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民俗:以福州民俗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民俗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民族生活的始终。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民俗做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民俗的审美价值、审美功能以及反观生活之美等有新的认识。本书主要以福州地区民俗为例,通过提炼、比较、分析、概括,旨在形成一种从问题出发对于民俗的审美阐释,研究“民俗美”其何以为美的内在依据及外部表现等问题。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

绪论,先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于民俗美、民俗审美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概述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对象。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特别是良风美俗,其本身就具有鲜活的审美功能,人们在参与民俗活动、观赏民俗表演或欣赏民俗艺术过程中受到熏陶,感到愉悦,达到审美的目的。所以,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对民俗进行观照,民俗的审美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宽阔的空间,而且面向未来,其研究前景也是乐观的,富有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一章,民俗审美的相关概念界说。对民俗、民俗文化、民俗美、审美文化等涉及审美文化视域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便对书中探讨的关键概念有一整体而清晰的认识。相比于文学、艺术中显而易见的审美性而言,民俗的审美特性是不易为人们所感知和体验到的。

第二章,生命活动:民俗审美的发生。民俗与人类的生存-生命活动密不可分,这是认识民俗起源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史前民俗虽然离文明时代非常遥远,但史前民俗已内蕴着文明时代审美质能的因子。因此,生存-生命活动就可以成为探究民俗审美发生的逻辑起点。本章通过对民俗审美的生成问题予以梳理、分析,结合民俗的发生与发展,人类审美发生学以及历史发展的状况,探讨民俗审美的史前信息、民俗审美的生态环境和民俗审美的地域风格等问题。

第三章,民俗审美价值的探寻。民俗的审美价值是从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它以外显的感性形象使人产生愉悦感,并有着独特的内在意蕴。民俗通过功利目的的实现,不仅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而且民俗中的许多事象和活动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不同程度和特点的审美意义。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几乎都与人们崇善、求美的愿望有关,民俗中的“善”是审美之善,其善的价值只有在与人建立的审美关系中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

第四章,民俗审美的基本特性。本章通过对福州等地民俗材料的分析、比较和提炼,从多方面进行探讨,进而阐明:民俗生活是从无序朝向有序,也是从分散趋于整饬的过程,民俗之美是合序整饬之美;民俗中的诸多事象,无不与人的生命形式相联系,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贯穿于民俗生活的始终,民俗之美是具有浪漫性与愉悦性的乐生悦情之美;民俗生活中,民众心得意合的审美观照与传统“天人合一”的审美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民俗之美是具有神秘性与超越性的天人贯通之美;民俗活动无不伴随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活动,民俗审美意象的产生离不开民众的创造性想象,民俗中处处显见的象征意蕴本身就是审美意义的重要构成,民俗之美是神思、兴象之美;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是群体参与的结果,民俗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民族的混融性结构体,民俗之美是混融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多元共生之美;民俗活动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本”展开时,必然呈现叙事性与抒情性相交织的状态,民俗仪式等活动以叙事来明德,抒情中寓中和,民俗之美是明德中和之美。本章通过深入分析,探寻这些种种基本特性中所蕴涵的民俗美质。

第五章,民俗审美的构成解析。民俗审美也离不开构成方面因素的作用,如民俗中的主题与题材、模仿与取意、节奏与韵律、色彩与线条、材质与工艺等,本章通过对这些从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某种艺术性特质的构成要素的分析,阐明它们是如何在民俗的各种分类形态中发挥审美作用的。

余论,对民俗审美的再认识。余论是对研究观点的一些补充说明。一是民俗中的良俗与陋俗,在历史上难免良莠掺杂、精芜并存,共同作用、影响人类的生活。对民俗审美中的负面影响必须以批判的眼光,善于辨析,努力营造有规律、有目的、有美感的民俗生活世界;二是民俗审美具有相对性与趋同性的特征,民俗美的实质是生活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是人类民俗生活的共同愿景;三是民俗审美中的资源借鉴问题,提出充分挖掘、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民俗资源,使其转换成有效的审美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上述各章中,“民俗审美价值”“民俗审美的基本特性”“民俗审美的构成”等内容是本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本书的重点和创新部分。

郑新胜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