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辩证:以新闻人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急功近利绝不是创造“改革开放成果”

深圳“楼陷陷”,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土地财政”的严重弊端及其危害。同时,也再一次证明,如果只注重领导干部的“显绩”,更多的甚至比填海卖地还疯狂的事还会出现。

深圳填海区“楼陷陷”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对于填海后很快就建房是否合适这一核心问题,深圳市建设工程局一负责人如此回应:如果按部就班地来,填海后沉降20年后再建房,就享受不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最近这些年,官员“雷人”语录层出不穷,早已见怪不惊。然而,深圳这位政府官员要用让人民尽快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这把大伞,掩盖填海区楼盘地面大面积沉降背后的深层原因,其“政治觉悟”之高可谓登峰造极,令人啼笑皆非。这何止是“雷人”,分明是玷污了改革开放这一光芒四射的国策。

深圳“楼陷陷”的罪魁祸首是什么?专家们目前已形成的共识是,政府填海时就没有处理好软基,转卖给开发商后,建筑过程中没有对地基进行很好的二次处理。原因清楚之后,责任该由谁负,显然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新华社“新华视点”发出的追问,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大规模填海为谁而“狂”?

如今,纵然深圳的“楼陷陷”事件还有很多内情需要探明,但并不妨碍我们探究其中的教训。不言而喻,“楼陷陷”的背后是房地产的狂热。政府方面,一些填海工程还没有完工,就迫不及待拍卖土地,“土地财政”的急躁冒进已经昭然若揭。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为抢地盘已杀得眼红的地产商,无法抵挡每平方米三四万元的房价诱惑,见地如苍蝇见血,争先恐后,唯恐丢了眼皮底下的香饽饽,哪里顾得上日后会不会出现什么“楼陷陷”、“楼脆脆”、“楼塌塌”。当政府和地产商都陷入头脑发热的境地而不可自拔,“楼陷陷”的出现就不难想象了。

曾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流传一句口号:遇到红灯绕着走,遇到黄灯闯着走,遇到绿灯抢着走。这本是对政策灵活应对与运用的形象描述,并非鼓励政府行政为所欲为。将尊重科学谓之“按部就班”,而将急躁冒进谓之创造“改革开放的成果”,本身就是认识的严重偏差。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策,不是追求昙花一现的繁荣。因而,盲目填海卖地,追求高GDP,建起一堆“豆腐渣”,美其名曰“改革开放的成果”,不仅不能自圆其说,反而沦为笑柄。

改革开放的初衷之一就是吸收境外的先进经验,汲其精华,弃其糟粕。耐人寻味的是,在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填海后多少年可以建房都有明确规定,特别是一衣带水的香港就规定填海20年后政府才能转让土地,以避免土地出现沉降。一贯以善于“洋为中用”著称的深圳,为何又不借鉴别人的经验?

再者,如专家所指,深圳填海造商品房,使海岸线缩减,海湾城市特征减弱,已经与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的目标背道而驰。深圳急于填海卖地留下的这些伤痕,是“楼陷陷”之外所不能忽视的。

深圳“楼陷陷”,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土地财政”的严重弊端及其危害。同时,也再一次证明,如果只注重领导干部的“显绩”,更多的甚至比填海卖地更疯狂的事还会出现。这是值得警惕的。

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