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说明(凡例)
一、本书点校整理使用现代汉语规范简体字和新式标点符号。
二、点校底本。《潮州耆旧集》(约85万字)原书为清道光年间刻本,为当时潮州府教谕冯奉初选辑,是现存潮州最有价值的古籍之一,是明代潮汕籍最有成就的20家仕宦士人文章的精选集。全书共37卷,目前原版本已极难见到,潮州市谢慧如图书馆、汕头市档案馆各藏有一部,都是据道光原版翻印的。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曾通过香港大学黄丽松校长的帮助,据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本少量影印。这次点校,就是以这个影印版本为底本。
三、参校古籍。由于没有其他刻本,翻印本则没有改变,故本次整理点校,只能搜寻现存相关古籍进行校勘。原20家文,现有文集存世的,如翁万达、薛侃、林大钦、林大春、林熙春等,包括藏缺的,还占不到一半。其他未见文集存世的,则只能收集地方府县志书,还有其他选本所收录少量文章进行参校。
四、点校整理原则。就原书刻本来说,已算是校勘较精的不错刻本。但其中疏误也不少,1979年香港潮州会馆影印时,曾有林建翰先生勘版,其在《勘版书后》一文(见附录)已指出若干舛错之处。笔者通过这次系统整理标点校勘,发现颇多错简舛乱之处,形近字同音字之误刻,均不在少。校勘时尽力将现在能找到的原文集及相关资料收集齐备,进行精心校核。校勘过程遵循古籍整理原则,尽可能保留原本面貌,无充分根据,绝不妄改一字。对于原书错简舛乱之处,根据原文集或可靠文献,调整恢复文章原貌,并出校记说明;对于本书与原文集或地方文献出现异文的,在校记中标明;如两本出入较大,像相关府县志所载系据原文删节或压缩,则只出一条校记加以说明,不一一出异文校记。有异字而两本均可通的,也出校记标明;有异字而一本不可通的,在校记中标明并指出当以哪一本为是;原书有缺文缺字的,多数是由于避讳或避文字狱之类。如有可靠校本,均校补并出校记说明,如无可校之本,则用“□”代替,也出校记说明。此外,可能因避讳原因,本书凡“弘”“玄”,绝大多数用“宏”“元”代替,如无他本可校,则一概不改,仅在此说明。还有本书各卷目录的标题与内文的标题,也有个别舛错和不统一之处,校核时有相矛盾之处,一般均校正或出校记说明,一些非原则性的互异,则按实际情况斟酌,或从目录,或从内文,使之统一,不一一出校记说明。另外,此次点校整理,根据现代图书出版一般情况,将原书分布于各卷中的目录,统一提取集中于卷首,以方便阅读。
五、文字处理原则。简体字以《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汉语大字典》所收录为准。
1.个别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依据《汉语大字典》中的“类推简化字”进行简化。比如“膴”有其类推简化字“”,所以在点校中简化为此字。
2.异体字一般改为简体字,但是在人名、地名、书名、职官、封号、徽号等专有名词和约定俗成的词组中,则视需要,个别仍保留原样。
3.通假字一般不改。如“蚤”通“早”。
4.版刻形近字之误,如日、曰,己、已、巳等,依据文意予以改正,不出校记说明。
吴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