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消除“广东之耻”
社会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贫困搏斗和不断告别贫困的历史,共同富裕是其终极目标。贫困及贫富差距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被漠视、差距被忽略。
“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到河源市就扶贫开发专题调研时指出,必须坚决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并以此把转变发展方式的工作落到实处。
曾几何时,民间流传戏言:“到北京才知道官小,到广东才知道钱少。”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奇迹般崛起的广东一度几乎成为富裕的代名词,很难想象“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有道是家丑不可外扬,汪洋书记正视现实,自揭“家丑”,当之为“广东之耻”、“先富地区之耻”,振聋发聩。闻之,足以掂量广东要打好缩小贫富差距这场硬仗以“雪耻”的紧迫与决心。
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雄韬伟略。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大胆实践者。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清醒认识到地区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的问题,并为均衡地区发展、消除贫困殚精竭虑。
以1985年第一次山区会议提出“治山致富”为标志,广东将落后山区的发展列为重要议事。随后,又提出“中部地区领先,东西两翼齐飞,广大山区崛起”的整体推进战略。从组织工作组进驻贫困县、几十万石灰岩地区贫民大迁移,到“千干扶千户”、沿海发达城市对口扶持山区县展开扶贫攻坚,再到举办“山洽会”、推进“村村通”工程、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实施“双转移”,无一不在力促扶贫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轨,期待山区脱贫奔康的艳阳天。
然而,山区的贫困并没有根治,与珠三角的差距也没有缩小,且潜在被拉大之危。去年广东GDP逼近4万亿元,人均接近6 000美元,超过原定的“全面小康”目标1 947元,但城乡居民收入仍保持五年前的3.12:1,这只能说基本止住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现实是,与珠三角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景象相比,部分山区面貌与之相距十万八千里。一间破屋,一张烂床,一张破被,一口破锅,是不少山区贫困人口今天的生存实景。只见珠三角的威风八面,不见山区的贫瘠寒酸,必不利于知耻而后勇。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著名“水桶理论”说,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山区不富,广东不富”的认识,与“水桶理论”不谋而合。应该说,广东完全具备缩短“长坂”与“短板”差距、实现“水桶”扩容的能力。不久前相关权威发布,广东经济总量已“富可敌国”,在G20中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广东以珠三角城市为主力对口援建汶川灾区,仅仅一年多时间就重建了一个新汶川,使汶川的恢复发展一步前进几十年。这从一个侧面证明,广东有足够的能力带动局部落后地区脱胎换骨。
面对“广东之耻”,如何破解贫富差距难题,需要有“政治高度”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审视过往的扶贫方式与力度,与时俱进,不遗余力探寻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之策。
无疑,宏观层面的决策导向至关重要。多年来,广东的着力点高度集中于爆发力强的珠三角,将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摆在首位,厚此薄彼,山区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全国“经济总量第一”的光环,罩不过珠三角土地、环境过度透支和山区人才、资金、项目的枯涸。医治山区的“饥饿症”,需要全省资源分配更多的倾斜,为山区吸引人才、招商引资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抓住产业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契机,向山区输送激发经济发展动力的项目。
缩小贫富差距,是国事。于“富可敌国”的广东而言,仍是全省之大事。珠三角发达城市有责任、有义务以更大的力度拉落后山区兄弟一把,其意义不仅是使“瘦弱”的山区“强壮”起来,而且关乎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关乎广东能否实现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对山区的人才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智力扶贫等,珠三角城市应该有所作为。尤其是为保住绿水青山而牺牲GDP、“恩泽”珠三角工业发展的山区,珠三角更有责任给予反哺,不亏待它们。
社会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与贫困搏斗和不断告别贫困的历史,共同富裕是其终极目标。贫困及贫富差距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困被漠视、差距被忽略。倘若大大小小的官员,都能有汪洋书记那样的“耻辱观”,致力于让每个公民共享广东之“富”,纵然要走的路还很长,山区人民当满怀希望。
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