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骨髓穿刺术与骨髓活检术
一、骨髓穿刺术
骨髓穿刺术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
(一)目的
采取骨髓液进行骨髓象检查,协助诊断造血系统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以作为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判断疾病预后及观察治疗效果。
(二)适应证
(1)各种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
(2)放疗、化疗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后观察骨髓造血情况。
(3)不明原因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
(4)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可做骨髓培养、骨髓涂片找寄生虫等。
(三)禁忌证
骨髓穿刺的绝对禁忌证少见,遇到下列情况要注意。
(1)血友病、穿刺部位皮肤感染的患者。
(2)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小儿及不合作者不宜做胸骨穿刺。
(四)术前准备及护理
(1)了解、熟悉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评估。
(2)心理指导。①向患者说明骨髓穿刺诊断的主要作用:骨髓是各类血细胞的“制造厂”,是人体内最大、最主要的造血组织。诊断血液病常需做骨髓穿刺,如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疾病,其特征为白细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异常增生,而常规的抽血化验只能反映外周血中细胞的变化,不能准确反映出造血系统的变化,抽取骨髓液做检查,既能诊断白血病又能区分其类型,为治疗提供相应的资料。②消除患者思想顾虑,以取得合作:向患者说明骨髓检查所抽取的骨髓是极少量的,一般约0.2 g,而人体正常骨髓量平均约为2600 g。身体内每天要再生大量的血细胞,因此,骨髓穿刺对身体没有影响。③骨髓穿刺操作简单,先行局部消毒、麻醉,然后将穿刺针刺入骨髓,除在骨髓抽取的瞬间稍有酸痛感外,基本上感觉不到疼痛。骨髓抽出后,患者可以马上起床活动。
(3)与患者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简要说明检查过程及可能发生的情况,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请患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4)器械准备:一次性骨髓穿刺针、一次性骨髓穿刺包、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帽子、75%乙醇、0.5%活力碘、2%利多卡因、治疗盘、无菌棉签等。
(5)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
(五)分类
(1)髂嵴穿刺术。
(2)脊椎棘突穿刺术。
(3)胸骨穿刺术。
(六)操作方法
(1)选择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 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后上棘:穿刺点位于骶骨两侧髂骨上缘6~8 cm与脊椎旁开2~4 cm的交点处。③胸骨柄:此处骨髓含量丰富,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做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严防穿透而发生危险,较少选用。④腰椎棘突:位于腰椎棘突突出处,极少选用。
(2)患者取合适体位。胸骨及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前者还需用枕头垫于背后,以使胸部稍突出。髂后上棘穿刺时应取侧卧位。腰椎棘突穿刺时取坐位或侧卧位。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直至骨膜。
(4)将骨髓穿刺针固定器固定在适当长度上(髂骨穿刺约1.5 cm,肥胖者可适当放长,胸骨柄穿刺约1.0 cm),以左手拇指、示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于骨面垂直刺入(若为胸骨柄穿刺,穿刺针与骨面成30°~40°角斜行刺入),当穿刺针接触到骨质后则左右旋转,缓缓钻刺骨质,当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针已固定在骨内时,表示已进入骨髓腔。
(5)用干燥的20 mL注射器,将内栓退出1 cm,拔出针芯,接上注射器,用适当力度缓慢抽吸,可见少量红色骨髓液进入注射器内,骨髓液抽吸量以0.1~0.2 mL为宜,取下注射器,将骨髓液推于玻片上,由助手迅速制作涂片5~6张,送检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检查。
(6)如需做骨髓培养,再接上注射器,抽吸骨髓液2~3 mL注入培养液内。
(7)如未能抽得骨髓液,可能是针腔被皮肤、皮下组织或骨片填塞,也可能是进针太深或太浅,针尖未在髓腔内,此时应重新插上针芯,稍加旋转或再钻入少许或再退出少许,拔出针芯,如见针芯上带有血迹,再行抽吸可望获得骨髓液。
(8)抽吸完毕,插入针芯,轻微转动,拔出穿刺针,随后将消毒纱布盖在针孔上,稍加按压,用胶布加压固定。
(9)嘱患者卧床休息,整理用物,将标本及时送检。
(七)注意事项
(1)穿刺针进入骨质后避免摆动过大,以免折断。
(2)胸骨柄穿刺不可垂直进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穿透内侧骨板。
(3)抽吸骨髓液时,逐渐加大负压,做细胞形态学检查时,抽吸量不宜过多,否则会使骨髓液稀释,但也不宜过少。
(4)骨髓液抽取后应立即涂片。
(5)多次“干抽”时应进行骨髓活检术。
(6)注射器与穿刺针必须干燥,以免发生溶血。
(7)术前应行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等检查。
(八)术后处理
(1)术后嘱患者静卧休息,同时做好标记并送检骨髓片,清洁穿刺场所,做好穿刺记录。
(2)抽取骨髓和涂片要迅速,以免凝固。需同时做外周血涂片,以作对照。
(九)其他注意事项
骨髓穿刺虽为有创性检查,但因操作简单,骨髓液抽取少,患者痛苦小,所以对机体无大的损害,不需要特殊护理。对于体质弱、有出血倾向者,检查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1.止血 一般以压迫止血为主。
2.卧床休息 检查后,穿刺局部会有轻微的疼痛。患者可卧床休息,限制肢体活动,即可恢复正常。
3.防止感染 穿刺时,局部组织应经过严格消毒。保持穿刺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覆盖的纱布被血或汗打湿后,要及时更换。针孔出现红、肿、热、痛时,可用2%碘酊或0.5%活力碘等涂擦局部,每天3~4次。若伴有全身发热,则应与医生联系,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抗生素。
二、骨髓活检术
骨髓活检术全称为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是采用特制的穿刺针取一小块0.5~1 cm长的圆柱形骨髓组织来做病理学检查的技术。操作方法与骨髓穿刺术完全相同,取出的材料保持了完整的骨髓组织结构,能弥补骨髓穿刺的不足。
(一)目的
骨髓穿刺检查在大部分患者中可以成功,但是如果遇到了“干抽”现象,即抽不出骨髓液时,就无法诊断。这种情况见于骨髓硬化症、骨髓纤维化症(原发性和继发性),尤其是恶性肿瘤(像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等)的骨髓转移所致骨髓纤维化以及某些白血病(如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患者的骨髓穿刺术常不能成功。采用骨髓活检术能够弥补骨髓穿刺术的不足,而且活检取材大,不但能了解骨髓内的细胞成分,而且能保持骨髓结构,恶性细胞较易识别,便于病理诊断。还有些疾病的诊断需要了解骨髓组织结构,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就需要骨髓病理学检查。骨髓活检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组织多少的了解有一定意义;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的原始细胞分布异常(ALIP)现象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另外,骨髓活检对骨髓坏死或脂肪髓的判断也有意义。
(二)适应证
(1)多次抽吸取材失败。
(2)为正确判定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及其病因。
(3)可疑罹患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肉芽肿病、转移瘤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
(4)骨髓活检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以及化疗是否达到真正完全缓解的判断有意义。凡涂片已达完全缓解,但一步法双标本取材之活检切片内仍可检出白血性原始细胞簇,就应继续给予巩固化疗,直至切片内此种异常定位的白血性原始细胞簇消失为止。
(5)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化疗及长期无病生存期,应定期做骨髓一步法双标本取材,倘若涂片细胞计数未达复发标准,而切片内出现了异常原始细胞簇,提示已进入早期复发,应及时做再诱导处理。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应常规做骨髓活检,以测定患者属何种组织学亚型。
(7)为正确判断骨髓铁贮存,尤其疑为贮铁降低或缺铁时,在骨髓活检切片上做铁染色较涂片为优。
(8)对骨病本身和某些骨髓疾患,如囊状纤维性骨炎、骨纤维发育异常症、变应性骨炎、骨软化症、骨髓疏松症和骨髓腔真菌感染等的诊断,骨髓活检也能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三)禁忌证
除血友病外,骨髓活检目前尚无绝对禁忌证,即使在血小板减少和其他许多出血性疾病时,进行此项操作也比较安全,患者一般均能接受。
(四)术前准备及护理
(1)了解、熟悉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评估。
(2)心理指导:向患者说明骨髓活检术的主要作用;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以取得患者合作。
(3)与患者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简要说明检查过程及可能发生情况,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取得患者同意并请患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4)器械准备:一次性骨髓穿刺针、一次性骨髓穿刺包、一次性口罩、一次性帽子、75%乙醇、0.5%活力碘、2%利多卡因、治疗盘、无菌棉签等。
(5)操作者熟悉操作步骤,戴口罩、帽子。
(五)操作方法
骨髓检查需要抽取骨髓标本,骨髓穿刺一般是由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执行的特殊穿刺检查,穿刺前会为患者进行认真的消毒处理,并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术前会给患者注射麻醉药做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痛苦。骨髓穿刺一般在患者的髂骨上进行。患者需要侧身卧床,医生会在髂后上棘或髂前上棘选取适当的部位进行穿刺,一般只抽取极少量的骨髓。这不会使得患者的骨髓量有明显减少,也不会影响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抽取的骨髓标本一般需要立即做涂片处理或抗凝处理,以便进行各种化验检查。在患某些血液病或怀疑有骨髓转移的恶性肿瘤时,骨髓检查可能要进行多次,用于判断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此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骨髓检查。
(六)注意事项
(1)开始进针不宜太深,否则不易取得骨髓组织。
(2)由于骨髓活检穿刺针内径较大,抽取骨髓液的量不易控制。因此,一般不用于吸取骨髓液做涂片检查。
(3)穿刺前应检查出凝血时间,有出血倾向者,穿刺时应特别注意,血友病患者禁止做骨髓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