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判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文学“整体观”的多重蕴涵

探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无疑要以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整体观照为基础。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批评之批评”“研究之研究”成果已经越来越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多数单篇论文或访谈录都是主要探讨某一位或某几位海外华人学者及其批评成果。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例外”:部分论文或访谈录试图通过海外华人学者之眼来观察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也有部分海内外学人开始关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整体面貌。但总的来说,这些论文或者访谈录对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整体观照还有所欠缺。

海外学界方面,代表性论文有:金介甫的《美国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概况》,《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第7期;迈克尔·戈茨的《西方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尹慧珉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1期;李欧梵的《美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与方法》,《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王德威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译丛”总序》,《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王德威的《英语世界的现代文学研究之报告》(张清芳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王晓平的《文学性、历史性和现代性——北美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三种趋势》(张清芳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4期;王斑的《美国现代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的几个新课题》(周珞译),《东吴学术》2011年第1期。这类论文主要是介绍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概貌和趋势,梳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部分)历史,以述带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海外学者的内在省思。

大陆学界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学者关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状况,代表性论文有:温儒敏的《国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略》,《辽宁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张泉的《谈国外中国学(文学)的研究(上、下)》,《图书馆学研究》1986年第2、3期;贾植芳的《博采众花以酿己蜜——浅谈国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杨娟的《国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5期;董之林、张兴劲的《近十年来国外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0年第1期;言恂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瞥》,《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程光炜、孟远的《海外学者冲击波——关于海外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讨论》,《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清峻的《昧于历史与过度诠释——近十年海外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倾向》,《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吴秀明、张锦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新时期以来内地学界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6期;彭松、唐金海的《海外华人学者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传统因素——以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为例》,《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马睿的《当异质性冲击成为历史——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认识》,《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张杰的《国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管窥》,《当代文坛》2009年第3期;余夏云的《性别·身体·写作——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吴宏娟的《姿态还是心态?——由海外“张学”看海外华人批评家的边缘立场》,《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蒋述卓的《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苏文健的《美国华人学者的中国文学整体观——以现代汉诗研究为中心》,《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1期;等等。此外,部分学位论文也涉及此一研究领域。

在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季进和李凤亮的系列论文与访谈录。季进的相关成果有:《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管窥》,《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当代文学:评论与翻译——王德威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海外汉学:另一种声音——王德威访谈录之一》,《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5期;《现代性的追求——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6期;《多元文学史的书写——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她者”的眼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形态》,《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3期;《认知与建构——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5期;《回转与呈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12期;《文学与政治的辩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为例》,《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通俗文学的政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当代文坛》2014年第2期;《海外汉学:从知识到立场——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国际汉学》2014年第1期;《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反思》,《文学评论》2015年第6期;《论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抒情传统”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12期;《论世界文学语境下的海外汉学研究》,《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多音性与多地性》,《扬子江评论》2017年第3期;《无限弥散与增益的文学史空间》,《南方文坛》2017年第5期;等等。[1]李凤亮的相关成果有:《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南方文坛》2008年第5期;《海外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研究的学科意识——张英进教授访谈录》,《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王德威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穿越:语言·时空·学科——刘禾教授访谈录》,《天涯》2009年第3期;《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海外华人批评家的启示》,《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等等。[2]

以上这些大陆学人的论文,不仅有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现状及国内“研究之研究”的介绍,而且也提出了不少富于启发性的诗学和文化命题。但是,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整体风貌的准确解释和内在特征的系统探讨则仍有所欠缺。虽然他们的大多数文章可能已经涉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但并没有对其做出具体的归纳和描述,更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李凤亮在对海外华人学者的批评理论展开研究的基础上,较早触及和思考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这一论题。在《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海外华人批评家的启示》一文中,李凤亮首次明确提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并积极关注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的构建(这在他对夏志清、张错、王德威、唐小兵、王斑、刘禾、张英进等人的访谈中也得到具体而充分的体现)。季进的相关成果则主要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角度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的启示与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反思,大陆其他学者的相关论文也多循此思路。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王德威教授访谈录》一文中,李凤亮针对王德威打破中文小说研究画地自限的做法,归纳并提出了王德威中文小说研究的“整体观”:

学界认为您的中文小说研究气象阔大,我想了想,大体有三个特征:一是空间上跨越现有的政治地理疆界,涉及大陆、台湾、香港、海外;二是时间上打破大陆学界关于现当代的分立,甚至将视野引入“晚清”这一重要领域,影响甚大;三是在内容和写作思维上超越文学、历史、政治、思想、想象的交叉领域。[3]

总的来说,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不仅表现为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也表现为研究方法、内容和思维上的跨越:一、打通本土学者对文学史的近代、现代和当代分期(从晚清到当下),发现和挖掘了一系列被长期忽视和遮蔽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二、将大陆、台港澳以及海外华人社区的文学表现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甚至尝试重新思考和构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Sinophone”的提出);三、在研究方法、内容和思维上实现多重跨越和交叉(文学、历史、思想、政治、影像等结合),呈现出从文学比较走向文化研究的趋势。本章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接着说”,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作为问题焦点,试图以这种“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的三个方面的表现展开论述,并结合一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及其代表性观点、论著进行阐述,试图找出这种“整体观”的产生原因、学理依据、存在问题及对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