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讨论普通话“了1”“了2”的问题若要做到真正的深入,显然不是本书这个体量所能完成的。当然,本书的篇幅也不算短。不过,我在写作中为节约篇幅,做了不少文字表述和例证安排上的精简工作,这造成本书的很多论述有信息量过于密集的问题,或许令读者出现一定的理解困难。下面就此提醒几点事项,希望有助于读者的阅读。
第一章“绪论”是全书的重要部分,恐怕读者要通读完毕之后才能理解后文的研究方式和具体结论。于是,笔者冒昧地建议读者务必阅读“绪论”的全部内容,当中包含不少本书对汉语时体研究的核心看法。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了1”和“了2”两大部分,“了1”的部分是第二到第六章,“了2”的部分是第七到第十章。这两大部分在相当的程度上彼此独立,但每个部分的各个章节之间有很强的衔接关系,后一章节的论证往往要依赖于前面章节的结论。因此,读者在阅读“了1”或者“了2”的部分时,依循章节的先后顺序来读,应该会更容易理解内容。
本书就多个具体问题给出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分析,细微的新看法贯穿全书,这些内容可能不易被读者记住。为方便读者查阅内容,行文表述中常常插入“()”来标明讨论相关内容的章节号码,书末也辅以“索引”,显示一些重要术语的简介会出现于哪些页码。
本书的内容集合了笔者博士论文Fan(2014)有关“了”的绝大多数观点。无论是事实描写的准确度还是理论分析的深入性,本书应该都超越了当年的博士论文许多。读者若想知晓笔者目前对汉语“了”的认识,阅读本书后便无须再参考Fan(2014)。本书行文中多次提及这部博士论文,是为遵循学术引用规范。
研究一个极其复杂的语法难题,既要做深入透彻的考察分析,又要将结论用简明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能有这样的功夫殊为不易。对此,笔者虽然已竭力来做,但目前的结果大概还不尽如人意。也许,读者在反复阅读某些章节后,便能懂得本书的分析了。
与诸君共勉之!
2020年9月27日
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