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前言
自唐韩愈贬潮,起用赵德兴办教育之后,潮之人文,步上了发展轨道;加之中原士族,多有移民至潮地者,潮地于是有了人文发展的厚实基础。因而至宋代,潮州大地无论从科举之振起、仕宦之兴盛、人文之瑰玮,均大有可观。而至有明一代,更形兴盛,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而潮州宋代之文献,比较完整地保存至今的,除了刘昉的医著《幼幼新书》外,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是进行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所深为遗憾的。明代的潮汕文献,能够保存至今的,也大约只有强半之数,而地域文献对于地方人文历史发展面貌的印证,其作用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有明一代,广东的潮州府可谓人才辈出,尽管僻处岭东一隅,却足以与中原发达地区相颉颃,出现了像兵部尚书、著名军事家翁万达,被嘉靖皇帝钦点为状元的岭南才子林大钦,理学名家中离先生薛侃等,还有一批道德文章都能彪炳一时的著名儒官儒士。《潮州耆旧集》正是有明一代潮州这批仕宦士人最优秀者之文章精选集,系由清道光年间莅潮教谕、顺德人冯奉初所辑选,共20家37卷,约85万字。需要指出的是,该书所据以选辑的原文集,有半数以上已经散佚无存,这就更显得这部选集之可贵,它可以说是明代潮州人文之大观。因此,本书的整理点校及出版,不仅对潮汕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甚至对我国整个明代历史也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和意义。
该集所选20家文,系据儒家正统之“立德立功立言”,有关学术和经世致用为旨归,“凡当时朝廷乡国是非利病之所系,纲常学术之所关,与夫安危治乱世运民风之所倚伏,靡不厘然备载其中”(题辞语)。“诸家显晦不同,树立亦异。故或以德行称,或以忠义著;或为朝廷之名臣,或为远方之循吏;或以理学阐明儒先之传,或以边功扬威阃外之域;或和声以鸣盛,或苦节以存贞。合而观之,史传中各类俱备,洵一郡人文之大观也。”(例言语)总之,凡所入选,皆惇惇儒者。
首先,从学术方面来看。自宋代以降,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学术,南移倾向明显,儒学的代表理论、理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多为南方人;南宋明代崛起的陆王心学,也以南方人为代表。《潮州耆旧集》所选20家文,大体上都是儒学功底深厚的学者,如李龄、林大钦、翁万达、薛雍、林大春、唐伯元、周光镐、林熙春、郭之奇等。而涉足陆王心学者,也不在少。自李龄为江西提学,捐赀重建白鹿洞书院,建二陆讲堂,捐田赡士,被誉为“我邑士大夫学术最近古者”,不但江西人士由是作兴,后此潮中“薛唐诸公,理学彬彬而起,无不权舆于是”。像澄海唐伯元,学宗周、程、张、朱,对宋儒理学有深厚学养,而深疾阳明新说,虽与王阳明同朝为官,却在新学风行之时力排众议,上疏争祀典,阐明理学正宗,请罢陆九渊、王阳明,为明代程朱理学卫道的代表人物。其立身行己,光明正大,堪为士大夫楷模。饶平薛雍,虽平生未仕,却学养深邃,喜参稽天下之务,及天官律历之书,著策数十篇,其论边之策及论律历之文,详明博洽,不仅深具经济之才,且天文地理历律乐论,奥博精详,对先儒成说,也多有考论辨正。揭阳薛侃之于王学,则不仅仅继其衣钵,力为传播,而且发挥阐明,光大师门学说,颇有独到心得,著述颇丰。尤其使王学播于岭南、江浙之间,影响深远,功不可没,为王学岭表大宗。他如林大钦、翁万达等,则不仅对理学有较深涉猎理解,也颇服膺王学,且有所辨析发挥。
其次,从经世致用方面来看。这是传统所谓的立功,也即事功的部分。应该说这也是《潮州耆旧集》选文所特别注重的方面。该集所选这20家,有八成以上是获得进士、举人的仕宦之家,所谓“朝廷乡国是非利病之所系,安危治乱世运民风之所倚伏”,正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其中功业最著的,要算兵部尚书翁万达。这是有明一代潮籍的一位军事奇才,平南交之役,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胸有成竹,了如指掌。以上、中、下三策设谋,卒以中策收功,军事而兼及政治,处理适宜,一劳永逸。深谙政治战略的林大钦担心平交之举为失策,闻此结果,称赞翁万达“贤者能为国定大议、断大患,约垂成之祸,取无名之功,他日高官,真无愧色”。之后翁氏一路升迁,尤其在山西大同一带修边墙,设防守,抵御北虏骚扰侵掠中,屡立战功,使嘉靖皇帝言听计从,成为当时西北的一道屏障。史称其“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綮者,万达称首”。与翁万达有相似经历的另一著名儒将为潮阳周光镐,他以文官奉敕监军西南,轻骑飞渡,传呼所至,贼众惊匿。继而运筹帷幄,三路并进,大小三十余战,所向无前,一举平定西南夷。后又受命以臬司而驻贺兰;稍后由分符而总宪,以佥都而驻宁夏,重抚绥,修城堡,简卒乘,备刍粮,巩固根本,使套虏无所施其技。论及吏治政绩,则潮阳萧端蒙由翰林而御史,前后巡按贵州、江西,所到革弊政、抑豪强,其关乎地方吏治之经世奏疏,所言皆军国重务,而深中肯綮,为人所不能言。澄海王天性虽然为官不大,仅县令、通判之类,然其清廉自律,锄奸剔蠹,革除宿弊,为民兴利,虽触犯权贵而不惮,同官皆为危之而不之顾。故奸宄敛迹,士民则建生祠祀之。海阳陈一松,历官苍梧道、福建储粮道、湖广副使、陕西参政、福建按察使、江西右布政、应天府尹,所至皆著声绩,故一路升迁。性端庄凝重,沉实渊懿,丰骨内含,仁声外著,民立生祠祀之。潮阳林大春,正色立朝,却馈遗,才华横溢,先后历湖广江防佥事、河南睢陈佥事、苍梧佥事、浙江提学等,执法不避权贵,夙弊尽除,恤商便民,漕运畅顺,士民德之。澄海唐伯元知万年、泰和,仁声遗爱,著于二邑。他如周光镐于西北赈灾,活民万计;林熙春厘剔案牍,苏漕河役夫工卒数十万之民命。此皆吏治政绩之大者。对于乡梓利病,这些先贤也多有关心,特别是在仕途不顺或丁艰之类乡居时,利用其识见智慧和乡宦自身的影响力,或据实向上司、地方官乃至朝廷陈言,或积极奔走号召呼吁,为地方百姓兴利除弊,所谓“居乡则思益其乡”。这也是这批士大夫多致力而为之事,最为突出的要算为官不甚顺利的薛侃,他乡居除讲学之外,倡议开溪以利舟楫运输灌溉,得到地方官的支持,溪成之后,三邑之民利赖之,故称三利溪或中离溪。还有倡议讲乡约,捐赀建桥修路等。乡邑之间,人怀其德。潮阳萧端蒙曾专门上长疏力陈桑梓利病。澄海王天性被罢官乡居期间,于乡梓事务更是竭力奔走,请于官,减租赋,筑堤防,治水患,修邑志,乡人为立怀德祠。大埔饶相家居期间,请蠲无名租赋,上策歼灭巨寇,倡议大埔建城,皆有利于乡梓安定。潮阳林大春乡居十多年,于乡梓利病,必备悉达之官;招收都混迹萑苻,当道欲遣师屠之,大春力阻,全活万余人。海阳林熙春为疏救言官,触上怒,降调家居十数载,其间凡关乎桑梓利病,无不尽力为之,如争监税,减里役,倡建凤凰台、三元塔,修玉简塔,筑炮台于海口防盗匪,浚三利溪,修龙头东集等桥,修文庙贤良祠,捐田为诸生科费等。这些都是这批官宦乡居时利用其影响力为地方、乡梓谋利的突出者。
再次,从节操方面来看。正色立朝,直节敢言,敷言不计利害,弹劾不避权贵。这些方面,可以说是《潮州耆旧集》选择的这批仕宦士人的共同特征,无论是在明代全盛时期,还是在明季风雨飘摇之时,都有突出的表现。潮阳萧龙,为户科给事,遇国家大计,抗疏纠论,弹劾不避权要,纠参大臣不职,敢言人所不敢言。致被构陷戍边,而从游者竟达数百人,几任抚边大臣,均待以殊礼。观于此,其人其学其养其操守可知。揭阳薛侃仅供职于行人司,上疏请祀先儒陆九渊、陈献章;因复旧典一疏,为朋邪所中,触帝怒被廷鞫,却能百折不回,虽白刃加身,而守正不屈。择善固执,绝不构陷他人,以求自脱,可见其操守。澄海翁万达,虽说一生较顺,军功卓著,所上疏多被采纳,却于俺答求贡互市一事,所上疏屡被驳回否定,但他认定其于国家有利,便不计利害,屡驳屡上。潮阳林大春,少耆史汉,工古文辞。严嵩当政,炙手可热,慕春才名,招致之,不应。其于户部主事时,所拟奏稿,皆当上意;于浙江提学时,所选士,皆得人。他执法不避权贵,致被构陷家居,后张居正当权,张与大春善,及张居父丧,人言第得一诔辞,通显可立致,大春笑而遣之。尝对人言,张“负才欠学,故动多躁妄,必及于难”。后果然。可见大春立身之正,操守之严,有所不为也。海阳林熙春更是正色立朝,刚直不阿,在官给事中、都给事中时不避权贵,不计利害,多所建言。而当万历乙未之时,军政事起,朋党角立,言路风生,上怒不测,斥逐言官三十多人,阁臣疏救不准,一时风声鹤唳,台中不敢上疏。熙春不计利害,将生死置之度外,毅然率言官抗疏上之,疏中责问皇帝:“陛下怒言官缄默,斥逐三十余人,臣等不胜悚惧。今御史马经纶慷慨陈言,窃意必温旨褒嘉,顾亦从贬斥。是以建言罪耶?抑以不言罪耶?臣等不能解也。前所罪者,既以不言之故;今所罪者,又以敢言之故,臣等安所适从哉?”因触帝怒,降调家居,十六年只字不入长安,可见其为人之节操。惠来谢正蒙,由安乡令有治绩,擢台谏,巡按直隶,监榷淮扬,其所建白,如劾税使,参银台,请罢采珠,请免滥征等,凡人所嗫嚅不敢言者,侃侃言之,而未尝凭私攻讦。其为官所到之处,积弊俱难逃法眼,清除则干净利落,以至城狐远避,社鼠潜踪。其直节敢言,远播朝野。揭阳郭之奇前半生还算顺利,后逢明季乱离之世,力图维持残局,毁家勤王,助福王、桂王策划恢复大业,转徙于矛戟风波,毒烟瘴雾之区,被执殉节,慷慨从容。其节概,直追前朝之文信国。丰顺罗万杰,以名进士历官吏部员外郎,甲申闻变,愤不欲生,尽毁其家产,约同志起兵勤王。后闻朝政日稗,将骄兵悍,朝中上下嬉逐无度。乃声咽气塞,遂遁迹空门,拒不复出,为明季孤忠遗老。澄海谢元汴,生有大志,骨气傲然,甲申国变,历经坎坷,其间唐王、桂王前后均授以兵科给事中,其所建言,皆关国事之大者:朋党策、时事太息疏、中兴不越十事疏、目击时艰直摅忧愤疏等,侃侃而言,指斥时弊,直言时务,忠贞之气,瑰玮之文,诤诤于楮墨间。他如大埔黄一渊,负才数奇,生当明季离乱之秋,为胜国之遗民,匹夫而为君国天下忧者。
以上仅就《潮州耆旧集》所选20家文的文献价值,以及从学术、经世致用和节操三个侧面对这20家文的品操作简要的叙录,挂一漏万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祈方家正之。至于各家文的具体成就和风格风采,则兹事体大,只好留待读者自己品味了。
《潮州耆旧集》原书已很难找到,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曾通过香港大学校长黄丽松先生的帮助,根据该校冯平山图书馆所藏善本少量影印,赠送相关机构和相关人士。为使这部深具历史文献价值的潮汕地域文献能够更为广泛地传播,笔者花了近五年的时间,细心校勘、断句,采用简体字和新式标点整理出版。其间虽然付出艰辛,但倘能为更多的读者阅读使用这部文献减少些许障碍,则为不虚此劳。当然,以笔者浅陋之学力,完成这样一部大型文献之点校,疏误自是难免,期待读者不吝赐教。
吴二持
201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