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沈宝藩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痰瘀相关学说的临床应用

1.痰瘀同病的诊断方法

通过四诊,重点了解辨析痰瘀同病形成的原因、部位、病性、病势,并可采用现代医学工具,完善辨证,明确诊断。

(1)问诊

1)外伤史:跌打损伤,包括出血和非出血的隐性伤及手术史。

2)出血史:吐、衄、便、尿血,有的血排出体外,有的未排出体外也可成瘀,“离经之血皆为瘀”。

3)七情史:情志不畅,气郁、气逆,日久均可导致痰瘀同病。

4)寒热史:寒邪热邪均可导致痰瘀同病或为发病之诱因,注意问清有否形寒肢冷,后背冷或烦热、潮热、发热夜甚、寒热往来、骨蒸劳热等。

5)病程:病程长,一般不易了解到确切发病日期,病证长期反复发作。

6)妇女经带胎产史:经闭、痛经、不孕、白带多。

7)饮食习惯:喜食膏粱厚味、辛辣、生冷等饮食,嗜好烟酒等。

(2)望诊

1)望神:昏迷,躁扰不宁,精神错乱,目光呆滞,精神萎靡,嗜睡。

2)望面色:晦暗、青紫、面色油光、多脂或面色萎黄。

3)望形体:肥胖、消瘦形体。

4)望毛发:干枯或多油脂,稀疏,秃顶。

5)望目:巩膜赤丝、瘀点,眼睑浮肿。

6)望口唇:唇紫、暗红、口歪。

7)望痰:痰多质稠、稀或痰中带血、色黄或白。

8)望舌:舌体胖大或瘦小,舌边有齿痕,舌质暗红或青紫,有瘀点、瘀斑,舌体转动不灵或偏斜颤动,舌下脉络曲张瘀血,舌苔腻、浊腻或滑,苔黄、白或灰。

9)望血管:血管异常,人体各部位的脉络曲张。

10)其他:皮肤、爪甲、唇及肢端发绀等。

(3)闻诊

1)闻口气、痰、涕、二便等异常臭味。

2)闻声音结合望神内容。

(4)切诊

1)切脉:脉滑、弦、沉、涩、结代。

2)切肌肤:切肌肤温度偏低、偏高或两侧不同,颈侧、胸部、胁下、腹部肿块、结节压痛,活动度欠佳或腹痛拒按等。

2.痰瘀互结的常见病证

痰、饮、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的病理产物,也是一些疑难杂症的致病因素。痰瘀互结,内扰五脏六腑,外窜皮肉筋脉,四肢百骸,无处不到,所致病证症状多样,变化多端。沈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痰瘀并见的常见内科病证做了较全面的归纳。

(1)胸痹

主要病机为痰瘀交阻于心胸,窒塞阳气,则络脉阻滞,酿成是证。症见:胸闷痞塞,呈压榨样疼痛,舌质可见暗红、暗淡、紫暗;苔多见白腻、黄腻、滑腻等,脉沉涩、沉细或结代等。

(2)心悸

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气虚脾运呆滞,痰浊内生,痰阻气滞,血瘀脉络不畅,气血失和,痰瘀交阻而发为心悸。症见:心悸不安,胸闷痞满,纳呆,身困乏力,舌体胖大而有瘀斑、瘀点或有齿痕,舌质紫暗或暗淡,苔白滑或腻,脉数或促或结或代,兼见沉、细、弦、涩等。

(3)癫、狂、痫证

三证皆表现为神志失常,主要病机为痰迷心窍,血脉损伤,伤则逆乱生瘀。癫和狂的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少动不语,呆若木鸡,或喜怒无常,语言错乱,詈骂高歌,不避亲疏,痫证也是痰瘀迷塞孔窍所致。重则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口角流涎,舌质红有瘀斑或暗淡,苔或滑或腻,或黄腻,脉弦滑、数等。

(4)肺胀

肺胀主要病机为病久肺气肺体损伤,内有郁结之痰,肺气闭郁,血行无力积而为瘀,致使痰瘀相结于肺,滞留于心而致病。《丹溪心法·咳嗽》云:“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症见:咳痰喘促,胸部憋闷气短,或痰涎壅盛,或面色黧黑,口唇紫暗,目下发青,爪甲发绀,舌质青紫,边有瘀点,舌下脉络紫暗粗大曲张,脉弦滑或滑或数。

(5)胃脘痛

主要病机为因情志或饮食等原因伤脾碍胃,气机壅滞,湿浊停滞,气机不畅日久,血行瘀滞导致痰瘀内停,病发胃脘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症见:胃脘部疼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脘痞满闷,恶心吐涎或呕吐,或见黑便吐血,舌质暗红或淡红,苔滑腻或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涩或弦数。

(6)中风

急性发作期发病常因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生痰、生火、生风,风火痰相合,内燔上冲,横窜经络,脉络不畅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上冲颠顶则中风痉厥,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腻厚或腻浊或黄燥,舌体胖大或瘦小偏斜或颤动,脉象弦滑或洪数、细数。在恢复期风火之症有减轻或消除,痰瘀交阻滞留,主要表现为眩晕,头昏蒙或头重,胸闷,肢体困重等症,故沈老团队治疗中风病(除脱证外),采用痰瘀同治之法贯穿治疗之始终,取得较好疗效。

(7)头痛、眩晕

痰瘀阻遏引起的头痛、眩晕一般多见实证。主要病机为痰瘀互阻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上扰清窍,使清窍失于濡养而致眩晕,多伴有胸闷恶心,少食多寐或健忘失眠,面色晦滞,舌质红或暗红、紫暗,苔薄白腻,脉濡或弦。

(8)痹证

因风、寒、湿、热邪杂至,气血经脉痹阻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不利。痹证日久不愈,气血经脉郁阻,湿凝成痰而致痰浊瘀血并存。顽痹即因病邪深入骨骱,痰瘀互结流注关节,阻滞络脉,气血失荣,关节肿胀,疼痛加重,甚至关节变形,活动受限。叶天士说:“(痹)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当湿热之邪入侵或痰瘀交阻郁久,可见关节红肿发热、口渴、尿赤、苔黄腻、脉数之痰浊瘀阻火热之象。

(9)水肿

水肿主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表现。就脏腑而言,人体水液的运化,主要与肺、脾、肾有关,但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金匮要略》指出:“血不利则为水。”临床常见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可使水肿顽固难愈,治疗时方中常配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之品。

(10)瘕积

人体体表和腹内肿块中医学统称为瘕积,多由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或热毒内蕴致使气滞血瘀、痰结凝聚而成。《灵枢·百病始生》曰:“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金匮钩玄》说:“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临床上对瘕积的治疗常采用痰瘀同治之法,体表肿块质地不太硬,活动度大,疼痛不甚者,常取化痰软坚辅以活血通络之法。而腹内肿块又见其他血瘀证候,常以活血通络消瘀为主。

(11)噎膈

本病为气滞血瘀与痰相搏,结于食道,渐致食道狭窄不通所致。忧愁思虑,积劳积郁,过食肥甘辛辣燥烈或酒色过度为噎膈发病的成因。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痞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至水饮难下,口干咽燥,大便坚如羊粪,面色晦滞,肌肤枯燥,舌质暗红或少津或青紫,苔腻或苔燥欠津,脉弦滑或细涩。

(12)鼓胀

鼓胀的发病机理为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积于腹中,其特点为本虚标实。初中期为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症见:轻者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嗳气不适;重者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背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饮水不能下。晚期水湿之邪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而见神昏、痉厥、出血等危象。

3.痰瘀同病的治法分类

沈师在临床中,针对上述痰瘀互结常见病证采用了相对应的痰瘀同治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按疾病的性质不同施以痰瘀同治

湿阻痰瘀证——燥湿化痰,活血祛瘀。

热结痰瘀证——清化热痰,清热凉血,活血通络。

寒凝痰瘀证——温化寒痰,温阳活血祛瘀。

燥灼痰瘀证——润肺化痰,滋阴养血通络。

风动痰瘀证——息风化痰,活血祛瘀通络。

气滞痰阻血瘀证——行气化痰,活血祛瘀。

气虚痰阻血瘀证——益气化痰,养血通络。

湿困痰阻血瘀证——温化痰饮,活血祛瘀。

血虚血瘀痰阻证——补血养血,化痰祛瘀。

阴虚血瘀痰阻证——养阴化痰,活血祛瘀。

(2)按痰瘀互阻的脏腑施以痰瘀同治

痰瘀痹心证——宣痹活血,化痰散瘀。

痰瘀郁肝证——疏肝散瘀,理气化痰。

痰瘀困脾证——健脾化痰,益气活血。

痰瘀壅肺证——宣肺降气,化痰祛瘀。

痰瘀注肾证——温肾化痰,活血祛瘀。

痰蒙清窍、瘀血阻络证——开窍化痰,祛瘀通络。

4.痰瘀同治辨治述要

痰瘀同治可用于多种病证,痰瘀同病往往多见于疑难顽症,此法应用于临床要取得理想疗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痰瘀必须同治

由于痰瘀阴性凝滞,胶结难化,互相影响,仅去其一,病难根除,故痰瘀必须同治,即治痰必治瘀,瘀去则痰易化,治瘀必治痰,痰化则瘀易除。在治痰治瘀的同时,也要针对相关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痰必治气,气顺则痰消,治瘀要治气,气畅瘀也去等。例如临床上常见的脓肿积液,赤白带下,赤白痢下等,多是有瘀、有痰的表现,古今医家多以痰瘀同治之法治之,常收到很好的疗效。千金苇茎汤治肺痈、大黄牡丹汤治肠痈、仙方活命饮治疮痈等,均为痰瘀同治的范例。

(2)辨治痰与瘀的孰轻孰重

在痰瘀同病中,有其痰瘀致病的共同特点,也有偏痰偏瘀、本虚标实、虚多实少等多种表现,故需在痰瘀同治时辨清痰与瘀孰轻孰重。临证之时每每可见痰、瘀两方面的临床表现,或以痰证的临床表现为主,或以瘀证的证候、体征为要,或两者兼见。当痰证为主或甚急时,治痰为主兼治瘀,当瘀证为主或甚急时,应治瘀为主兼治痰。

(3)痰瘀同治宜分清标本寒热虚实

此类病证,病程较长,正气已伤,一般为本虚标实证,在急性期应用时应注意攻邪不伤正,中病即止,也即在标实之症缓解时配用扶正固本之品。当病久呈现体虚证为甚时应注意扶正为主,扶正药物按证选取益气助阳或养阴补血药,治血药也应选益气养血通络药,化痰药多用健脾化痰或清润化痰之品,活血药有凉血祛瘀、破血消瘀、温经活血、益气通络、养血活血药,祛痰药有涤痰开窍、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健脾化痰药,临证时必须辨证选用。

(4)痰瘀同治法治当缓图

痰瘀同病常因湿性黏滞,病久入络,病程长,顽症多,故难取速效,治当缓图。如辨证处方得当,患者服之无不适感,当守法守方,长时期观察治之。

(5)痰瘀同治当注意佐以理气

痰瘀同治应当注意佐以理气之品,以助祛瘀和化痰,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气滞气虚则津液不布,聚湿生痰,痰和瘀又可同因气病而互衍互结,故痰瘀同病当注意理气,调畅气机有利于祛痰和化瘀。

(6)饮食禁忌

治疗中患者应忌辛辣生冷、膏粱厚味等助湿生痰、碍气留瘀类食物。

综上所述,沈师将痰瘀同治相关学说广收博引,缜密论证,以“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的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诊治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

5.痰瘀同治常用中药

痰瘀同病当用痰瘀同治之法,也就是运用具有活血化瘀和祛湿(或燥湿、化痰、利水)双重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经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应用共整理出沈师临床常用药物约110余味,现将其分类列举如下。

(1)理气止痛的痰瘀同治药物

1)川芎:为伞形植物川芎的根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通络,行气开郁,祛风镇痛,燥湿之功。

2)郁金:为姜科植物郁金的块根。味辛、苦,性寒,归心、肝、胆经。具有行气祛瘀,活血止痛,清气化痰,解郁之功效。

3)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根。味辛、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活血止痛,通利小便之功效。

4)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味苦,性平,归心、肝、脾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祛痰的功效。

5)五灵脂:为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的干燥粪便。味辛、甘,性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散瘀,化痰消积之功效。

(2)破血消癥的痰瘀同治药物

1)穿山甲:为动物穿山甲的鳞片。味咸,性微寒,归肝、肺、胃经。具有活血散瘀,通络下乳,消痈溃坚及祛湿之功效。

2)三棱:为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块茎。味辛、苦,性平,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之功效。

3)莪术:为姜科植物莪术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具有破血行气,祛痰,利湿的作用。

4)水蛭:为环节动物水蛭科水蛭、蚂蟥及柳叶蚂蟥的干燥体。味咸、苦,性平,有小毒,归肝经。具有破瘀血,利水道之功效。

5)img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体。味咸,性寒,有小毒,归肝经。具有破血消肿,利湿通络之功效。

6)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昆虫体。味辛,性温,有大毒,归肝、胃、肾经。具有攻毒蚀疮,破血散结,逐瘀散结的作用。

(3)止痛疗伤的痰瘀同治药物

1)徐长卿:为萝藤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化瘀行水,破血通络,敛疮消肿之功效。

2)刘寄奴: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具有活血祛瘀,利湿通络之功效。

3)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或云南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味苦,性寒,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除痰之功效。

4)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的去皮枝,干燥煎膏。味苦、涩,性微寒,归肺经。具有燥湿生肌,活血祛痰,敛疮之功效。

(4)温经通络的痰瘀同治药物

1)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心经。具有温中回阳,祛痰活血,温肺化饮之功效。

2)肉桂:为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树皮。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肝经。具有引火归原,祛寒胜湿,温经通络之功效。

3)荜澄茄:为樟科植物山鸡椒(山苍子)的果实。味辛、微苦,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行气活血,平喘利尿之功效。

4)花椒:为芸香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花椒的果皮。味辛,性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祛湿通络,杀虫之功效。

5)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的成熟果实。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行气散瘀,消痰祛食之功效。

(5)活血祛痰湿理气通络的痰瘀同治药物

1)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种子。味苦、甘,性平,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痰,润肠通便之功效。

2)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冠。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之功效。

3)泽兰: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瓜儿苗的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之功效。

4)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有活血通经,舒筋利痹,利尿祛湿之功效。

5)琥珀:为古代松科松属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转化而成的化石样物质。味甘,性平,归心、肝、膀胱经。具有消瘀血,清心肺,利湿之功效。

6)王不留行: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味苦,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活血通络,下乳消肿及利湿之功效。

7)厚朴:为木兰科落叶乔木植物厚朴的树皮。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等作用,并兼有破血之功效。

8)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根茎。味辛、甘、微苦,性平,归肝、三焦经。具有行气消痰,活血通络之功效。

9)薤白: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的地下鳞茎。味辛、苦,性温,归肺、心、胃、大肠经。具有理气宽胸,通阳散结之功效。

10)枳实:为芸香科小乔木植物酸橙的幼果。味苦、辛、微酸,性微温,归脾、胃经。具有行气消痰,散结消痞,通络之功效。

11)香橼:为芸香科植物枸橼与香橼的成熟果实。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肺、脾经。具有理气降逆,宽胸化痰,通经利水之功效。

(6)清热祛湿通络的痰瘀同治药物

1)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块茎。味甘、淡,性平,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清热除湿,解毒,通络之功效。

2)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味酸,性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湿之功效。

3)连翘:为木樨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味苦,性微寒,归肺、心、胆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水之功效。

4)白花蛇舌草:为茜草科草本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味苦、甘,性寒,归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瘀利湿,通络之功效。

5)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茎枝。味甘、性寒,归心、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痰通络之功效。

6)半边莲: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的带根全草。味甘,性平,归心、肺、小肠经。具有散瘀利水,解毒消肿之功效。

7)射干: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射干的根茎。味苦、辛,性寒,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消瘀通络之功效。

8)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化瘀通络,杀虫,利尿之功效。

9)白鲜皮:为芸香科草本植物白鲜的根皮。味苦,性寒,归脾、胃、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通脉解毒之功效。

10)紫草:为紫草科植物紫草和新疆紫草的根。味甘,性寒,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利尿之功效。

11)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花穗或全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具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祛痰通络之功效。

12)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之功效。

(7)具有息风功效的痰瘀同治药物

1)地龙:为巨蚓科动物环毛蚓和威廉环毛蚓的干燥全体。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解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平喘利水之功效。

2)全蝎:为钳蝎科昆虫东亚钳蝎的干燥体。味辛,性平,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痛,解毒散结,通络之功效。

3)羚羊角:为牛科脊椎动物赛加羚羊的角。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息风,散血消水之功效。

4)白僵蚕: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僵死的干燥全虫。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具有祛风定惊,化痰通络,解毒利咽之功效。

5)刺蒺藜:为蒺藜科草本植物蒺藜(刺蒺藜)的果实。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具有清肝散风,明目化痰,通络之功效。

6)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等的贝壳。味咸,微寒,归肝、肾经。具有平肝潜阳,化痰活血,收敛固涩之功效。

(8)善除痹痛的痰瘀同治药物

1)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四川桑寄生、红花寄生的带叶茎枝。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脉,补益肝肾之功效。

2)穿山龙:为植物穿龙薯蓣和柴黄姜的根茎。味苦,性平,归肝、肺经。具有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之功效。

3)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块根。味苦、辛,性寒,归膀胱、肺、脾经。具有行水化瘀,利湿化痰之功效。

4)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和腺豨莶或少毛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肾经。具有祛风通络,活血祛湿之功效。

5)秦艽: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大叶秦艽)或小叶秦艽的根。味苦、辛,性微寒,归胃、肝、胆经。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痛通络之功效。

6)丝瓜络:为葫芦科植物丝瓜的果络。味甘,性凉,归肺、胃、肝经。具有通经活络,解毒消肿,化痰利湿之功效。

7)老鹳草:为糖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或老鹳草及其同属若干植物的地上部分。味辛、苦,性平,归肝、肾、脾经。具有通经活络,利湿解毒之功效。

8)路路通: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的果实。味苦,性平,归肝、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疏肝活络,利水之功效。

9)蚕沙:为蚕蛾科家蚕之粪便。味辛、甘,性微温,归肝、脾、胃经。具有燥湿祛风,和胃通络之功效。

10)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辛、咸、微苦,性温,归膀胱、肝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效。

11)独活:为伞形科植物毛当归(香独活)的根茎。味辛、苦,性微温,归肾、膀胱经。具有祛风胜湿,散寒通络之功效。

(9)祛痰止咳平喘的痰瘀同治药物

1)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开宣肺气,祛痰化瘀排脓之功效。

2)旋覆花:为菊科植物旋覆花的头状花序。味苦、甘、咸,性微温,归肺、胃经。具有消痰行水,降气止呕,活血通脉之功效。

3)天南星: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块茎。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具有除痰下气,化瘀通络之功效。

4)皂角刺:为豆科落叶乔木皂荚树的棘刺。味辛,性温,归肝、胃经。具有祛痰止咳,消肿破结,排脓杀虫之功效。

5)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成熟种子。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具有化痰逐饮,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6)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除湿化痰兼有散血之功效。

7)瓦楞子: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味咸,性平,归肺、肝、胃经。具有消痰积,祛瘀血,止痛制酸之功效。

8)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中间层。味甘,性微寒,归脾、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呕,通络之功效。

9)海藻:为马尾科植物海蒿子(大叶海藻)和羊栖菜(小叶海藻)的藻体。味咸,性寒,归肝、胃、肾经。具有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作用。

10)昆布:为昆布科植物海带和翅藻科植物昆布的叶状体。味咸,性寒,归肝、胃、肾经。具有软坚散结,消痰利水通经之功效。

(10)止血通瘀祛痰利湿的痰瘀同治药物

1)蒲黄:为香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香蒲的花粉。味甘、微辛,性平,归肝、心、脾经。具有化痰通络,利尿止血之功效。

2)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归肝、心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通络利湿之功效。

3)大蓟: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及根。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消肿利湿之功效。

4)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祛瘀,清热生津,利水渗湿之功效。

5)侧柏叶:为柏科常绿乔木植物侧柏的嫩枝及叶。味苦、涩,性微寒,归肺、肝、脾经。具有凉血止血,祛湿通络之功效。

6)血余炭:为人发制成的炭化物。味苦、涩,性平,归肝、胃经。具有止血化瘀,利湿生肌之功效。

(11)泻下或逐水的痰瘀同治药物

1)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根茎。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利湿之功效。

2)芒硝:为硫酸钠类芒硝族矿物芒硝的精制品。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通腑,软坚消瘀之功效。

3)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郁李的成熟种子。味甘、苦,性平,归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润燥滑肠,下气利水,通络之功效。

4)千金子:为大蓟科植物续随子的种子。味辛,性温,有毒,归肝、肾、大肠经。具有逐水消肿,破血消癥,解毒杀虫之功效。

5)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根。味苦、辛,性寒,有毒,归肺、脾、肾经。具有泻水逐饮,散结通络之功效。

6)芫花: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味辛、苦,性温,有毒,归肺、脾、肾经。具有泻水逐饮,除痰通络之功效。

(12)清利湿热活血通络的痰瘀同治药物

1)瞿麦:为石竹科植物瞿麦和玉竹的带花果全草。味苦,性寒,归心、小肠、膀胱经。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效。

2)滑石: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主含硅酸镁。味甘、淡,性寒,归肺、膀胱、胃经。具有利尿通淋,祛湿敛疮,逐水通络之功效。

3)冬瓜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味甘,性寒,归肺、大肠经。具有清肺化痰,消痈排脓,利湿通络之功效。

4)赤小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种子。味甘、酸,性微寒,归心、小肠、脾经。具有散瘀,利水行气健脾之功效。

5)虎杖:为廖科多年生灌木状植物虎杖的根及茎,叶亦入药。味苦,性寒,归肝、肺、胆经。具有清热祛风,利湿通淋,活血通经之功效。

6)通草:为五加科灌木植物通脱木的茎髓。味甘、淡,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利尿,通脉下乳之功效。

6.痰瘀同治的维吾尔药

维吾尔医药作为中华医药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汲取了中医学、波斯医学、古印度医学等精华,经过不断总结、积累,在治疗男女科疾病、皮肤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形成了许多独特而又非常有效的药物配方和治疗方法。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乃至中西亚地区慕名前来沈师处求医问药的人源源不断。维吾尔医临床诊治以切脉为主,兼用望、问、闻诸法,和中医的四诊相似。维吾尔医常用的400余种药物中有近百种药物和中药仅是称呼不同,而药物完全相同,使用方法也相似,例如贝母、五灵脂、白花蛇舌草等。

沈师常用的痰瘀同治维吾尔药总计74种,例如阿里红、金盏菊、莳萝子、阿摩尼亚脂、菊苣、蜀葵、阿纳其根、苦巴旦杏、蜀葵花、阿育魏实、苦蒿子、司卡莫尼亚脂、安息香、柳树、铁角蕨、百里香、骆驼蓬、铁线蕨、菝葜、鬣蜥、莴苣子、白花丹、龙涎香、无花果、菜豆、罗勒、香豆子、刺山柑根皮、马蔺子、香科科、槌果藤实、猫儿草、新疆圆柏实、大麻叶、磨盘草、香桃木实、倒提壶、墨盐、心草、番红花、苜蓿子、辛塔花(唇香草)、飞燕草、牛至、荨麻子、甘松、欧蜜蜂花叶、薰衣草、格蓬脂、欧防风胶、洋菝葜根、贯叶金丝桃、芹菜、药喇叭根、黑种草子、青香茅、药西瓜、胡萝卜子、秋水仙、鹰嘴豆、胡桐泪、驱虫斑鸠菊、芸香、黄瓜子、鞣树果、指甲花叶、蛔蒿花、瑞香、芝麻菜子、家独行菜子、麝香草、孜然、金色补血草花、石刁柏子等。现将新疆地区中医常用于痰瘀同治的维吾尔药略举如下几味。

(1)阿里红

为多孔菌科真菌植物药用拟层孔菌的子实体,味微甜辛,多生于落叶松树干上,分布于我国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国外朝鲜、日本、俄罗斯、蒙古亦有分布。功能温肺祛痰,降气平喘,利尿消肿,祛寒止痛,通经,解毒。主治气喘咳痰不出、脾肿大、黄疸、偏头痛、关节痛、腹痛、尿闭、闭经、药物中毒等。沈师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验方加味心痛宁方、宁心通痹胶囊组方中都选用了该药物。

(2)驱虫斑鸠菊

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的成熟果实,气特异,味极苦,主产于我国新疆,国外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亦有种植和野生。功能祛痰利湿消肿,驱虫,用于痰饮浮肿、白癜风、湿痹疼痛、肠道寄生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治疗白癜风的外用制剂以此为主药)。

(3)唇香草

为唇形科植物唇香草或新塔花的全草,气芳香,味辛凉,微苦,药性寒,生于砾石坡地及半荒漠草滩上,主产于我国新疆。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宁心安神,强心利尿,强筋健骨,清胃消食,主治感冒发热、目赤肿痛、头痛、咽痛、心悸、失眠、水肿、疮疡肿毒,消化不良等。沈师研制的西红花康复液及院内制剂天香丹胶囊都选用该药。

(4)骆驼蓬

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蓬的全草,分布于我国新疆、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国外如蒙古、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亦有分布,喜生于路旁、平原和戈壁等干旱处。味辛辣微苦,有麻舌感。功能宣痹止痛,温经强肌,燥湿化痰,安神定痫,主治头痛、瘫痪、癫痫、咳嗽气喘、肠炎、痢疾、黄疸、水肿等,煎水外洗可治关节炎、滴虫病,熏烟可除虫。沈师团队以此为主要成分制成抗肿瘤制剂,已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