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访仙
胡兆量
我国有两条群星辈出的坊巷,一条是福州三坊七巷,另一条是常州青果巷。2013年4月15日参与青果巷两周欢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在周晓平安排下,陪同周一星前往东四后拐棒胡同甲2号拜访周有光先生 1、2。是年先生108岁。先生在2019年获得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致敬奖。一星与先生同乡、同姓,同一个常州中学校友,一见如故,从老宅白皮松到东西方文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音是谈话的切入点。一星问先生能不能讲常州话。先生很快把话题转到普通话上,戏说自己讲的是洋泾浜普通话,夫人张允和讲的是“精肥浜”普通话。上海话“浜”是能通舟楫的小河,洋泾浜是苏州河南的东西向小河,填河后成今天的延安东路,保留河流方向微微弯曲的原状。当年,河北是英租界,河南是法租界,不远处是上海县城,汇入黄浦江处是外滩。这里商贾云集,外籍人士众多,逐渐形成一种发音不准、语法不通的地域性英语,称洋泾浜英语 3。先生借洋泾浜形容自己普通话发音不准。先生夫人张允和是著名的合肥张氏四姐妹老二,合肥话瘦肉叫精肉,先生用“精肥浜”戏称夫人普通话有合肥口音。言谈反映先生幽默的乐天性格,浓郁的恋乡情节。
访谈的热点是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先生力主时势造英雄。两位实例说明这一论断是符合客观规律的。20世纪50年代,我国文字改革提上议程,先生顺应时势提出汉语拼音口语化、音素化、拉丁化三原则,将改革引上正确轨道。一星从教北京大学地理系,适遇全国进入城市化高潮,提出城市化战略和城市规划真知灼见,成为引领我国城市化研究的学者之一。
同时,有光先生不否定英雄的贡献。有了时势,奋发自强,努力攀登,才能成就业绩。先生追求真理,百年耕耘,才得正果。一星勤于学,善于思,勇于干,主持精品规划,推出优质教材。在山东半岛城镇群规划中,一星挑战城市论资排辈惯例,支持非省会城市青岛担纲经济龙头城市。济南有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优势。青岛与济南双城比翼齐飞是山东城市体系特色,是山东战略布局福音,可以避免不少地区首位城市独大、负担过重的状况。一星的观点引发不小风波。历史证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有利于青岛市发展,符合山东省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地理学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典型案例。2020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准箱,位列世界第六位;货物吞吐量6.05亿吨,位列世界第五位。同年,青岛市GDP1.24万亿元,占山东省17%,比济南市高22%。
图1 2013年4月周有光(右)、周一星(左)合影(周晓平摄)
听着,听着,想起我国文化地理中的奇特现象:一条坊巷涌现璀璨的群星。青果巷建于明万历年间,伴大运河而兴。当年百果云集,名千果巷。常州话“千”与“青”同音,按地名雅化规则更名为青果巷。古巷东西400米,南北200米,占地8.7公顷,称“江南名士第一巷”。巷中走出洋务运动主将、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1844—191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广州起义组织者张太雷(1898—1927),中国现代语言学开拓者赵元任(1892—1982),七君子之一、中国司法工作奠基人史良(1900—1985,女)。加上古巷旁左,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1895—1931)、瞿秋白(1899—1935),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896—1994),著名医学科学家吴阶平(1917—2011)。周有光先生自然是青果巷中一明星。国人对福州三坊七巷有相当精细的研究,对青果巷的探索则留有宽阔的天地。
坊巷规划空间有核心区和保护区两层,青果巷核心区8.7公顷,保护区环绕这8.7公顷。一星故宅应在保护区内。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核心区40公顷。著名的林则徐纪念馆在核心区南侧,相距一百余米,纪念馆理所当然是三坊七巷的组成部分。
图2 2020年10月4日胡兆量(右)与周一星(左)在和园讨论文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言谈中不知不觉沾染仙气。当今国运昌盛,生活安定,百岁老人并不罕见,但像有光先生那样精神矍铄,思路严密,能操作电脑,有新著问世,是千古绝唱。史籍可查以来,如此高寿智者,难见一二。先生工作时间,几乎是常人的三倍。先生在8平方米书房中工作会客,心怀天下,是有形的榜样、无声的召唤。后生在先生面前是不能怠慢的、不敢言老的。陋室访仙,这大概是拜访最宝贵的收获。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本次拜访一年半后,晓平不幸胃出血谢世,享年八十又二。两年后,先生刚刚度过112个生日,驾鹤西去。闻讯百感交集。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惆怅空灵感,有“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星光永续感。
2021年4月15日
作者简介
胡兆量,1933年1月生,地理学家,1949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1952年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专业执教。1956年调回北京大学,1972年至1982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任处长,1982年年底重新回到北京大学执教,1983年至1991年担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主任。
1 周有光(1906—2017),1918年入常州中学,192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在国内外银行工作期间,关注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有论著问世。1955年调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1958年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语改革。
2 周晓平(1934—2015),周有光先生独子,1957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游学苏联,气象学家。周晓平对中小尺度天气动力学和灾害性天气数值预报有重大贡献,获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洋泾浜英语是20世纪初在上海形成的地域性英语,当年上海孩童都会背诵几句。1912年出版的《上海旅游指南》说:洋泾浜英语“读音可笑,语法错误,但它确实是上海最为实用的英文。”1935年汪仲贤编《上海俗语图说》有洋泾浜英语实例:来是康姆(come),去是狗(go)。是叫也司(yes),勿叫糯(no)。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这些实例用上海话读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