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辩证:以新闻人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官员考核对GDP说“不”

倘若借助此次改革之力,最终促使干部队伍政绩观脱胎换骨,倒逼为官者眼光放远,全力转变发展方式,甘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当是广东之荣、广东之幸,也是广东对全国的又一贡献。

官员政绩考核“唯GDP论”在广东或将成为历史。

广东将在干部考核上作出重大改变,降低GDP比重,以倒逼干部转变观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在新的考核办法中,GDP只占整个考核指标的不到30%,而且不同地方不一样,将会区分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其中最高不超过30%。此举旨在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国人大会议广东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就这一重大改变,汪洋书记分析,如果还是以总量作为主要标准,那干部就会看总量。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要使用那些贯彻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而有能力的人”,汪洋解释说,“我就想,这话没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而有能力又有成绩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比那个经济总量出成绩要晚,所以态度坚决、有能力就要使用,我们过去干部考核是重显绩的,而不是重潜绩的,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现阶段很多工作不是显绩的,而是潜绩的”。

干部考核从重“显绩”转为重“潜绩”,可谓是一场政绩观的“革命”。长期以来,GDP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主要综合指标,也被作为衡量地方官员功绩的关键指标,导致了“GDP至上主义”的盛行。即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正被市场经济体制取代的今天,表面上“不以GDP论英雄”抬高了调子,实质上“GDP排名”仍然是多数主政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因为GDP特有的标志性价值,为官者为了“显绩”,脸上有光,乃至铺筑官阶,难免急功近利。在“建功立业”的驱使之下,某些地方官员对牺牲环境等“冲红灯”之事态度暧昧,甚至漠视百姓生命以换取GDP。“唯GDP”,很容易导致对干部能力判断的错觉。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GDP作为一个“集大成者”,承载的是某个地方的现实实力。而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角度看,“唯GDP”政绩观更严重的副作用是直接阻碍经济从“追求量的增长”向“追求质的提高”的转变。去年,汪洋书记已提醒,“我们有的GDP数字很好看,但并不是增加了社会财富,而是浪费了社会财富。比如讲,建大桥,这是GDP,让大桥塌了、拆了又是GDP,再建一次大桥还是GDP,这样干了三次GDP,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一生动透彻的分析,点中了GDP政绩观的死穴,振聋发聩。

事实上,自上而下反思“唯GDP论”的弊端远非自今日始,却难见实质性改进。探究之,GDP这个政绩考核的“硬杠杠”之所以始终坚挺难摧,“GDP崇拜”之所以依然故我,根源在于“数字出官”的官场生态积弊太重,而且缺乏向“唯GDP论”开炮的勇气。

客观而论,矫正对GDP的崇拜,板子全打在某些地方官员身上只是治标,而改革干部考核办法才是治本之策。正因如此,广东干部考核新规对GDP说“不”,其效果值得期待。一方面,有利于纠正干部能力及政绩评价值的“近视症”,给干部输入创造转变发展方式“潜绩”的动力,进而主动拒绝“黑色GDP”、“浪费GDP”及“腐败GDP”等劣质成分,减少GDP内含的“负数”。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抑制某些官员为粉饰政绩而对GDP揠苗助长的意念,避免经济“被增长”,人民收入“被提高”。

多年来,具体到干部考核办法上,选用GDP的量化指标,被认为是简单具体而有“可操作性”。因而,可以预料,广东冲破干部考核的僵化机制会有相当的难度。有了“吃螃蟹”的勇气,还需要拿出科学的指标体系,不遗余力地推进,两者缺一不可。

倘若借助此次改革之力,最终促使干部队伍政绩观脱胎换骨,倒逼为官者眼光放远,全力转变发展方式,甘于“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当是广东之荣、广东之幸,也是广东对全国的又一贡献。

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