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大趋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对于前人的创制,今人应该如何看待

人类文明已经是一个既成的存在,如何看待,全凭后来人的眼光。当代人在观察和分析前人的文明创制时,一般都会遇到几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中国社会如何分期?

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参照西方的标准,将中国传统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几个阶段。其实,这不应当是唯一的社会阶段划分标准。从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用原始狩猎采集社会、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文明时代(或后工业文明时代)来划分中国社会阶段,也是可以参照的一个标准。为了叙述方便,本书拟参照这样的标准来描述中国文明的分期,这样既方便区分文明的发展阶段,又利于与其他文明体相互对照比较。

莫里斯在《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莫里斯认为,人类必须获得物质能量才能生存下去,而且获得的能量较多才能繁荣,才能发展起精致甚至奢华的文化。他以人类历史上获取物质能量的三种方式来划分社会阶段,即采集者、农夫、化石燃料使用者,以此对应三种社会形态。推而广之,当前人类正在大规模使用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化石燃料的作用正在下降,可以据此认为人类已经迈入信息文明的门槛,人类在后工业社会中,新的能量获取方式正在不断被创造出来,信息技术正在革新人类交往的方式,使得文化的扩展成本大幅降低。本书作者认为,文明力的本质就是人类协作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人类协作能力和规模来对文明进行分期,也可以将人类文明分为原始采集狩猎文明、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集合而成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几个阶段。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中国文明从黄帝时代开始,就已经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从清末开始,工业文明在中国逐渐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显著加快,并于21世纪初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从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同时,信息文明正在席卷全球,中国赶上了信息文明的快车,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之后,中国正在进入信息文明社会,当然,这一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急速演变中,尚未完全定型。

第二个难题,当代人该如何看待前人的成败得失?

意大利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大概是历史学中最容易被后人误解的一句话了。克罗齐说出这个观点,正是因为当时欧洲史学家流传一个观点——历史学是客观的,唯一的,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没有其他答案。克罗齐生活的时代,正值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实证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先后在欧洲崛起,尤其是以孔德为首的实证主义史学不但把史学当作科学来研究,而且明确地宣称史学是一门科学,使得历史学开始出现了一种背离人性的倾向。正是在这一思潮下,克罗齐提出了“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并有力地反驳了以上的倾向。虽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偏颇不全面的,但不容否认,他着力维护后人解释历史的自主权,这值得后人批判地借鉴与吸收。

我们首先应当承认历史的过程具有客观性,过去的历史是后人无法改变的,对其进程的描述也应当尽量客观求实。但后人在看待前人创造的历史时,很容易变成“事后诸葛亮”。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前人,浑然不顾前人本身就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就像后人未来会评价当代人——为什么不顾死活非要破坏环境荼毒生灵?为什么就爱护地球家园迟迟无法达成一致?为什么要进行毫无意义又耗费巨大的核军备竞赛?为什么粮食生产明明有余却让数亿人陷入饥馑?我们应当做出这样的假定:前人在他们当时的时空中,与今人一样,也是要生存要发展的,也是要让文明繁衍生息的,也是追求物质能量最大化的,也希望过得和平安宁和健康,也同样希望降低交往成本、实现精神提升。概而言之,人类的遗传禀赋、体力水平、智力水平和理性认知能力,在这5000年内,并无太大变化。换而言之,即使是现代人穿越回古代社会,也不一定能改变当时人的困境。(4)

所以,既要承认前人与今人一样,都有历史局限性,都受历史客观条件的约束,所作所为均是“历史不自由的产物”,又要承认由于今人主观认识的局限性,解读前人很难设身处地地替前人思考,因而在理解前人时,今人需要多一些谦逊、多一些宽容,也多一份同情。钱穆先生要求阅读《国史大纲》的读者必须具备一些基本信念,比如: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自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5)② 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③ 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检视前人的文明成果,应该躬身入局,将前人理解成理性人,其重大失误更可能是无可奈何或无力为之,其重大成果则是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的传承开创,是在历史允许条件下的主动作为。质疑前人,一定要非常小心才是。

第三个难题,文明有无优劣之分?

本书在绪论部分就已申明,文明本身具有善性,是为增进人类福祉而产生的。所谓的将文明分为三六九等,自视为高级文明而鄙视其他文明,本身就是不文明的表现,也是文明观中个别人为了给别人洗脑而灌输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明观并不相容,也不是正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应当持有的观念。正是珍视文明的价值,为了人类文明有一个可预期、更美好的未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世界需要系统总结文明的经验,文明的发展经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共同成果,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共同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背景的人群,都创造出了璀璨的文明成果,积累了宝贵的文明经验。在中国,以华夏民族为主干,融合区域内各民族和各种群,共同创造出了一个体量巨大、绵延悠久、屡仆屡起且特色鲜明、特质稳定的文明共同体,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观。因为其规模大、辐射广、历时长,且在各个时期均有非凡的建树,所以,其积累的文明经验之总量,是其他文明体难以比拟的。此种文明生存、繁衍、发展和应对重大危机经验之丰富,亦是其他文明难以比拟的。对这一极为古老又极为青春的巨大规模文明体,将其兴盛的经验、复兴之路数以及对世界文明之贡献,全面总结归纳,正是21世纪当下人类社会之刚需。当然,对其他文明体进行同样认真的总结归纳,也是极为必要的。鉴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本书只能提纲挈领对中华文明5000年来为了文明繁荣、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而积累下的一些基本经验进行归纳,不全面或者不客观之处,在所难免,但立足全球视野,以大纵深长周期进行归纳,相信这样的尝试总是有益的。此外,除了文明的概念本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区分之外,对于民族、宗教、现代国家和主权、法权等概念,鉴于行文的复杂性,本书没有严格加以限定区分,基本遵从约定俗成的概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