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对亲情情商进行首位研究
按照本书对于情商的养成分类,亲情情商只能算是情商的构成成分之一,那么,为什么要将亲情情商板块置于第一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呢?
理由非常明确,因为,亲情情商不仅是一个人情商系统的浸润源头与养成基础,而且对一个人的道德构建与人格心胸的养成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必须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将这句话进一步浓缩,也就是一个人首先要“自爱”(也就是爱自己)。亲情情商显现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来自小生命自身以外的第一“福音”———父母亲不断通过话语动作告诉这个降生未久的小生命:你是最可爱的,是最可宝贵的,是价值无比的,由此而奠定了这个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自爱基础。
(一)亲情情商的内涵与外延界定
首先应当指出的是,亲情情商的核心是爱,是不计代价的爱。与此同时,它还是人生多种情感要素的构成基础(羡慕、妒忌、恨等其他情感要素基本上都是“爱”这一情感的派生或变异),它是人格养育的精神基础,是最能让人具体感知的倾向鲜明的情感,是人多种情商系统化
构成的总源头。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拥有亲情情商,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是,将此称之为人类所独有,恐怕不妥。因为,在非人类的动物群中,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也有着生命的延续关系,兽类父母辈对其子女辈的呵护之情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并不比人类差,尤其是在高等动物(例如灵长类动物)群里,我们也不难看到以奉献、关怀对方为主的爱。
首先应当承认,在动物世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群里,我们不难看到类似人类亲情的种种表现,但是,更应当看到的是,将人类的亲情情商养成与高等动物群中的种种“类人”的情感显现相比,人类情商之细密、丰富,以及一贯终生的有效显现程度,都是兽类无法相比的。
尤其应当指出的是,人类的亲情情商构成特点与动物之间的所谓“亲情关系”有着本质差异。其本质差异首先表现为动物之间的亲情情商具有阶段性、本能性、无差别性等特点;而人类的亲情情商则具有终生性、自觉性、多样化等特点,诸多差异决定了人类的亲情情商构成与动物的亲情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
所谓动物亲情情商的阶段性与人类亲情情商的终生性的差异并不难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动物的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的亲情关系主要显现在哺乳喂养阶段,一旦子女辈可以独立,双方便各奔东西,不会再发生亲情联系。而人类则不同,亲情情商不仅存在于共同生活的全过程中,而且子女长成后,即使与父母远隔千山万水,也是情感不断、思念不断、关心不断,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因为这是人类所独有的情商要素,这种情商甚至在一方离世后仍会长久地存在于另一方的心中。
所谓动物亲情情商的本能性与人类亲情情商的自觉性的差异,其实也不难论证。我们看到,在动物界,父母一方对子女的关心呵护以及子女一方对父母的生存依赖,往往都源自本能需求,是代代如此的本能传承,它们不会因时因地因情况发生变化而有任何改变,而只是一个顺应着生理本能一代一代地传承的过程。而人类的亲情显现则完全不同,他们不仅传承着父母一代曾经给予自己的情感关怀,而且还会因时因地因情况变化而随机调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护佑对方的生命。
顺延着动物之间亲情情商的阶段性、本能性特点,我们又不难发现动物之间的亲情显现的“无差别性”特点,即所有的父母一辈都是按照同样的本能模式去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人类的亲情显现则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可以说各不相同。
因此,人类所具有的亲情情商与动物之间的亲情显现,尽管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相近、相似的情况,但是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差异的。换句话说,动物之间的亲情显现显然无法达到人类亲情情商的水平。
也许有人会提出,就人类而言,如果谈到亲情情商,那么,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也同样有着亲缘关系,为什么本书中的亲情情商研究要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缘情商剥离出去呢?
我们应当看到,父母子女之间和同胞兄弟姐妹之间,虽然都存在着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情关系,但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两种亲情关系的要素构成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简单来说,这两种亲情有着人格地位的差异和法律关系的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在子女尚未成年的时候,父母在子女面前就是法定监护人,这就决定了父母子女之间的人格地位是不平等的。至于年长的子女在年幼的弟弟妹妹成长过程中,有时候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哥哥姐姐如同父母一般给予弟弟妹妹呵护照顾,以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但这种说法基本上属于褒奖夸赞的情感用语,不能视为事实认定。因为兄弟姐妹之间是从降生之日起,就是在“一母所生”的前提下的人格平等关系,而兄弟姐妹成年以后,更是各自成家并独立于社会。因此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种种在人格地位平等基础上的复杂关系。
正因为人格平等的情商与人格不平等的情商不同,所以其特点显现与基本要求也不同。因此,在研究亲情情商的构成特点时,有必要将人格平等的兄弟姐妹关系从以人格不平等的父母子女关系为主的亲情情商中剥离出去,并将其划入“友情情商板块”,进而提炼出以人格不平等为基础的、由父母子女为主要构成的亲情情商板块来进行独立研究。
(二)亲情情商是道德构建与人格养成的浸润源头
当人们用尽赞美的词语来讴歌父母的亲情时,不要忘了这种无限量付出的亲情对于孩子个人情商养成基础奠定的巨大影响力。人们都很熟悉一句古话:“有其父(母)必有其子”,这句话就极为形象地描画了父母在养育未成年子女过程中,以亲情情商浸润为基础,对其个人道德标准与人格心胸养成的堪称全方位、日以继夜的浸润与渗透,这是任何外力也难以抗衡的。
这种影响力的源头首先来自未成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首先,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不仅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成为孩子情商养成养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孩子做了父母觉得应当做的事情后,无疑会在父母那里得到赞赏,反之则会受到责备。因而导致孩子从婴儿开始的一个笑容、一个发声,到逐步成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乃至为人处事,都无不得到来自父母的鼓励和引导,这就决定了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教师,是其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的定位人。是他们最早让孩子明白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可以说,孩子正是从父母的一言一行所蕴含的情商浸润中养成了自己的道德标准与人格心胸,换句话说,也就奠定了个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情商基础。
【案例1-1】
学校发鸡腿7岁女儿留给妈妈吃 平凡感动引爆泪点
11月29日,在成都西华路小学的学生吃午餐时,每个孩子收到了一只平常难吃到的鸡腿。二年级二班班主任注意到,7 岁女孩肖淑丹(化名)用卫生纸把鸡腿包了起来没有吃。老师感到好奇,问她为什么不吃,肖淑丹答道:“我要把鸡腿带回家给妈妈吃。”老师被感动了,“命令”她说:“你把鸡腿吃了,我再给你拿两个带给你妈妈。”
肖淑丹把鸡腿带回了家,对妈妈说:“妈妈,你吃这个,爸爸和哥哥吃另外一个。”
当这一故事被老师发上网络后,整个社会都被感动了。肖淑丹的妈妈在接受采访时说,女儿把学校发的东西带回家并不是头一回了。从上幼儿园起,只要发东西,女儿都会带回家,两块饼干、一颗糖、一个月饼……“每次,她都用纸把吃的包起来,有时候饼干都碎成渣了。”肖淑丹的妈妈说,有时甚至能看到饼干被女儿咬过一小口的痕迹。
(选自《华西都市报》2011年11月30日,记者 戴璐岭)
对于肖淑丹这种充满孝心的举动,人们只能将其归之为来自家庭的教养、父母言行的影响,是父母的亲情情商在浸润着孩子人格与道德的形成。
人生之初,孩子对是非正误的判断标准尚未确立而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其“做什么与怎么做”、“该做什么与不该做什么”的第一笔色彩往往就是由父母通过亲情情商显现来涂抹的。
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老人年纪大了,有一次吃饭时不小心,把饭碗打破了,遂遭到儿媳的训斥。之后儿媳立下规矩,要求老人只能用一只木碗吃饭。后来有一天,儿子和儿媳看到自己三四岁的儿子在刻一块木头,就问他在做什么?儿子回答说:“在刻一只碗。”然后,儿子很认真地告诉他们:“等你们老了,你们就用这只碗吃饭。”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亲情情商对子女的巨大影响力,所以在《三字经》中,就把对孩子的言传身教上升到“养不教,父之过”的高度,同时还提出了一个个样板千古流传,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其中的“义方”,已经开始显现父母借助亲情情商来言传身教的巨大影响力了。
【案例1-2】
小学生划伤轿车留信称用零花钱赔偿 车主感动免除
2013年7月19日晚上9点多,11岁的刘一凡(化名)骑自行车经过长沙开福区凯乐国际小区3栋拐弯处时,突然没有把住方向,自行车朝着停放在路边的湘B0NJ××小车撞去,自行车把手将车子油箱附近划了一条25厘米左右的刮痕。刘一凡的第一反应是看了看周围,没人。
“走还是不走”,这个问题在11岁的刘一凡脑海里不断“打架”。
他在事发现场呆了几分钟后离开了。而后,刘一凡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告知了这件事,电话那头的妈妈说:“男子汉要诚实有担当。”
于是,在妈妈的陪同下,刘一凡返回了事发现场,这次他带来了纸和笔。他做了两手准备,在现场等车主,如果等不到他就留一个字条。母子俩一直等到晚上12点,还是没有等来车主。于是,刘一凡决定写一封道歉信留给车主。
7月21日上午9时,刘一凡的手机响了,是车主回的短信,他从床上跳起来奔向妈妈。妈妈看完短信后,发现小一凡流泪了。
“他心里很感动,作为家长,我们很感谢车主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让他明白做人有担当就会得到尊重。”刘妈妈说小孩道歉是应该的,车主的鼓励给予了正能量,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课。
7月21日晚上10时,刘一凡一家三口再次来到凯乐国际小区3栋,他们等来了车主卢先生。“60后”的卢先生说,他的想法都用信息表达出来了,随后他摸了摸小一凡的头,笑着说,“以后我们就是朋友了。”
11岁的小一凡,戴着眼镜,刚刚考完小升初。他说,其实他连200元的零花钱都准备了,但卢伯伯根本就没有提钱的事。他说,当他看到卢伯伯发来的信息时,觉得自己又长大了一些。
(选自红网2013年7月24日,记者 杨艳;实习生 肖艳、刘舒扬、刘妞)
上述例子足以说明亲情情商通过日常生活的浸润对未成年孩子的情商养成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如果说,刘一凡最后是在妈妈的陪同下完成了这一次“人格担当”,那么,早在事情发生之初,当他的自行车把别人的车子划了一道刻痕,在无人发现的情况下,“走还是不走”这个难题,显然就是父母的价值观念通过亲情浸润已经先期奠定了孩子的人格基础。
(三)亲情情商是个人情商系统全面养成的基础
对于考察孩子自身情商系统的养成而言,来自父母的亲情情商构成对于其他类别情商养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亲情情商同样是职业情商的养成基础。
但应当指出的是,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初,对于社会职业其实是没有高低贵贱意识的。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揭示了孩子职业情商的养成,最初可能就来自其对父母职业的感性认知。就像小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就会在游戏中无师自通地“扮演爸爸、妈妈”“过家家”一样,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及其职业情商构成往往也会成为孩子职业情商的最初启蒙。
【案例1-3】
5岁男童随祖父打扫教室引大学生关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黎某在微博上发出的一张照片迅速火了起来。黎某称,当时,他在学校文泰楼一楼自习,离开教室时,无意间看到一个身躯瘦小的孩子,身高不及课桌,正提着一个水桶,在大教室里踮着脚打扫卫生,于是心生怜爱,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传到网上。该照片在人人网、微博等媒体的转发量超过 1 200 次,浏览量则已达上万次。
据记者了解,小男孩姓胡,家住梁子湖附近,今年才5岁,上幼儿园大班,是楼管王师傅的外孙。王师傅今年54 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做楼管已有两年。作为教学楼的楼管,王师傅两口子每天早上、中午、晚饭后、晚上十点之后都要打扫卫生。小男孩这周周末到王师傅这边玩,知道外公外婆每天晚上都要在教学楼打扫卫生,小家伙那天就跟着老人一起清扫,一板一眼很是认真。网友看到照片后纷纷表示,小男孩的举动让人“泪奔”,“以后离开教室一定要带走上课的‘副产品’。”
(选自《武汉晚报》2013 年3 月26 日,记者 翁晓波;通讯员 刘凯;实习生 徐秀)
亲情情商同样也是个人社区情商的养成基础。我们这个民族素来主张敦亲睦邻,强调远亲不如近邻,对于社区情商的重视,有时候甚至会让一个人做坏事时,也要离自己生活的社区(居住地)远一点。当然,具体到每一个家庭,对待邻居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父母一辈对邻居是关心还是冷漠,是注重往来还是以邻为壑,对孩子的社区情商萌生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了父母借助亲情情商浸润对于孩子成长的巨大价值。《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实际上就是孟母开始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有倾向性的诱导。孟母先是家住坟地附近,结果发现孟子模仿哭丧;把家搬到市场附近,又发现孟子模仿商人做生意。后来孟母把家搬到学校附近,于是看到孟子喜欢上了读书。如果我们说“孟母三迁”的价值在于凸显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莫如说凸显了父母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借助亲情情商浸润对孩子进行了成功的诱导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