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里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7章 一石三鸟

双碳设计评审严,笔误频出难过关。

优化创新需并重,一石三鸟展新篇。

正大教授得书一封,言其经深研,特邀教授为本次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之评审专家。祈望教授于繁忙之中,审阅所寄论文《“双碳”背景下芙蓉县生活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并附以酬劳、评审之法等事。

众人皆慎之,正大教授审阅之际,见该设计颇有不足,如文中谬误、笔误繁多,流量计算、高程设计混淆,数据既不一致又无出处。尤在“双碳”背景下之优化设计,未见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之应用,且文中多有哗众取宠、名实不符之嫌。故此,建议总体评价为未达标准。

然,为慎其事,与同仁再三商榷,以为环境工程专业之本科毕业设计,于双碳背景之下,应含常规设计与特色设计二者。常规设计涉及污水处理工艺之选、设计处理规模、设施设计、排放标准等;特色设计则须着重于适应碳排放管理、碳减排目标之优化措施,如采用低能耗工艺、能源回收利用、碳中和技术等。

此评审之意见与建议,虽不敢自诩为教授生涯中最为严谨之作,然认真刻苦,实乃正大教授之常态也。

曰:“设计之文,谬舛迭见,笔误繁出。”

“例如,流量计算含平均秒流与最大秒流之分,于何构筑物用之平均,何者用之最大?此概念混淆矣。”

“又,前后数据多有不符。”

“且数据之源,多无凭据。”

“图纸中高程设计,是否妥当,尚待商榷。”

“调节池竟高于格栅沉砂,何理之有?”

“所传图纸,设计之深,尚需加强,似有敷衍之嫌。”

“双碳计算部分,宜加校核。”

“关于污泥之含水率,定为六成,其设计或描述亦当核之。”

“另,生活污水之消毒工艺,因安全及三致副产物等故,液氯消毒鲜少选用。”

“此设计言及双碳背景下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之优化,然无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之应用,因双碳而优化之点何在?其正文与标题,似有夸大其词、名实不符之嫌。综上所述,总体评价,宜判为不合格。”

杨公,愚以为此文题实不符,欲否决之,然虑及谨慎,愿请杨公拨冗同观,细究技术环节之疏漏。感激不尽。

余观此设计,言及双碳背景下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之优化,然其中未见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之运用,亦无因双碳而优化之显著成效。此设计文题似有不符,内容或有张冠李戴之嫌,且错漏频出,故余拟评其不合格。然,余素知慎重之道,亦善寻优点,故向同窗好友发出SOS,冀得良策。

经慎重考量与反复沟通,我等共识:以此“双碳背景下某县级生活污水处理厂优化设计”为题,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应包含常规设计与特色设计两大部分,方可体现其全面性与创新性。

一篇设计费思量,八点建议明方向。

三审严把质量关,九望前程更辉煌。

一、常规设计之建议,应涵括如下:

一者,污水处理之工艺择选:须择生活污水之适宜处理法,如生物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等)、物理化学处理法(絮凝沉淀、膜分离等)或他之先进工艺。

二者,处理规模之设定:须依该县生活污水之产生量与质量特性,定处理厂之规模与设计参数。

三者,污水处理设施之规划:须涵盖进水口、格栅除污器、调节池、好氧池、厌氧池、沉淀池、消毒设施等之设计。

四者,脱氮脱磷工艺之规划:若需除污水中之氮、磷等营养盐,须设计相应之脱氮脱磷工艺。

五者,排放标准之制定:须依国家与地方之环保要求,设计出水排放标准,确保出水符合相关规定。

六者,能源利用与废物处理:须考虑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之沼气等能源之利用,以及污泥之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七者,自动化控制系统之设计:须设计自动化控制系统,以监测与控制处理过程,提高处理效率。

八者,经济与可行性之分析:须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与可行性分析,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环境效益等方面之评估。

上述八条,皆为常规设计之思路。然,吾与子正大及诸同学皆认为,于双碳背景之下,生活污水处理设计应如何适应碳排放管理、碳减排目标之“优化措施”?故此毕业设计应浓墨重彩,重点聚焦于“特色”设计之上。

二、特色设计之策,余有建议如下:

于双碳之背景下,生活污水处理之厂,欲显其碳排放管理与减排之目标,宜行以下优化之道:

一者,择低能耗之术。选低能耗之污水处理工艺,如生物膜法、厌氧-好氧法等,以减处理中之能耗,进而降低碳排放。

二者,能源之回收与利用。可虑回收污泥中之有机物质,利用沼气发电或热能回收等方式,以减少外源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三者,行碳中和技术。引入生物吸附法、生物膜法等,以减少处理过程中二氧化碳之排放。

四者,设植物净化之地。于厂内置植物净化区,借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达到一定程度之碳减排效果。

五者,碳排放之监测与报告。建碳排放监测系统,对处理厂之碳排放实时监测并记录,定期编制碳排放报告,以评估与调整碳减排效果。

通过上述之策(仅供参详),生活污水处理之厂,于双碳背景下,可更善管理与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与减排之目标,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此评审意见与建议,虽非史上之最,然亦可谓颇为用心矣。

资料已微信致二子,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言,望诸生重视本科毕业论文或设计之质量,考研之后,莫待事后方怨指导教师之不严,彼时悔之晚矣。愿诸生抽暇细览此作及专家之评审意见,以为己之启发借鉴。

“善哉,谢夫子!”

“善哉谢夫子。”

“夫子,培训已备妥。”

“午后三时五十五分始。”

“乃马强夫子前来授课,前次已与您电话议定方案。”

“关于专利之疑难,可令学子自行整理,届时皆可问询。”

“请发马夫子之简介。”

“诺。”

“吾已组织研究生、本科生及诸师听讲。”

“吾与马夫子议定,重点培训专利撰写及国知局之审查制度。”

“亦可将《橙色贡献度》现合作之专利为案例,分析不足。”

“此案周夫子主之,恐其未知此方案。”

“近日与周夫子单独议此乎?”

“马夫子言,结合碳换算亦可,总之需合一案例。”

“吾明了矣。”

“收到。”

“请发马夫子之简历,务求详尽。”

“善,稍后返之。”

“吾处主持人将先介绍主讲人。”

“夫子,此乃马强夫子之简介,请查收。”

“提醒大家签到,介绍马夫子,问其是否已入会场?”

“马夫子入会场否?”

“发吾会议号即可。”

“课题组须多问。”

“直接问吾课题组如何作。”

“问隔音蓬乎?”

“不问灰。”

“诺。”

“问之。”

“多问。”

“将师姐于群中之疑问,一一问之。”

“师姐恐因面子而不问。”

“师姐之专利乎?”

“然。”

“机会难得。”

“多问。”

“不标文献出处,不影响授权乎?”

“能值计算之专利方法与文献有异乎?有无影响?”

“诺。”

“若有未明,继续问之。”

“勿作虚情假意。”

“诺。”

“单位不一致,能值单位亦异,有无影响?”

“无。”

“此乃课程体系。”

“纠正之。”

“夫子未闻。”

“夫子,吾后未明言乎?马夫子言,利用现有平台不能授权,违智力活动之规则。”

“若其言未明,请再讲之。”

“诺。”

“问数据计算可否假设?”

“如经济评估值之数据计算不准确,影响授权乎?”

“诺。”

“遇疑难,请教之。”

“收到。”

“汝言一声。”

“专利于研究生之益。”

“建议多报。”

“专利。”

“诺。”

“专利如何提升研究生之学术地位?”

“谢候经理及马夫子。”

“善哉。”

“今日效果甚佳。”

“夫子一言,胜吾万言。”

“皆有此想,日后若有需,多沟通。”

正大闻马师之马到成功专利法,心忖当与培训校青霞校长报今日与闵站议企业骨干碳排放培训之事。思忖片刻,遂发一长信于校长,略述其要如下:

“一者,工人长时坐于会议室,恐妨工作之正常。可否有弹性之法,以不扰其工作?”

“二者,此项目欲与企业工艺培训、低碳双碳管理、降低成本及技改紧密结合,故建议课程为:企业案例引入、实例剖析、碳排放管理。”

“三者,为达成此目标,已与该企业技术负责人沟通。未知协会可否推荐此企业骨干班之培训,由该企业技术总监授课,剖析实例、讲解技改降低成本之法。”

“此负责人乃华南理工985之才子,理论实操皆通,助理研究员之职。华董言其宜于职业规划咨询。”

“正大欲问闵站,名门出身者与开放大学同仁,其定位之差异何在?”

“此培训多赢之举,且问业务提成亦无妨。正大思之,自招之生源,不欲授课,课时费及招生提成,让与闵站可也。”

“或此助理研究员后欲申请副高职称,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之费,或可自此得,闵站亦节省成本,一举两得,亦显智谋。”

“谢教授,方拜访客户毕。培训细节及提成,古月老师将联系您,望便。”

“善。”

“正大当先报校长。”

“谢教授。”

“老来多言,校长谅之。”

“教授正青春。”有诗记云:

字字珠玑评审间,层层深入见真颜。

双双慧眼识优劣,一一改进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