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四诊:
以望、闻、切补充问诊不足
儿科又称哑科,因为小婴儿不能言,幼儿虽能言却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况,所以小儿推拿医师要擅长运用望、闻、切诊法,以补充问诊的不足。张素芳教授在其60余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大量诊法上的经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望面部”和“望手部”技艺。
◎望诊
望诊是运用视觉,通过观察孩子全身和局部的情况,从而获得与疾病相关的资料,以察知脏腑寒、热、虚、实的一种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望手部、辨斑疹、察二便等。
1 望神色:指望孩子的精神状态与面部气色。
正常情况下,孩子双目精彩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有光泽,呼吸均匀,反应灵敏。
孩子神色释放的信号
信号1:面呈白色,主寒证、虚证。
信号2:面呈红色,主热证,新生儿面色嫩红不属病态。
信号3:面呈黄色,多属脾虚或有湿浊,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不属病态。
信号4:面呈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证、惊厥,一般来讲,若孩子面呈青色,病情往往较重,应多加观察,及时就医。
信号5:面呈黑色,主寒证、痛证、血瘀证、水饮证,若孩子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为正常。
信号6:面色黑、晦暗,为肾气衰竭,无论新病久病,均属病重。
2 望形态:指观察孩子形体的强弱、胖瘦和动静姿态,以推测疾病的变化。
孩子形态释放的信号
信号1:发育正常、筋骨强健、肌肤丰润、毛发黑泽、姿态活泼,说明先天体质良好、营养良好,属健康表现。
信号2:生长迟缓、筋骨软弱、皮肤干枯、毛发枯黄、囟门逾期未闭、姿态呆滞,说明先天体质不佳、营养不良,属于病态。
信号3:喜俯卧,多为乳食内积。
信号4:喜蜷卧,多为腹痛。
信号5:颈项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四肢肌肉收缩抽搐,多为惊风。
3 审苗窍:指观察口、舌、目、鼻、耳以及前后二阴。苗窍与脏腑关系十分密切,脏腑有病,在苗窍上能有所反映,故审察苗窍可以测知脏腑病情。
(1)望口: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孩子口唇颜色的变化可反映脾胃疾患。
孩子口、唇、咽部释放的信号
信号1:口唇淡白多为气血亏虚。
信号2:口唇干燥为伤津。
信号3:唇色青紫多为血瘀或寒证。
信号4: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红、乳蛾(以咽喉两侧腭扁桃体红肿疼痛,形似乳头,状如蚕蛾为主要症状的喉病)为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
(2)望舌:主要从舌体和舌苔两个方面进行观察。正常情况下,孩子舌体柔软,淡红润泽,伸缩自如,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孩子舌质通常较成人红嫩。
正常的舌象
孩子舌部释放的信号
信号1: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水饮痰湿内停。
信号2: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舌质红、少苔,为阴虚火旺。
信号3:舌苔剥落如地图,多因胃阴不足。
(3)望目:《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故望目可探察五脏六腑的病变。健康的孩子黑睛圆大,神采奕奕,若双目无神则为病态。
孩子眼睛释放的信号
信号1:目赤而痒多为肝经风热。
信号2:睡时露睛为脾虚。
信号3:眼睑浮肿多为水湿上泛。
(4)望鼻:主要从鼻内分泌物和鼻翼状态进行观察。
孩子鼻子释放的信号
信号1: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
信号2:鼻流黄浊涕为风热感冒。
信号3: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为肺气闭塞。
(5)望耳: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能够让人准确听见外界声音,而且也能帮助判断身体是否健康。
孩子耳朵释放的信号
信号1:孩子耳壳丰厚、颜色红润说明先天肾气充沛;耳壳薄软,耳舟不清,则为先天肾未充。
信号2:耳内疼痛流脓,为肝胆火盛之证。
信号3: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弥漫肿痛,是腮腺炎的表现。
(6)望二阴:由于男女前阴生理特点不同,故前阴症状有别。
4 望手部
指纹为食指虎口内侧所显露的一条脉络。指纹分三关:从虎口向指端,第1节为风关,第2节为气关,第3节为命关。验指纹一般适用于3岁以下的孩子。临床上根据指纹颜色的淡滞,可以识别疾病的寒热虚实。
孩子指纹释放的信号
信号1:纹色鲜红浮露,为外感风寒。
信号2:纹色紫红,为邪热郁滞。
信号3:纹色青紫,为瘀热内结。
信号4:指纹推之复盈缓慢,说明实邪内滞。
信号5:纹现风关,提示病邪初入,病情轻浅。
信号6:纹达气关,提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
信号7:纹进命关,提示病邪深入,病情危重。
信号8:纹至指尖,即透关射甲,则说明病重危殆。
5 辨斑疹
斑疹多见于儿科外感时行疾病及杂病,如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紫癜等。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摸不碍手、压之不褪色者称之为“斑”;形小如粟,高于皮肤者为“疹”。
不同斑疹释放的信号
信号1:斑色鲜红,触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多为热入营血。
信号2:斑色紫暗,面色苍白、脉细肢冷为气不摄血。
信号3:斑色暗红,先稀后密,先头胸后四肢,形如粟米,抚之触手,可见于麻疹。
信号4:疹色淡红,疹小稀疏,稍稍隆起,发出和隐没均较快,且无规律,可见于风疹。
信号5:疹色玫瑰红,疹细稠密,热退疹出,可见于幼儿急疹。
6 察二便
新生儿出生后3~4日内排出胎粪,呈黏稠糊状,褐色,无臭气,每天2~3次。单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卵黄色,质稠,不成形,稍有酸臭气,每天3次左右。奶粉喂养为主的婴儿大便呈淡黄色,质较干硬,有臭气,每天1次或2次。当孩子饮食过渡到与成人相近时,大便也与成人的相似。
孩子二便释放的信号
信号1:若大便燥结,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
信号2:大便稀溏,夹有白色凝块,为内伤乳食。
信号3:大便稀薄,色黄秽臭,为湿热内滞。
信号4:若下利清谷(大便清稀,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洞泄不止(大泻不止),则为脾肾阳虚。
信号5:若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阵发性哭吵,多为肠套叠。
信号6:小便量多清澈,为寒。
信号7:小便量少色黄,为热;尿色深黄,为湿热内蕴。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闻味道知健康
● 口气臭秽,多为肺胃积热,伤食积滞。
● 大便酸腐,多因伤食。
● 臭味不显,完谷不化,多为脾肾阳虚。
● 小便气味骚臭,多属湿热下注。
● 呕吐物酸腐,多因食滞化热。
听声音辨疾病
● 孩子啼哭洪亮为实证,哭声细弱而微为虚证。
● 哭声清亮为正常或者病情轻浅,哭声尖锐或细微无力为病情危重。
● 正常情况下,孩子呼吸应是均匀调和,若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实证。
● 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者,为痰壅气道。
● 呼吸急迫甚则煽鼻,为肺气郁闭。
●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症之一,从咳嗽声和痰鸣声可以分辨其表里寒热。
● 咳声清扬,鼻流清涕,鼻塞声重,多为外感风寒。
● 咳声重浊,痰黄,多为外感风热。
●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多因燥邪犯肺或肺阴受损。
◎问诊
儿科问诊通常是医生询问家长,年龄较大的孩子也可作为问诊对象。了解孩子的相关情况有助于病情的分析,为明确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一般医生会问以下七类问题,家长带孩子就医问诊时可以提前准备好。
1 问一般情况:其中尤以询问年龄为重要,儿科许多疾病与年龄有密切关系。
● 新生儿和婴儿容易患夜啼、鹅口疮等。
● 婴幼儿容易患泄泻。
● 6个月以后的小儿容易患麻疹。
● 1岁左右的婴幼儿容易患幼儿急疹等。
2 问寒热:主要询问清寒热的发作时间及持续时间。
● 孩子恶寒发热、无汗,多为外感风寒。
● 发热、有汗,多为外感风热。
● 寒热往来,多为邪犯少阳。
● 大热、大汗、口渴难忍为阳明热盛。
● 午后或傍晚低热,伴有盗汗,为阴虚之证。
● 夜暮发热,腹壁或手足心热,且胸满不食,多为乳食内伤。
3 问汗出:主要询问出汗的多少、部位、时间等。孩子入睡时,头额汗出,若汗出不多,又无其他不适,不属病态。
● 若白天汗出较多,活动后尤甚,不发热,为气虚不固的“自汗”。
● 入睡则汗出淋漓,醒后汗止,为阴虚或气阴两虚的“盗汗”。
● 头部汗出者多表虚、里热或阳热上蒸。
● 上半身汗出者较全身汗出病证为轻,而全身汗出者病证属重。
4 问二便:包括孩子大小便的次数、形状、颜色及排便时的感觉,部分可从望诊中获悉,有的需要从问诊中了解。
● 若大便溏薄不化,或先干后溏,次数较多,或食后欲便,多为脾失健运。
● 若泄泻日久,形瘦脱肛,多为中气下陷。
● 若便时哭闹不休,多为腹痛。
● 若小便刺痛,滴而不尽,多为湿热下注。
5 问饮食:一般询问孩子的饮食偏好和三餐情况。
● 不思饮食,或饮食不多,兼见神疲面白,为脾胃虚弱。
● 若腹胀纳食不下,或兼见呕恶,为乳食积滞。
● 热病时,口渴欲饮为津伤。
● 渴而不欲饮,多为中焦湿阻。
6 问睡眠:包括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入睡后状态等。
● 睡眠不稳,辗转反侧,喜俯卧者,多为气血失和、胃弱疳积。
● 睡中惊惕,梦中呓语,多为肝旺扰神或胃中不和。
● 睡中露睛,多为脾虚。
● 睡中磨牙,多为胃气失和、肝火内盛。
7 问个人史:包括胎产、喂养、生长发育、预防接种史等。
◎切诊
切诊是诊断儿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方面。
1 脉诊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孩子的脉象与成人的相比,较软而跳动稍快,年龄越小,脉搏越快,且容易因恐惧、活动、啼哭等影响脉象。《小儿药证直诀》提出:“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数为热,迟为寒;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2 触诊
触诊是通过手直接触摸孩子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的一种诊病方法,包括触摸头囟、胸腹、四肢、皮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