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沈宝藩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更新临床思维

(一)思辨中西医结合概念,理性把握其真正内涵

何为中西医结合?其真正的内涵何在?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就是把中医学和西医学结合统一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新医药学;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互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谓之中西医结合。沈师认为,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就是把中医学与西医学二者结合,使其共存于医学科学统一体内,让两种医学的差异通过思维的矛盾运动,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长补短而达到统一,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真正内涵。沈师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是一种方法学,更应是独立于中医和西医之外的一门医学。要做好中西医结合,必须经过实践的积累,把中、西医学的具体概念、方法、手段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加工,最后得出科学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并分层次地从初级到高级,先混合,再融合,不断寻找中西医结合的不同点与结合点,形成高级阶段的结合,从而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如将许多西医学的微观理论逐步渗入中医理论,如中药,经现代植物化学、药效、药理、毒理等研究,对传统理论加以证实,以图发展,便于临床使用。又如中医学的脏腑与现代解剖学之器官并不完全相同,但中医之五脏中每一脏的本质几乎均涉及西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多系统多器官多指标的生理病理现象,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可能是它们内在联系的实质。因此中医学中如经络学说、藏象学说、五行学说、舌诊、脉象等基础和临床医学理论,可以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方面研究。一旦在微观层次上被揭示或证实,成为可重复的公认理论,就可发展和充实西医学。

(二)中西医学各有优势,结合互补极为必要

沈师在经历了长期临床实践后发出了与古人相同的感慨:“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老百姓所忧虑的是世界上的疾病太多,防不胜防,如艾滋病、禽流感等,而临床工作者倍感无奈的是根治疾病的方法少而不理想。临床上医患双方的共同需求就是寻找疾病防治的新方法,要求该方法高效、价廉、副作用少。而中西医学各有优势,所以寻找中西医结合方法势在必行,正所谓“医无新旧,理真为用;药无中西,唯效是崇”。

沈师认为,西医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较好,但其轻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机体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中医对病证的认识也并非完善全面。如对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病,过去在中医的概念中只是有比较宏观的了解,且较为零散。从理论上说,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不足。西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密切与当代自然科学相结合,广泛应用当代科技成果,诊断较为明确,但是西医以解决局部病灶为首务,因此,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忽视了其生态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心理特性,临床上单纯地把疾病与患者分割开来,按病名进行治疗,而不是按患者施治。中医学则强调整体,认为天人相应,形神相关,以人为本,从宏观出发,又强调辨证论治,以整体性、综合性特点来调节整体功能。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实验研究,中医诊断大多以症状或体征作为病名,疗效指标也主要是主观指标,缺乏客观依据,部分疗效不满意。因此中西医结合有利于早期诊断,并且使诊断客观化。在临床治疗上,中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乙型肝炎早期无特殊症状,只有化验才能发现和确诊,在采用西药治疗的同时,根据辨证给予中药扶正祛邪或清热解毒,则可取得较好疗效。再如中医的“水肿”病,在西医疾病范围内就包括了心源性水肿诸如心衰,肝源性水肿如肝硬化、肝癌等,肾性水肿如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等多种疾病,这几种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不一样,预后也大不一样。中医治疗心衰以益气温阳、利水、活血等为主,肝硬化治疗以疏肝补脾、利水为主,肝癌则视其正邪之况,或扶正或祛邪或攻补兼施,治法各异。如果结合西医诊断,分别取用中西医各自具有优势之法施治,则有利于提高疗效。沈师还认为对于疗效和预后的观察,仅凭症状和体征是不够的,如肾病综合征水肿消失后蛋白尿仍存在,此时还不能停药,应继续服药治疗以获痊愈。因此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既能早期发现疾病,准确诊断,又能综合整体辨证施治,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