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5000年中华文明之基本逻辑
第一章
当代人应该如何看待中华文明
一、唯一有连贯历史记录的文明为何不被认可
“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征有三。一者‘悠久’。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从古竹书纪年载夏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二者‘无间断’。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日月可详。三者‘详密’。此指史书体裁而言,一曰编年,二曰纪传,三曰纪事本末。其他不胜枚举。”这是国史大家钱穆在其1939年创作《国史大纲》时,在“引论”部分开宗明义的阐述。(1)
中华文明史因为有如此完备的历史记录,特别是全世界最严谨最可靠的正史记录,使得考察中华文明源流演变,建立在非常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后世研究者审视这一笔无比丰厚的文史遗产,参照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应该得出很靠谱的研究成果,这应是中国人的幸运,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幸运。但是,近代以来,包括部分中国学者在内,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所以,要想了解与考察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首先需要端正与澄清一个认识:中国究竟有没有5000年的文明史?
中国文明以黄帝时代为文明史的正式肇始标志,在清代中期之前,在中国历史学界从来没有争议。(2)
如果采用黄帝纪年,则公元2021年为黄帝纪年4718年,公元2022年为黄帝纪年4719年。中国的文史学者对黄帝所处的时代,是十分确定的,这本来不成为问题。(3)
近代以来,因为按照西方一些学者制定的考古认定标准,中国出土的青铜器和文字实物不足以证明5000年的文明历史,造成中国学者对黄帝时代乃至夏朝的存在也附和西方标准而产生怀疑,而浑然不顾中国文明的认定标准与近代西方学者的标准可以有区别。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西方学者根据他们的标准一直认为是3000年前,中国学者虽然存有异议,但一直无法证明这一观点的错误。红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结果和关于文明标准的定义,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起源于8000年前。因为这一研究成果,复旦大学人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授李辉还应邀在联合国总部发表了演讲。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特别是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和仰韶遗址、二里头遗址等挖掘研究,越来越丰富的考古成果已经可以证明,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连绵不绝,疑古学派越来越站不住脚,以《史记》为代表的权威史书记载越来越被证明其真实可靠。也就是说,中国人已经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宣布:中华文明不仅货真价实地有5000多年的实证历史,而且很可能有可以往前推到8000至10000年的文明历史。质疑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说法可以休矣。
以良渚文化的挖掘为例,在距今5300年前后,良渚文明在长江流域崛起。这里拥有发达的稻作农业,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和陶器,发现了宫城等结构。尤其是城外多条水坝组成的大型水利工程,说明良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或者已经进入文明社会。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代表中国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城市考古遗址的空缺。
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考古学界一致认可,标志着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实证已经被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采纳。
仰韶文化,距今7000至5000年。202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河南巩义河洛镇发现一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双槐树遗址。这处遗址发现了三重环壕、瓮城结构的双重围墙、大型中心居址以及北斗九星遗迹等,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等专家将其命名为“河洛古国”,并认为这里可能是黄帝时期的都邑。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2年5月27日,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5000年前的文明图景,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和深度研究,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确定,也证明了中国历史文化记录的高度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