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女娲造人
中国人的祖先在无法考证的久远历史时期内便开始了探索人类生命的起源问题。尽管我们无法从历史记载中得到确切的起源时间,但女娲造人这一神话传说的广为流传并在长久以前便确立为中华民族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共同历史记忆是毫无疑问的。
盘古开天与女娲造人作为民族共同的起源探索结论,其文本故事早已广为人知,因此不必在此过多赘述。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女娲造人的故事背后所隐藏着的那条人类文明兴起的规律。
考诸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得到几个具有共识性的基本结论:第一是,女娲作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慈祥地创造了世间的生命,又通过炼石补天保护这些世间生命的存续。11故事背后的逻辑意识是,最初诞生的生命绝非依靠超越自然的神力赐予,而是半人半神的先觉者或具有神性的人在劳动爆发性的直觉意识下被创造出来的。
这种创造性的生命诞生结论在根本上区别于被动性的生命诞生结论,早期民族记忆中关于人类起源神话的方向性差异,便注定了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方向与其他民族的截然不同。
中国古典神话认为,生命的诞生和被创造并不是依靠超越人力的神在无意识下,甚至带有几分因为无聊而创造生命解闷的戏谑意味中出现的。相比于西方文明中生命诞生的无意识性和随意性,中华文明中神话的严肃性与神圣性内涵更为丰富和壮阔。
第二个结论是,对早期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的映射。在当代社会中关于男女关系的主基调是提倡男女平等,这种男女关系的确定是在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明冲突与演变的过程中,人群经过多种比较和尝试最终选择出来的。
在早期血缘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学术界已知的共识性结论是:女性占据人口、社会资源和生产物品资源分配的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相对于女性,男性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庄子·盗跖》)是这一时代的真实历史写照。
相对于占据着大半个历史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始终承担生命起源和文明起源重任的还是母系氏族社会。许多研究者认为,女娲造人神话的诞生,正是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兴起时代的历史反映。
如在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和华阴市横阵村,考古人员发现并发掘了很多母系氏族的迁移合葬墓。研究者在这次考古研究工作中发现,当时的人死后,人们先将死者的尸体通过某种手段进行临时处理,虽然具体的处理手法已不可考,但其进行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和延缓尸体的腐败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基本共识。12
当母系氏族中某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后,时人便直接将其尸体仰卧埋在墓葬的主位中,同时将与其同一氏族并先其死亡的其他死者的尸骨迁移到一处,排列起来同墓合葬。这种以氏族中地位较高的妇女为中心的墓葬习俗表明,这一时期女性在氏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3另外,考古人员通过对从半坡遗址和陕西省临潼区姜寨遗址墓葬发掘出的随葬品分析得出,女性墓穴的随葬品明显要多于男性。考古研究的结论客观地证明母系氏族社会在历史中曾经真实存在,并揭示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男性的客观历史事实。14
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推进,早期人群中的男性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人口、社会资源和物品生产中的作用。在物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过程中,男性的生理构造优势逐渐凸显。由于耕地、狩猎、森林、水源等人群所需物资的主要获取者身份,使得男性优势凸显和男性群体作用觉醒,直接导致男性取代女性成为新的社会主要力量。在人类整体历史进程中,这种取代反映为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转变。这种社会主导者角色的转变,说明早期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由依靠血缘关系维系转变为依靠物质关系维系。
对于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转变的研究结论,最具说服力和佐证意义的是考古发掘出的历史文物。世界各民族的出土文物几乎都具有同一规律,当突出女性性特征的雕像首先出土之后,突出男性性特征的男神雕像开始大量出土。
从女性生殖崇拜到男性生殖崇拜的早期社会意识形态转变,说明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女性逐渐失去了人口和生产物资分配的主导地位。由于物资所有权、生产权和控制权的转变,以及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转变,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女性崇拜面临着全面的崩溃和逐渐的瓦解。
当社会模式的转型基本完成后,代表着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的女娲造人传说,便成为一个时代标志与历史记忆被流传下来。正因为如此,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神话和传说虽然不是民族的信史,但却具有历史的影子,具有广义性的历史真实,是研究者研究历史起源和早期文明诞生与发展的珍贵资料。
考诸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变化:随着父系氏族社会全面取代母系氏族社会,许多掌握现实社会权力和话语权的人无法接受人类的创造者是女性这一说法,因此后代史料中多有以男神创造取代女神创造的记载,即以男权终结女权的社会文化变革。这种变革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也并未完全消除。最明显的事例是,以男权为代表的父系社会利用自我话语权优势,不断对女娲造人神话进行降格;同时突出盘古、炎帝和黄帝崇拜与祭祀,但却少有对女娲进行大型祭祀活动的传统。
帝制时代后期曾有文人对女娲崇拜和祭祀的现状感到不满,但又无力改变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男权崇拜心理,因此他们借着佛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起和民众的普遍信仰,将女娲和观世音菩萨结合起来混为一体。这种文化嫁接现象虽然是出于旧时文人唤醒民众祖先信仰的一番好意,但却又在无形中搅乱了民族传统的神话系统和文明体系。以至于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对女娲就是佛教的观世音菩萨这一说法深信不疑。
无论是从历史起源、社会作用、神话体系,还是从民族信仰功能来看,两者都不会有任何相结合之处。女娲造人中所包含的民族原初思维特质,在全世界的史前神话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原初思维特质是中华民族早期群体共同的精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