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南人出洋的历史应该与自古形成的海上贸易有密切的关系。到明清后,特别是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海口被迫开埠,海南以契约劳工方式出洋的人大为增加。这样的出洋趋势与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闽粤民众出洋的情形是一致的,也与当时世界性的海洋移民高潮相当。换句话说,海南人出洋是当时世界海洋移民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性海洋移民的视野中,在闽粤民众的大规模出洋范围中,海南人出洋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哪些具体因素促使海南人大规模出洋? 在中国民众出洋的历史过程中,海南人具有哪些特点? 出洋的海南人与故乡保持着怎样的关系? 海南人出洋活动对故乡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些问题不但令人感兴趣,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在研究这些问题前,有必要明确与此相关的一些名词的定义和时空界限。比如在本书中,时有 “海南人”、 “海南华侨”、 “海南华侨华人”、“海外海南人”、“海南华裔”、“琼侨”、“乡侨”等字眼出现,这些在本书中都为海外海南人之意。因为从概念的定义而言, “华侨”是指移居海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华人”是指在海外定居并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人,而 “华裔”则一般指华侨在侨居国所生的而又加入或取得了所在国国籍的子女或具有中国血统的外籍人。故此, “海南华侨”是指移居海外的海南籍人士,而加入了其他国家国籍或出生在侨居国并取得相应国家国籍的海南人,应称为 “海南华人”或 “海南华裔”。本书主要是从历史因素和约定俗成的角度,使用 “海南人”或 “海南华侨”的概念,其 “海南人”是指原籍为海南的人们,不管其生活在何处; 而 “海南华侨”指居住在海外的原籍为海南的人们,其中包括加入了其他国家国籍的或出生在侨居国并取得相应国家国籍的人们,因为不管其身份如何改变,他们的根在海南,在故乡父老乡亲们心中,外出游子及他们的子子孙孙永远是 “海南人”。
海南历史上被称为 “琼州”或 “琼崖”,因此,海南华侨也简称为“琼侨”。而 “乡侨”是指 “故乡的华侨”,表示对故乡华侨的亲情,它与“琼侨”可视为同义词。
还比如 “南洋”、 “番”与 “南洋客”、 “番客”与 “移民”的意义。本书所指的 “南洋”是指今天的东南亚地区。海南人大规模出洋时的东南亚,历史上大致可以分为缅甸、海峡殖民地 (今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马来亚 (今马来西亚一部分)、暹罗 (今泰国)、法属印度支那 (今越南、老挝、柬埔寨)、荷属东印度 (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七个地区。
历史上,中国通称外族为 “番”。因此,人们把到海外谋生的举动称为 “去番”; 相应地,把从事这一活动者称为 “番客”。海南人到海外谋生地主要集中于南洋地区,故也有人把他们称为 “南洋客”。在民间,凡与海外有关的物件,都加 “番”字而称呼,从海外寄回乡的钱,称 “番钱”;从海外寄回乡的信,称 “番信”; 从海外邮寄或带回的饼干点心,称 “番饼”,等等。
在本书中,“下南洋”与 “移民”有时是通用的,有时却有差别,这主要与海南人下南洋的特点相关。 “移民”的定义,国内外的工具书和专门的著作中的解释并未完全一致。西方学者站在欧美国家的立场上,往往强调移民的国际特点,甚至以是否具备国际移民性质作为移民的标准。葛剑雄教授等人根据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把移民界定为: 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1曾少聪则认为移民的定义是: 指从甲地迁到乙地,或指从甲国迁到乙国,并且定居的人或人群。2林德荣也认可这样的观点。3本书认为此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下南洋之海南人的情形,但它与海南人下南洋的具体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在下南洋的海南人中,从海南迁入居住国并且定居下来的人并不多,起码不是下南洋之海南人的主流。历史上,海南人下南洋最大的特点是双向性,即到南洋谋生,有所积蓄后便回家与亲人团聚,此后再决定去留。因为当年下南洋的海南人全是男性,家眷都留在故乡; 女性不允许出洋,是出洋海南人所默认的所谓 “乡规”,是不能被打破的。
1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 ~6 页。
2 曾少聪:《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致读者》,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年,第 2 ~3 页。
3 林德荣:《西洋航路移民·致读者》,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年,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