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儿戏”使公信力沦陷
一些政府官方网站很大程度上只是充当政府“政务公开”的道具,把对公众的敷衍从纸上搬到网上,玩的是花拳绣腿,或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或对民众敷衍塞责。
“我们认为,学校在优先接收和保障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后有学额空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收即将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教育部官方网站针对网民留言的这则答复被解读为“教育部考虑将满6岁儿童可入学”,迅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则“惊天”答复第二天却被教育部网站闪电撤下,等于教育部自己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媒体、民众无不为之愕然。
按理说,教育部能面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公开答复普通网民的提问,不仅无不妥,而且还值得肯定。问题是,教育部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公开答复,为什么又快速删除,至今都还扑朔迷离。而且,事件的演变已将公众的视线从最初的关注“答复”转向对教育部网站乃至教育部的严重质疑,其折射出来的问题也已突破了“答复”的范畴,耐人寻味。
众所周知,我国《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在法条没有修改的前提之下,意味着教育部擅自提出“可以考虑接收即将年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无论出于何种用意,任何被认为可以支撑自我观点的理由都与现行法律相悖。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国家教育最高主管机关的教育部,其权威网站竟然自摆乌龙,抛出一个无根无据甚至近似“法盲”式的答复,跟国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造成了对媒体和公众的无情愚弄。对此次的“不慎”,教育部或会作出解释,或将不了了之,但无论如何,它给教育部网站的严肃性带来的损伤想必会长久难以抚平。而且,还会引发人们对国家行政机关官方信息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不信任,这显然不是一个“答复”的删除所能承受之重。
国家级权威官方网站,直接代表政府部门的声音和形象,其发布的信息完全可以看成是传递国家相关政策走向的清晰信号,容不得儿戏。否则,其原有的严肃性、权威性都将荡然无存。可惜的是,在政府部门网站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信赖,并被人们当作了解相关政策重要窗口的今天,出现类似教育部网站犯低级错误的事已并非孤案,这透射出某些政府部门与民众沟通的儿戏态度及严肃行政意识的缺失,也透射出这些部门更多地将网络发言人制度当作是“政治秀”。
教育部网站的这次“出丑”,应该成为一记警钟。从政府行政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的任何举措都应谨小慎微,这不仅是因为其“言行举止”与社会生活及公民大众密切相关,更因为这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就政府官方网站而言,全国自上而下、大大小小遍地开花,表象上迎合了网络化时代的要求,涂上了信息文明的亮丽色彩,但是,一些政府官方网站很大程度上只是充当政府“政务公开”的道具,把对公众的敷衍从纸上搬到网上,玩的是花拳绣腿,或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或对民众敷衍塞责。所以,类似湖北应城市“市长信箱”给市民回复“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淡(‘谈’之误)”等“雷人”回复,就见怪不惊了。
政府部门如何适应“网络化生存”,这是一个课题。任何时候,对政府的形象和信誉负责都应放在第一位。否则,在公众面前露出不应该有的破绽,哪怕是一点点,就要耗费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工夫来修补。
200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