了一支强大的武装,后来又经过残酷战斗,击败了蚩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黄帝仍然重视常备武装的重要性。“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支常备军保证了政权的安全。所以,称黄帝为华夏民族第一位杰出军事统帅,也是名副其实的。

(4)黄帝对社会民生改善有诸多重大创造发明。轩辕的原意是车驾,从词面上推演,黄帝所在的轩辕部落大约是擅长车驾技术的。后世将车驾术的发明归功于黄帝,也是可以的。黄帝的夫人嫘祖是传说中中国蚕丝的发明人,中国后来称为丝国,也可归功到黄帝这儿。黄帝还“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等等,均说明黄帝改善民生的举措是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

所以,黄帝与炎帝一道,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始祖,是实至名归,为中华文明的高起点发展,确立了一个水准很高的平台。中华文明奠基于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等先祖开出的高台之上,是这个伟大民族的幸运,也是这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光荣。

黄帝之后的四帝和大禹王继承了黄帝的遗德,其功业均极大,今举其要而言之:

(1)明祭祀典仪,绝地天通,创造了文明史上最早的政教分离体制。宗教伴随着人类文明而产生,原始宗教对先民有极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黄帝及之后的帝王非常清楚宗教(包含巫术)对政权和民众的极大影响力,在制度建设上,一边创造了国家正规的祭祀仪礼,一边“绝地天通”,让宗教力量与民众世俗生活隔离开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吕刑》)此举“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此种隔绝人神,人神不扰、各得其所的做法,不仅让中华文明在后世的数千年间少受宗教控制之害,在世界文明历史上亦堪称明智之举。这一人类史上最早让政教分离、人神区隔的制度安排,值得大书特书。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指出,在中国,与文化同一性同样重要的是,各时期都存在着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中国文明——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文明——的独特的现世主义。(11)绝地天通的做法主要贡献者是颛顼帝,后世帝王均予以遵从。从此,求神问卜的事情交由专业部门来做,其主要业务也转为收集历史,记录历史。(12)

(2)明正朔,易服色,以文化手段实现高效的文明拓展。明正朔就是制定优良的历法,然后推广。尧帝继承黄帝的智慧,从制定优良历法开始展开治理,可以说是抓住了农业文明兴起的“牛鼻子”。帝尧“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史记·五帝本纪》)中国在五帝时代已经具有了比较精确的历法,在夏朝颁布的夏历,一直沿用至今,是全世界推广时间最早、绵延时间最长的农业历法,对于农业文明产生的推动力之大,可以想象。精准的历法,当时是绝对意义上的真正高科技,输出好历法,就是在输出先进生产力,让接受者以最大受益的方式求得文化上的皈依与认同,这种文明输出方式,可以说是善莫大焉。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也可称为华夏文明,而华夏文明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华夏族发达的纺织业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左传》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注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因为华夏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有当时最先进的纺织工艺,衣服之华美,是别的地方无可比拟的,再加上大国已经有一套规范的礼仪典章,共同构成了先进的文化。从五帝时代起,中原王朝向外拓展,无不由推广先进历法和优雅的服饰开始,只要愿意采纳中原王朝的历法和服饰的地区,均可视为文明之地。这种以推广先进文化为先导的文明拓展方式,比军事殖民和野蛮残酷掠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也可以说,这是文明者才能做出的文明之举。 中国后来历朝历代讲究以文化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源于此。这种双赢多赢又成本最低的文明拓展方式,让对方心悦诚服,受益无穷,乃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3)聚力治水,开启东方治水社会模式。古气候学、地质学研究已表明,距今4000至4200年,北半球发生了一场大范围的气候趋于干冷与季风转换事件,导致河流下游降雨增多,河水泥沙增多,酿成大洪灾。(13)关于特大洪水,世界各大古文明都有相关记载,在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这样的记载:“洪水伴随着风暴,几乎在一夜之间淹没了大陆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圣经》中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也与此相关。《史记·夏本纪》描述说:“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大禹治水由此开启:“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记录的第一场文明大危机,对抗危机引起的大禹治水是国家工程,面对滔天洪水,他们没有采取建造诺亚方舟以逃生的办法,而是集合国家和民众力量,奋力抗洪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大范围疏浚河道泄洪,最终用13年的时间初步完成,东方治水社会形态至此也初步形成。这一社会形态要求全国一盘棋,中央政府主导集结力量,完成若干巨大工程,并规划了一套全国性的动员体制。《史记》记载,大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为了服务治水和救灾,大禹就此制定了全国范围的食物救济调节机制,还规定了各地的贡赋比例。(详见《史记》和《禹贡》)东方治水社会形态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权力体制,统一集结全国资源应对重大灾害,这又成为中国文明在抵御后来历次特重大危机时的宝贵经验之一。面对特大危机不逃避、不妥协、不求神、不怨天尤人,而是竭尽全力团结应对,这就是中国人的韧劲和顽强,后来也成为这个民族性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