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课堂讨论——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系统学习和理性思考,巩固理论知识,提升理论高度,澄清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疑惑,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感,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定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决心。
通过课堂讨论的实践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兴趣,提高科学、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1.任课教师宣布实践活动主题,明确实践要求。
2.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选定1人为小组长,负责小组各项工作。
3.各小组围绕讨论主题搜集、研读、整理关于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资料,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4.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组内讨论后,推选1名组员作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发言。组内讨论时,组长指派1名组员作为记录员记录组员发言摘要和小组讨论情况。
5.任课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本次讨论主题。
6.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并结合课堂讨论中他人的发言写一篇关于“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课堂讨论报告。
资料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
课堂讨论
讨论主题:
院 部:
专业班级:
学 期:
资料二
课堂讨论
一、课堂讨论的基本步骤
(一)拟订讨论主题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事先拟订讨论的主题并提前告知学生,如拟在下周开展的课堂讨论,可在本周课堂上告知学生。教师应说明讨论该主题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注意事项。适合作为讨论主题的内容包括:需要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的重要理论内容;学生有兴趣讨论的内容,因为讨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后者又受学生参与欲望的制约;与国际国内重要时事问题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学生有困惑、迫切希望得到解答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等。讨论主题的指向应是确切而没有歧义的,以防将讨论变成一场无谓的争论。
(二)学生查找资料、撰写发言提纲
教师在上讨论课之前,就要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每一个学生或小组收集资料,并根据资料分析整理出一份讨论发言提纲。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和方向,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语音资料和视频资料等,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访谈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资料。收集的资料应该遵循客观、真实、全面、有针对性的原则。为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资料,可以提前1~2周给学生布置任务。资料收集完成后,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再围绕观点形成发言提纲。
(三)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课堂讨论可以全班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但以分组讨论为佳。分组一般有自愿分组和教师指定分组两种。一般而言,由学习能力、交流技能、学习成绩等方面不同(即异质)的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比同质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更能使每个成员都有参与讨论的平等机会。因此,若由教师指定分组就要考虑各个小组成员的搭配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讨论的实效。分组时,每组人数不宜太多。据研究,小组规模和成员与其参与度密切相关,3~6人的小组,每个人都发言;7~10人的小组,几乎所有人都发言,安静一些的人发言少些,有一两个人可能一句话都不说;10~30人的小组只有少数人会发言;而30人以上的小组则几乎没有人发言。因此,小组过大会减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并增加小组讨论的难度,导致讨论效果下降。同时,采取适于讨论的座位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像平时上课那样“秧田式”的座位模式就不适于讨论。一般来说,如果小组成员彼此能够看见对方并能听到对方说话,那么他们就愿意与对方进行交流。进行课堂讨论的座位模式最好是圆圈式的,至少也应该是面对面的。这样,便于所有成员参与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在教室内走动,巡视和检查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以确保讨论集中于讨论目标,并了解讨论进度,也可适当参与其中,适时引导。自由讨论时间结束,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作全班发言。
(四)总结点评,学生提交心得体会作为作业
课堂讨论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点评、提交作业。总结可以由教师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当然也可以在学生总结之后教师再总结。如果让学生作总结性发言,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引导性的提示,如通过比较讨论前后的想法和感受的变化,有哪些收获;也可让学生先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再让其在全班畅谈自己的总结,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的总结,使学生感到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如果由教师来对讨论课作总结点评,那么,涉及的重要方面包括以下几个。第一,归纳或小结经课堂讨论已经解决的问题、得出的主要结论、形成的基本认识等。第二,总结课堂讨论的得失或经验教训,如本次课堂讨论的成功之处、主要经验、失败教训。在进行这种总结时,教师应该尽可能以肯定方式,即以提醒、告诫而非指责的方式,让学生在后续课堂讨论中改进行为。第三,通过归纳或小结使学生对讨论内容进行梳理,复习主要内容,产生整体印象,使知识系统化。在教师归纳或小结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归纳或小结的能力。第四,建立此次讨论与随后课堂学习或讨论的联系或过渡,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五,将讨论内容或主要结论与学习目标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彰显讨论对达成目标、对学生学习已经发生的作用,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强化学生继续参与课堂讨论的愿望。总结完成后,教师应对参加讨论课的学生作出成绩评定和记载。必要时让学生写一份心得体会,再次梳理本次讨论的得失。
二、课堂讨论的注意事项
(一)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一方面,要选好合适的讨论主题,因为好的讨论主题是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前提。不是所有问题都有讨论价值,像有些知识性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价值。还有的问题学生稍微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单一而具体,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也没有讨论价值。太难的问题也不宜作为讨论主题,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高深问题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讨论也容易陷入冷场,收不到实效。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相关的内容也不能作为讨论主题。还应注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话题不宜涉及敏感性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应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作出预判,并有所准备。比如,可能出现多种结论或主张、冷场或跑题的现象等,都需要在讨论前就做好应对准备。
(二)讨论进行过程中,教师要用积极的反应来鼓励学生
第一,要学会倾听。倾听是指教师在学生说话时认真听,努力去理解,适时作出反应。不要不理睬,或者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第二,学会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贡献作出反应,表示欣赏、支持。可采取非提问性的方法,如肯定、停顿、给予信号等。这会使学生发言更积极,思想更活跃,表现更突出。第三,教师要适时引导课堂讨论,确保讨论的方向性,使讨论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不要让学生的讨论偏离讨论主题,当学生的讨论有偏离讨论主题的迹象或已经开始偏离讨论主题时,要及时加以指导或引导,使讨论回归主题。第四,要及时处理讨论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如随着讨论进展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学生讨论中出现的情绪化语言或表现等,都需要教师及时加以处理,以减少这些突发事件对讨论顺利进行的消极影响,确保讨论达到预期效果。第五,提供新的必要的知识信息。如果发现讨论陷入僵局或学生长时间保持沉默,教师要提供新的必要的知识信息,或给予点拨和引导,再次激活讨论,保证讨论的顺畅进行。第六,适时作简短的阶段性小结或归纳。阶段性小结或归纳可以明确讨论已解决的问题、形成的共识,也可以明确当前面临的任务,使讨论在当前基础上向前推进,不做无用功;还可以在小结或归纳时告诉学生要注意的方面,并给予学生特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