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1.2.1 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本身是一个系统,是人类生产活动和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客观存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都经历了从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加工,产品装配、分销、零售,到最后到达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并且近年来废弃物回收和退货(逆向物流)等也逐渐被涵盖进来,使供应链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发展。“供应链”一词译自“Supply Chain”,国内一些学者将其译作“供需链”。供应链最初是由波特的价值链(Value Chain)发展而来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但真正发展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目前关于供应链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在供应链形成的早期,供应链被认为是制造企业的内部过程,涉及将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营销等活动,传递给零售商和顾客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一理解将供应链这一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面,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忽略了同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系,成员企业之间的经营目标时常冲突。随后,逐渐发展的供应链开始注重同其他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关注供应链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将供应链视为“通过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为产品,再传递给顾客的转换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供应链的完整性,更加接近“供应链是多个企业协作的系统”这一事实,比早期供应链的概念更具合理性。现如今,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包括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前向的关系;也包括核心企业与顾客、顾客的顾客,以及一切后向的关系。此时,供应链被认为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将供应链定义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这个定义将供应链视为一种自觉的组织形态,将各类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满足客户需求、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本书对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一个扩展的功能网链结构,包含所有加盟节点的企业和顾客。同时,它是连接供应商到顾客的信息链、物流链、资金链,也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传递的过程中,其价值不断增加,从而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素养小课堂
关键词: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中国科技力量;供应链管理创新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首飞。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标志着萦绕中华民族百年的“大飞机梦”终于取得了历史突破,蓝天上终于有了一款属于中国的完全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打破了波音空客双寡头格局。它意味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难探索,我国具备了研制一款现代干线飞机的核心能力。这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性突破,也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
C919采用“主供应商-供应商”模式,深化国际国内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大型客机的国际国内供应商体系。以中国商飞为主制造商,由242家国有大中型企业、36所高等院校共同参与,包括宝钢在内的16家材料制造商和54家标准件制造商成为大型客机项目的供应商或潜在供应商。供应商选择思路是,在机体上,选择国内供应商,以及国内材料研制单位;在设备和系统等先进技术引进上,中国商飞促成国外系统设备供应商与国内企业以成立合资公司为形式作为供应商。
如何调控供应商的生产节奏,成为C919供应链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国产C919客机未来制造中的最大难点。中国商飞为C919打造了全球民机供应链,国内200多家企业参与大飞机研制配套工作,9家供应商打造机体结构,20多家国内供应商与国际供应商组成合资企业。来自全球6个国家的17家海外供应商提供14个系统和38个工作包。供应链管理之复杂已超乎想象。信息流的精准传递,为以后的高效生产和成本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2 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同传统的企业组织不同,供应链内在要求具有一套同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结构。供应链的概念超出了单个企业的界限,它强调整个链条上处于上下游不同位置的各个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供应链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合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供应端和需求端之间进行流动。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典型的供应链结构模型
从图1.1可以看出,供应链由包含顾客在内的相关主体组成,其中从供应端向需求端方向流动的主要是物流,从需求端向供应端流动的主要是资金流,而信息流则在供应端和需求端之间双向流动。对一个实际运行的供应链而言,其中往往有一个核心企业(可能是制造型企业,如大众汽车;也可能是零售型企业,如法国的家乐福),其他企业则在核心企业需求信息的牵引下,完成其在供应链内的职能分工与合作(或生产,或分销,或零售等);最终整个供应链内的企业相互支持,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为媒介共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价值。
1.2.3 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可以理解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即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由于某种原因连成的网络。这些企业为了实现快速响应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形成了一个虚拟企业联盟体系。这些企业或部门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和有序性、动态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供应链的整体性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决于其结构系统中各组成企业或部门间的协调关系,虽然每个企业或部门的功能可能并不完善,但它们协同一致,结构良好,作为供应链整体具有良好的功能。供应链的整体性不仅在于借助计算机和通信设施使各部分浑然一体,还在于它功能表现的整体性。
2.供应链的相关性
供应链中各部分的特性、行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其相关性决定了供应链的性质和形态。供应链内的企业或部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特定的关系。从单个企业来看,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影响供应链的性质和功能,但是供应链的性质和功能更受组成供应链各企业之间关系的影响。
3.供应链的结构性和有序性
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协调活动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一些供应链特有的结构性。供应链是按供需关系组成的系统,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供应商的供应商之间、销售商之间、销售商的销售商之间组成层层分布的网络结构。供应链的有序性揭示了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包含、隶属、支配、权威和服从的关系,统称为传递关系。换句话说,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有序性原则存在于某一层次结构中的。供应链的结构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呈现出有序的特征。
4.供应链的动态性
供应链的动态性使其具有生命周期。开放系统和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系统内部结构也可以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有方向的、动态的过程。供应链内部有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上游企业得到下游企业的信息需求,向下游企业传递供给信息。物流一般从上游企业流向下游企业。资金流由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流动。而且,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都在变化,呈现动态性,或壮大,或缩小;组成供应链的各个部门也在不断变化,有的主动离开,有的被动离开。
5.供应链的目的性
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达到既定的目的,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供应链的产生就是为了提升成员企业的竞争优势,一旦参与企业认为此联盟没有意义时,该供应链就失去了存在的目的性。此时,该供应链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或者消失,或者重组。
6.供应链的环境适应性
供应链系统处于全球市场范围内,是为了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优势资源(人才、知识、原材料、设备等)而建成的。供应链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表现在能自我调整(如重组),以适应外部市场的变化。如果外部市场需要企业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以适应竞争优选规则,那么供应链系统就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组织。
供应链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但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果。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让供应链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就有了供应链管理。然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产生远远滞后于具体的技术与方法。早期的供应链管理多是以一些具体的方法的形式出现的,如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QR)、有效顾客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等。随着技术和管理思想的进步,供应链管理越来越成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带来特有的目标和核心理念。
1.2.4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在早期的供应链管理(20世纪80—90年代)中,供应链管理工具主要包括物料资源计划、准时制生产、看板管理、持续改进、快速响应和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时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
2000年,美国的马修(Mayhew)提出一种供应链管理的金字塔概念。这个金字塔有4条边,共同构成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第一条边是正确的数据,第二条边强调库存管理,第三条边强调预测(代表对市场的掌握程度),第四条边是供应链的速度(订单响应速度、顾客服务速度等)。这4条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随着供应链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界和企业界发现供应链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是“4R”,即Right Product——正确的产品,Right Place——正确的地点,Right Time——正确的时间,Right Price——正确的价格,它们共同构成供应链管理要达到的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产品多样化、供应资源日益多样化和不断提高的顾客需求,使供应链管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无论如何,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议题始终是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顾客需求。因此,本书延续供应链定义的逻辑,从价值链的角度对供应链管理的目标进行定义: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一个供应链产生的价值为最终产品对顾客产生的价值与满足顾客需求而带来的全部供应链成本之间的差值,即
供应链价值=顾客价值-供应链成本
不同的顾客对产品价值的评价不同,企业可根据市场大部分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评估产品价值。产品价值与顾客愿意支付价格之差是顾客剩余,而来自顾客的总收益(顾客价值)与供应链消耗(供应链成本)之差即为供应链价值。例如,一位顾客花费200元从天猫商城购买一台小米路由器,小米路由器的供应链成本为120元,则单台小米路由器为该供应链带来的价值为80元。这些利润事实上是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共同支撑才得以实现的,因此,供应链成功与否需要通过供应链总体盈利而不是单个环节的利润来衡量。为了获得更多的供应链价值,企业可通过高效协作,努力做大供应链,再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供应链成员企业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1.2.5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
根据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供应链的结构模型,供应链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一个以核心企业为重点的企业集群。核心企业通常就是品牌商,品牌商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为使供应链管理适配其竞争要求,供应链管理必须坚持以顾客为中心、坚持协作理念、坚持共享理念。
(1)以顾客为中心。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生存的因素。供应链管理追求的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是以顾客满意为基础的,通过信息共享和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协作,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响应,以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取竞争优势,并最终获利。因此,顾客价值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要根据顾客的需求组织生产。在过去的“推式系统”里,存货不足和销售不佳的风险同时存在。现在,从产品设计开始,企业已经让顾客参与其中,使产品真正符合顾客的需求,这种“拉式系统”的供应链管理以顾客的需求为原动力。因此,以顾客为中心,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2)协作理念。协作涉及协调和合作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协调,供应链管理涉及若干个企业在运营中的管理活动,为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相关企业必须按照计划协调运作,不能各自为政。例如,供应商应该按照零售商的要求,将产品按计划生产出来并准时送到顾客手中;中间过程如果出现任何延误,不仅会使自己遭受损失,还会使供应链内的其他企业利益受损。此外,供应链内的企业通过协调还可以克服分散决策的缺点,根据协调契约做出的整体性决策可使合作方增加收益,达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是合作,供应链管理十分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只有成员企业之间实现了最真诚的、战略性的合作,才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对象是一个企业集群,其中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能力,要使这些企业形成最大合力,唯有供应链管理核心企业同其他成员企业形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兼顾共同的利益和诉求,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最大化。
(3)共享理念。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协作使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这还不是供应链管理的全部。事实上,要践行前面的理念,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核心理念作为衔接,那就是共享理念。供应链管理的共享理念包含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使供应链管理打破了企业间信息封闭的状态,通过信息共享把信息进行集中处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能直接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缩短了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间隔,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核心企业起到信息交换和处理中心的作用。
其次是收益共享。各企业之所以愿意在一个供应链体系内做出各种努力使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是因为共同将供应链做大后,自己也可以从中分得更多的利益。如果各企业发现供应链的利益被某些企业独占,它们是不可能参与供应链管理的;即使参与,可能也是抱着让自己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心态,十分不利于供应链长期的发展。因此,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是共享理念中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以收益共享更为重要,因为收益共享涉及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保证合作伙伴为供应链长效发展助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