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在西欧新教育运动开展的过程中,各国新教育家先后创办了一大批实施新教育的实验学校。这些学校不仅在实践中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学校模式的新学校类型;而且,这些实验学校还在事实上为新教育思想及理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直接的前提。在所有新教育的实验中,雷迪、德摩林、利茨、德可乐利、巴德利、蒙台梭利、麦克米伦、尼尔、瓦斯孔塞罗等人所开展的教育实验均表现出巨大的创新性。由于对蒙台梭利另有专章论述,本章只对其他教育家的教育实验进行一定的研究。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姆学校
阿博茨霍姆学校是西欧新教育运动中创办的第一所新学校,由英国教育家雷迪于1889年创办于英国德比郡一个风景秀丽的小镇。
雷迪创办新学校的最初动因是出于对当时公学教育状况的不满。他认为,英国公学远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改造社会的积极作用。为此,他在为创办阿博茨霍姆学校而向布莱斯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打算组织的学校,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几个追随时尚者的一时兴致,而是为了满足经过改革的英吉利民族之正常需要。”[14]
阿博茨霍姆学校为男子寄宿制中学,招收11~18岁的男孩入学。为培养“新男孩(a new boy)”,即具有广阔的、综合的、帝国的目光,在未来可以承担领导职责的男孩,雷迪决意在阿博茨霍姆学校实施一种全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备领导、合作、平衡诸多方面的能力。
领导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向学生分配一系列任务,引导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养成自力更生、独立负责的品质,锻炼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施;其次,在可能情况下,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学校公职,以承担更大的公共责任,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学生合作精神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把孩子组织起来从事艺术创作、演戏、收割干草、搭篱笆、筑茅舍、筑泥厕、筑玻璃暖房等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精神,并培养相应的能力。
学生平衡能力的培养则是通过教育孩子们调和生活中存在的诸如合作与竞争、自由与法制等之间存在的二元张力来进行的。
阿博茨霍姆学校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上午主要用于室内的学习活动;下午主要开展室外活动,如手工、体育运动及体力活动;晚上主要用于音乐、文学及社会性的娱乐活动。这从一天的生活作息安排中就可清楚地发现。
表2-2 阿博茨霍姆学校一天生活安排 [15]
续表
最能体现阿博茨霍姆学校教育特色的是该校的课程设置。阿博茨霍姆学校的全部课程共包括六大块。
第一是学科课程,包括英语、现代及古典语言、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研究、卫生学、体育等。雷迪认为,他的学科课程与传统的公学古典课程不同。当时,伊顿公学有24位古典学科教师,6位数学教师,一位历史教师,却没有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教师。雷迪要把公学课程轻重次序颠倒过来。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语(英语),它在课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其次是现代语言,如法语和德语;又次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再次是历史和地理;拉丁和希腊语处于辅助科目的位置,之所以教授,是因为它们能为全面理解英语及现代语言服务。英语教学要与有关社会日常事务联系起来,如让学生在参加戏剧表演、学校报纸的编纂与新闻采访等工作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现代语言,如德语、法语,要以直接的方式教授。他直接从德国和法国聘请教师来教授德语和法语,要求教师主要通过生活情境而不是只通过阅读书本来教学;因为雷迪认为,有限的但积极的要求比广泛的却被动的要求更受欢迎,也更有效。生物学是通过在基地及学校周围精彩的大自然里的田间作业来教学。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使日常生活现象更易于理解,要采用归纳法来教,反对“抽象原理和烦琐的术语”,多用“简明具体的事例”。为此,必要的模型、工具、仪器应由学生自己做,所有自然科学科目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为了上好生物学科,学生们自己建造了水族馆及草族馆,甚至建立了一个小动物园,还给当地的植物、动物拍照、速写。他认为,卫生学是身体和生活的中心,要结合身体与生活来教学。要用生动的、自然的方式来教数学,如参加工厂实习、调查、计算自己口袋里的钱,进行买主与卖主的角色表演,等等。历史教学不能湮没于事实与时间之中,而重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为此要研究原始材料,如传记及同时代的报纸和杂志等。地理学并非只记住地名和物产,而在于为我们生活的世界确定方向,要与历史教学相结合。至于古典语言教学,学生要通过翻译和欣赏古典艺术理解古典语言,而不能拘泥于古典语言的某个语法细节。
第二是体育和手工劳动课程。阿博茨霍姆学校每周有三个下午用于手工劳动,两个下午用于体育。雷迪认为,英国有潜力的拓殖者和未来的领导人应该学习怎样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仅仅看人家劳动是不够的,一个人必须自己动手,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直接从物质世界获得深刻印象,物质世界才能得到必要的组织和改造。据此,他要求男孩们在占地133英亩(约0.5平方千米)的广阔校园内进行手工劳动和体育。学生们修筑自己的棒球场和网球场,建造实习工厂,栽花,种草,植树。总之,在农场、在车间、在树林,都有组织得很好的课程。
第三是能唤起想象的艺术课程。该学校开设了美术、音乐和手工等课,以使男孩们接触优秀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学习一些艺术技能和手艺。尤其重视音乐课,不但是为了培养男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能力,而且是为了培养他们和谐的性情和对生活美的感悟能力。
第四是社会教育课程。为了使这所学校成为温暖和紧密团结的集体,社会教育极受重视。班级保持小型,每个班级不超过15人。学校尽可能多地营造家庭气氛。校方鼓励在晚上和周末举办社交娱乐活动,鼓励俱乐部活动和戏剧音乐演出,鼓励协同作业计划,等等。
第五是道德和宗教教育。雷迪为改革传统的宗教和道德教育方式,在阿博茨霍姆进行了新的尝试。在雷迪那里,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彼此不分,融合为一体,宗教与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通俗易懂、非教条、非宗派偏见。其方式主要如下:①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礼拜仪式。雷迪一改以往以消极的美德(Negative Virtue,不做好事也不做坏事)方式讲释“摩西十戒”的做法,而以积极的方式重新解释,并且在这个仪式上宣讲世俗伟大作家的作品。②认为道德与宗教教育不仅是智力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态度的认同过程。③将重点放在宗教与道德教育同日常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上,注重在做事上磨炼。
第六是健康与卫生教育课程。健康与卫生是雷迪喜爱的话题,他指出:“身体是灵魂之庙,健康的身体意味着纯洁的灵魂。”[16]他通过词源学的考证,认为健康是科学与宗教的目的。他在阿博茨霍姆开展的健康与卫生教育基于三个原则:①经济学与卫生学是首要之点,因为卫生学意味着个人经济学,经济学则是社会的卫生学;②社会健康依赖于精力充沛的个体行动;③过健康的生活,创造有益的健康环境,将宣传付诸实践。
在健康与卫生教育方面,雷迪痛感传统公学缺乏必要的性教育。他指出:英吉利男孩应该在性生活上受到直截了当的、诚实无欺的指导;男孩本质上是纯洁的,但愚蠢的教学导致道德败坏。在阿博茨霍姆,他开展全新的性教育。他认为,其一,必须意识到性教育是高尚与美好的工作,是伴随着“鲜花与蜜蜂的”[17]事业;其二,性教育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简洁的事实教学,二是私下的个体的忠告;其三是用卢梭自然教学法,反对未成熟的经验和对青春期的加速;其四,发展男孩的业余爱好,鼓励同学之爱;其五,将性教育放在更广泛的环境或背景之中,鼓励男孩以一种开诚布公的、自由的、无所惧的态度对待性与身体。学生寝室的墙上悬挂着他亲自书写的匾额:“健康的事物,物质地、精神地、智慧地蕴藏于裸体之中……”寝室内不隔离成小单间,校园里有希腊裸体雕塑。
不能把以上六个方面的课程看成性质不同、相互分离的部分,而应该看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此外,还应尽可能把课程与当地现实情况及男孩们的现有的活动联系起来。总之,雷迪认为,和谐均衡教育的课程理想只有通过智力的、体力的、道德的、艺术的、社会的各方面课程恰当而成功的结合方可实现。
1889年至1899年,经过雷迪及其同事们10年的苦心经营,阿博茨霍姆学校的新教育实验获得巨大成功,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性影响,曾在该校工作过的教师及参观过该校的别国教育家,以阿博茨霍姆学校为榜样,创办了包括贝达尔斯、罗歇斯及乡村教育之家在内的一批新学校。雷迪也因其在阿博茨霍姆学校所做出的开创性的贡献而被誉为“新教育之父”。
二、利茨的乡村寄宿学校
利茨为西欧新教育运动时期德国的杰出代表。受英国雷迪的阿博茨霍姆学校的直接启发,利茨于1901年至1904年先后在德国的埃尔森堡、豪宾达及拜勃斯顿地区创办了3所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在德国的兴起。
利茨1868年出生于多米瑞亚省鲁根岛的一个农场主家庭,在自家农场内度过了无拘无束、快乐自由的童年时代。后被送入格爱夫斯瓦尔德城堡的一所寄宿学校就读,深受学校内因循守旧、呆板机械的传统教学之苦。后又进入哈勒大学与耶拿大学学习,接触到神学、历史、德国语言、哲学及教育学方面的大量知识。受德国教育家莱因(W. Rein)之荐,利茨于1896年访问了雷迪的阿博茨霍姆学校,并在那里任教一年。1897年,利茨结合自己在阿博茨霍姆学校的亲身体验及自己的理解,在一本书中对阿博茨霍姆学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利茨还受到了法国教育家卢梭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影响。
自己的成长经历及在阿博茨霍姆学校的体察使利茨深信,乡村环境蕴含着无穷的教育力量,而城市是最不利于教育开展的一种环境。
作为一位新教育理想的成功的践行者,利茨在教育实践中还表现出百折不挠、始终如一地献身教育事业的顽强精神,并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人格魅力。
乡村寄宿学校注重教育社会化,其目的在于养成和谐发展的人格。利茨认为,这种人格易在本地习俗的环境中发展。他反对本国过分的工业化,希望他的学生与自然相接近,脱离城市的虚伪,在劳动中同农民共过简朴、勤俭的生活。利茨对当时影响中等学校至深的严格、守旧的智力主义持反对态度,抛弃了大部分陈陈相因的学科。他这样做并非轻视文化遗产,而是认为文化遗产不应仅为取得广博知识之用。曾在利茨的学校任校长的安德森(Andesen)博士说得好:我们努力培养的不是知识人才,而是独立追求者与力行者。利茨的学校的一切设施在于造就平衡发展的儿童。儿童积极地参加游戏、劳作、工艺、美术及社会生活,手脑并用,获得并改善经验。比如,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技术的熟练,也在于发挥音乐教育改善经验、陶冶高尚情操的作用。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各有不同,但是音乐之于儿童生活的需要,恰如肺之于他们的生活。
校址选择注重地理心理因素,即注重地理环境对儿童本性发展的影响。利茨创设的乡村寄宿学校皆坐落于环境绝佳的乡村,校舍就建在有着青山、绿水、森林、溪流、牧场的大自然环境之中,远离都市尘嚣。例如,一所为年幼儿童办的学校设在一个极普通的德国农庄,这里有红色瓦屋,形形色色的茅舍,如茵的草原,还有一条河缓缓地穿过村庄;成群的鹅、鸭在河里戏水,几架牛车在小石铺成的道路上辘辘地走过,而远处的礼拜堂钟声悠扬。
每所乡村寄宿学校对学生年龄都有一定的限制。学生按年龄分校是为了让低年级的学生克服模仿的本性,充分发展他们个人的才智与能力。按安德森博士所报告的乡村寄宿学校的经验,分校的好处就在于可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和成就感。
乡村寄宿学校的生活富有规律性及家庭气氛。学生鸡鸣即起,做清晨竞走。早锻炼后15分钟,进第一次早餐。6:15上第一次课;7:30进第二次早餐,接着上第二次课;到10:15共分三个时段,每个时段有45分钟。上课毕,休息,学生又略用点心,然后整理房间,所余时间则为自由游戏之用。接着又上一次加倍时间的课,然后是丰盛的午餐。午餐后,休息一小时;14:00学生从事手工作业(分别在校舍中、工场内或田园中进行)或练习音乐。(利茨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乐队,如四音队和三音队等)。16:00略用点心,然后进行体育活动至17:00。体育活动大半是运动与游戏。17:00至19:00儿童回室内休息,然后用清淡的晚餐;晚餐后举行自由晚会(Freier Adend),校长、教师、学生,或露天席地,或娱于一室之内,或朗诵或高歌或奏乐,其乐融融,呈现家庭聚会之亲密景象。
乡村寄宿学校以家庭式的生活为基础实行学生自治。每个学生都是团体的一分子,都有权参与关于学校及其生活的一切事项。这种团体生活常常从各方面给学生以自治和负责的机会。
利茨认为,乡村寄宿学校的教师不应只是一个知道者,还应是个力行者。他不仅知道教学,更重要的是他应有丰富的情趣、深刻的同情心和社交能力,能够将师生间的隔阂融化,在生活方面给学生做榜样。
1919年,利茨曾在一封信中对自己近20年的教育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乡村寄宿学校的目的在于把自己的上述思想付诸实践,而要“把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就需要来自它们的领导者的创造力、判断力、勇敢精神、严密的思考力和毅力;它们的工作人员的能力、真诚和献身的精神;学生父母亲或他们的代理人的信任和了解;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的是,需要那些跟我们一起生活的人的灵敏性、接受能力和热情”。[18]
利茨创办乡村寄宿学校的实践在德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曾在利茨的学校任教过的教师在德国其他地区建立了类似的学校,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类学校已达12所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文内肯与格希布合办的威克斯多夫学校以及后来格希布独办的奥登瓦尔德学校等。
三、德摩林的罗歇斯学校
德摩林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早年曾就学于蒙格勒耶稣学院。1894年8月,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暑期班上与雷迪相识,随后参观了阿博茨霍姆学校,并与雷迪交流了教育思想。他盛赞雷迪的实践是一本打开的关于更能适合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学的新书,并且指出,造成拉丁民族在世界竞争中不如撒克逊民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拉丁民族比较腐朽的教育体系实在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英国教育却一派生机,乡村寄宿学校的建立则给英国教育注入了更新的活力。
德摩林对当时法国教育现状很不满。其一,他批评法国教育以培养服从与安分之人为能事。他指出,法国教育只偏重以记忆力培训为主的智育,而偏废体育与德育。教师处于监督地位,只求禁止与稳定,不求学生独立自主与承担责任精神的培养;而当今社会发展、国家复兴则要求学生有自由进取的精神。其二,他批评了当时法国公立寄宿中学师生关系的不正常。法国公立寄宿学校教职员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教师,一种是舍监。普通教师不与学生住在一起,另有宿舍,一上完课即回宿舍,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教室内,无其他交流机会,即使教师人格高尚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感化作用。舍监多是缺乏经验、素养较低的青年,总是以恐吓、惩罚手段对待学生。这样,寄宿学校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其三,他批评法国公立中学纪律严酷且与外界隔离。法国公立中学校舍多在都会中央,高墙围绕,学生蜷伏其中,与社会及自然界相隔绝;受拿破仑中央集权主义的影响,以训练军队的方式训练学生;监督者褊狭冷酷,只知强迫与命令,不知自由与宽容,使多数学生无自然发展之机会,身心备受创伤,结果养成孤僻执拗的性格。
为树立榜样,扭转时弊,德摩林依照阿博茨霍姆学校,于1899年在巴黎郊外诺曼底风景区德勒创办法国第一所新学校,校名叫罗歇斯学校。
罗歇斯学校为男子寄宿中学,男生自八九岁入学,先上小学课程,然后受中等教育,中学毕业后或入大学或从事行政等职业。
学生分在5栋宿舍楼。每栋宿舍楼住学生25~35人,教师5人。起居、饮食、课堂教学都在楼内,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团体,使人有家居之感,所以又叫“小家庭”。与阿博茨霍姆学校只有男教师不同,罗歇斯学校的教师有男有女。男女教师如学生父母,参与学生活动,改善“小家庭”生活,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清晨8:00至中午12:30集中于中央校舍上课。12:30至14:00回原宿舍吃午饭、休息。14:00各宿舍学生聚集一处,或学习游戏体操,或学习手工。15:00回宿舍或复习功课,或整理内务。晚饭后自由活动,学生或游戏,或读书,或练习音乐,其乐融融。
每个宿舍推选了3~5人为干事,管理寝室、自修室和阅览室等,并同教师会商教育教学改革事宜。
罗歇斯学校既重视古典科目教学,也重视现代学科的学习。全部课程共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是古典科,开设希腊语、拉丁语等科目;第二类是现代科,主要学习现代语言、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第三类是特别科,为从事农业和其他实业者开设各门必要的科目。
罗歇斯学校课程教学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以游学法学习现代外语。全校学生必在某个时期轮流赴英国、德国游学一段时间,学习外语,熟悉他国国情。这样,谙熟英语、德语者众多。其二是重手工科。全体学生每周有三个下午从事手工。手工种类很多,有厚纸细工、制木、黏土细工、木工、金属细工、锻冶、园艺、写真等。其三为设置游戏科。冬天以踢足球为主,夏天以打板球为主。罗歇斯学校道德教育以师生之间互守信用为基础,以诚为体,如遇学生不诚实,教师也不干涉,让学生自行反省、改过。
总之,罗歇斯学校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强壮之身体、诚实之道德、富于自主独立之精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发展健全的人。
四、德可乐利的隐修学校
德可乐利是比利时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出生于比利时东佛拉芒省雷内克斯市,曾在根特大学学习医学,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毕业之后,在医院从事研究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这就促发了他对研究、教育常态和病态儿童的兴趣。1901年,他在布鲁塞尔郊外自己的寓所创办异常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事业取得成功后,他试图将异常儿童的特殊教育经验改造成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推广到常态儿童教育实践。1907年,在布鲁塞尔爱尔德殊街,他创办了一所常态儿童教育学校,取名为隐修学校(L’Ecole De L’Ermitage),后世人又称之为“德可乐利学校”。学校开办时,经费紧缺,条件艰苦,只有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几名学生。然而德可乐利率领学生与教师节衣缩食,辛勤劳动,不但使学校维持下来,而且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对此,德可乐利乐观地说:“我们从未有过充足的经费,这算是幸事。”因为艰苦生活磨炼了师生的创造力、生存能力和品德。后来学生人数增多,一些热心赞助德可乐利事业的人筹款帮助他在布鲁塞尔郊外美丽的坎布来森林另外建立了较大的新校。处在大自然怀抱的新学校,景色优美,一派生机,这与学校崇尚生活、崇尚自然的精神相映照,致使来参观的人赞叹道:“这所学校处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与自然现象相接近。”此时,学生年龄范围扩大到了3~18岁,又增设中学班级,人数大大增加,一度达250人。
这所学校有如下几大特色。
第一,本着德可乐利生活教育信条:“教育为生活而存在,赖生活以进行。”自由便是学校生活教育的灵魂。美国华虚朋(Carleton W. Washbume,1889—1974)博士等说:“我们一进入这所学校便感觉到一种快乐的空气。无压迫的儿童生活,自动的工作课室里大都设有几张长桌,每一张长桌约有十五六个儿童环绕而坐。墙上贴满了儿童自作的图画……墙上贴着一条长的纸条,沿着楼梯自楼下而达楼上,上面写着‘到伟大而奇异的动物园之路’的几个字。儿童们在学校各处的来往谈话都很自由,高年级很安静,低年级比较嘈一点。教员是有权威的,遇有越轨的自由即行干涉,可是很少有要教员管理的事件发生。”[19]由此,我们可见生活教育之一斑。
第二,实验一种新的课程制度,这种课程以“儿童和他的境况为中心”,以“儿童和他的需要为枢纽”,把课程分为个人和环境两大类。以个人生活的营养、居室、防卫和活动四种需要为中心,把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界等各主要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单元——一个兴趣中心。各年级都按照某一个兴趣中心或单元组织教学。小学五个学年的兴趣中心是:第一学年是儿童与他的有机体,第二学年是儿童与动物,第三学年是儿童与无生命界,第四学年是儿童与蔬菜,第五学年是儿童与人的环境。儿童在每一个学年的学习,都必须通过观察、联想和表达三个活动过程来进行。
第三,特别注重个人与团体的合作,团体的工作目的在于养成合作能力。华虚朋讲:“德可乐利是以团体工作为主,而以训练的及技术的个人教学为辅的,团体作业之利用这种技术,是因团体作业以引起使用它的需要,而不是借团体作业以教授它们。总之,团体作业,其目的不在旁的,而在教导合作,而在发展各个儿童的性格,以便他适合于这种复杂的社会生活。”[20]
第四,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独特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专心作业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须把环境弄得丰富,所以他们有小动物,有各种有趣味的东西,有郊游和远足,儿童对环境的反应有一个向导,对作业有一个兴趣中心。另外,教职员当然是由能干的人充任。他们必须有爱儿童的心,必须活泼、聪明、富有创作的想象力与能力,必须明白和体谅他们的学生,从观察儿童生长中感到最大的欣慰。
第五,学校一天生活安排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上午教授算术、阅读、写字及拼字。所有的练习都用游戏方法去发动,成功与竞争是主要动机。上午留用的时间都用于各种练习,如观察、比较、联想等功课以及图画、诗歌与游戏。下午时间应用于教授劳作与外国语课程。有时上午举行特殊旅行。
德可乐利在隐修学校所实施的新教育实验,极大地推动了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的发展。而且借助汉玛宜(A. Hamaide)的《德可乐利学校》(Decroly School)一书的出版,德可乐利的名字及其所开展的教育实验更为世人所熟悉。法国教育史学家罗热·加尔(Roger Gal)在总结新教育运动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德可乐利以个人生活的营养、居室、防卫和活动四种需要为中心构筑课程体系,以观察、联想和表达为基础构筑教学体系,对儿童的观察、研究、实验、教育“在繁忙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在实行互助和自我纪律的学校共同体之中进行。这无疑是‘学校为生活、依靠生活’的最完整、最平衡的范例”[21]。
五、巴德利的贝达尔斯学校
巴德利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教育的著名实践者。早年接受公学教育,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1889年,巴德利大学毕业后即应雷迪之邀加盟阿博茨霍姆学校,并成为学校的中坚。
1893年,出于对雷迪在阿博茨霍姆学校某些做法的不满,巴德利与妻子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彼得斯费尔特近郊创办了贝达尔斯学校。在巴德利的领导下,贝达尔斯学校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在人与社会之间,贝达尔斯学校更强调人自身的发展。在阿博茨霍姆,雷迪虽看到了人,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但人是第二位的,他首先关心的是教育的社会问题;贝达尔斯学校的理想是“把自由和责任结合起来,使个性要求与社会义务一致”。[22]巴德利并非忽视教育的社会理想,但是他首先考虑的是教育的育人功能,即如何培养有创造力的人的问题。他认为,只有新型的个人才能组成新型社会,具有创造力的人将过一种充实的生活,由此将形成更人道和文化更丰富多彩的社会。为了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该学校力图为学生做好三件事:①提供可以充分表现他们自己的事和机会;②有一群兴趣盎然、相互砥砺的教师;③有可以指导他们努力的人类行为理想。巴德利比雷迪更大度和宽容,对待属员和学生更民主。雷迪预定阿博茨霍姆专为主导阶级服务,学校管理基本沿袭传统公学的做法,强调纪律甚于自由,统一甚于多样,有着更多的斯巴达遗风。而巴德利则有着更多的雅典的民主精神。“异端邪说”在雷迪那里是得不到支持的;但是在贝达尔斯那里,在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巴德利对孩子的各种观点都予以尊重,不强调思想的统一性,而尊重思想的多样性。[23]巴德利不像雷迪有性别歧视,在贝达尔斯学校教师和学生有男有女,不像阿博茨霍姆教师与学生均为男性。巴德利对待教师也较雷迪宽容,所以该学校教学人员也较阿博茨霍姆安心与稳定。巴德利曾提出六条原则:①在男女同校教育的环境中给儿童充分的自由,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和健全的发展;②既考虑到每个儿童心智的、道德的及身体的需要,又考虑到社会的需要;③给儿童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以适合他们的创造性冲动;④举行宗教仪式活动,但是不强迫儿童参加;⑤提倡合作精神;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和信任的关系。
第二,贝达尔斯学校的民主性主要体现于议会式的自治制度的建立。巴德利不仅仅关心造就可视为领导人的人物,而且更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是关心如何统治学生,而是关心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治。他努力使学生想出治校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去领会治理意味着什么,以及人们可以怎样着手利用管理形式。他帮助学生通过普选最终建立了议会,使全体学生都在某种程度上参加治校。该学校的校务和日常生活的管理尽量交给年龄稍长的学生去负责。校长、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参政会每年修改校规一次,并讨论校内任何人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巴德利同时认为,学生自治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处理他们确实能自己处理的事情。阿博茨霍姆学校也让学生参与管理,但是基本沿袭公学级长负责制,等级森严。贝达尔斯学校议会式的学生自治制度无疑在学校生活民主化方面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第三,贝达尔斯学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898年,贝达尔斯学校首次招收4名女生入学,由此揭开了探索男女同校教育的新篇章。在男女同校教育问题上,巴德利表现出不同于雷迪的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男女同校是“我们学校(贝达尔斯学校——笔者注)的重要精神之一,是我们对教育的见解之自然的、逻辑的结果。我们认为教育是一种充分地利用经验以发展整个生活的训练,不应只限于男性或女性的一方面。犹之于不可限于一种信条一样。我们把男女生一块儿培养,并不是要使他们彼此相像,不过觉得世界上一般的人常把男女性分别对待,实于任何方面——男性或女性——的充分发展都有阻碍。我们已承认没有两个人是十分相像的,那么,如果教育不仅是锻炼儿童,则儿童的自然不能够笼统地对待,而当认他们为人,认他们各有各的不可忽视的特性,性之不同,又何能外此呢。要使性的差别充分地发展,只有让男女学生一块儿发展,以便最道德地、最健康地发展和保持他们的自然的同与不同”。[24]巴德利确信,男女同校受教育不但不会混淆各自的性别特征,反而能更好地使他们保持各自的特点,提高各自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健康发展的可能性。
第四,贝达尔斯学校依儿童入校学习年龄设置了初级部与高级部,实行分部招生、分部学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注意遵循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特征。
初级部招收5~9岁学生,其中又分低、中、高三个年龄组。低年龄组的儿童在有着良好的专业素质的教师的引导下,操作各种教具;中年龄组的儿童则花费半个上午做些所谓的知识的功课,其余时间做手工。高年龄组的儿童上午在为他们专设的工场做东西,下午则从事户外游戏活动,晚上做知识方面的功课。之所以如此安排,贝达尔斯学校的解释是:“在早上的时候,他们是充满了活力,他们要用之以创造东西,所以早上我们让他们到木工厂去,或其他的工场做东西。在下午,他们要休息和做户外的活动,到了晚间,他们在生理方面已经疲倦乃坐下来做心理方面的功课。”[25]
贝达尔斯学校的高级部招收10~19岁的儿童,人数很多,是学校的主体。高级部课程设置和阿博茨霍姆学校一样,注意学生发展的均衡性。从横向角度来看,高级部课程设置还注意平衡性,巴德利认为学生要手脑并用,均衡发展,据此他设置“手业”课程和“头业”课程。所谓“头业”课程,是指国语(英语)、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等知识课程。所谓“手业”课程,是指与知识课程相对的技能课程,包括图画、木工、金工、烹饪、缝纫及其他作业。这种学科的学习,室内作业在教室、作业室、体操室进行,室外作业在庭院广场进行。巴德利反对手业课程的价值不及头业课程的观点,认为要增加手业课程的时间,力主两种课程要均衡。在贝达尔斯学校知识学科的课程准许选择,是选修课,但是技能学科却全是必修,不允许选择。为照顾学生的兴趣及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贝达尔斯学校课余活动形式多样,十分自由。科学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古典文学研究会、考古研究会,社团林立,颇为活跃。多数学生会弹钢琴、拉提琴及演奏其他乐器。低级部和高级部各成立一个管弦乐团。每学期举行一次“乐之夜”,有戏剧、舞蹈、朗诵、讽刺小品等。莎士比亚是英国的骄傲。贝达尔斯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表演会,学生自编、自演,有力地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该学校高级部的课程设置还注意时间上的阶段性。按纵向时间来说,课程设置大体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0~13岁)为普通科,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普通训练,以便发展他们的一般能力,为将来专门学习做好准备。设置的科目有英语、外国语(法语)、历史、地理、数学、科学(自然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第二阶段(13~17岁)为升学科,预备学生毕业后参加升学考试,开设的科目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音乐、图画因有培养创造力的因素,也为必修。第三阶段(17~19岁)是专攻科。通过高一级学校入学资格考试者,可以根据各自的才能和兴趣,做专门的学习、研究,实行没有时间限制的个别教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贝达尔斯走自己的道路,与阿博茨霍姆学校相比,有更好的业绩。英国的克赖也斯木(Clayesmore)学校校长迪瓦因(A. Devine)说:“巴德利具有比雷迪更开阔的思想,并且具有更为明智的和全面的观点实现一些更高的目标……在英国,没有一所学校像贝达尔斯学校那样确实使人感到兴趣盎然。”[26]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参观后说:“巴德利和他的同事们的崇高目标,男女同校教育,身心两方面的均衡发展,适应个人的需要,以及美丽的学校环境,所有这一切使得贝达尔斯学校几乎成了一所理想的学校。”[27]贝达尔斯学校的成功业绩是基于阿博茨霍姆经验基础上的创新,对此,巴德利有清醒的认识。他说:“在我的一生中,阿博茨霍姆学校是最重要的转折点。”[28]在最初的贝达尔斯学校的简历上,巴德利这样写道:“这个计划试图体现在现代教育科学观点上最典型的和所赞同的思想,以及体现通过作者在阿博茨霍姆学校的经验而提出的实际方法的思想。作者从阿博茨霍姆学校成立起就是那里的一位助理教师,愿对阿博茨霍姆学校给他的深深恩惠表示感谢。”[29]
六、玛格丽特的保育学校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苏格兰人,英国保育学校的首创者。早年系统研究过柏拉图、卢梭、福禄培尔、阿诺德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并接受了杜威及托尔斯泰的有关教育信条。出于对当时英国幼儿教育状况的不满及贫民儿童的深深同情,并在其姐姐雷切尔·麦克米伦的帮助下,于1908年在博乌开设幼儿实验诊所,后迁至代特福得,发展成为集儿童诊所、诊治中心、营地学校及幼儿学校于一体的保育学校。
玛格丽特创办的保育学校不同于当时一般的慈善机构,其中不仅倾注着她的爱心,而且体现着她对幼儿教育问题的思考。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压抑人性的工厂制度、不合理的社会物质条件以及教师不良的教法,使儿童的近视、呼吸不良、营养不足及其他缺陷成为普遍现象。对此,玛格丽特痛心疾首。她认为,人的有机体是一个统一体,各种情感的发展都取决于身体健康和免于疾病及饥饿;只有把使儿童从出生起就身体健康看成人类一项基本职责和社会工作时,教育的其他目标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她规定保育学校的首要目标是身体健康。
该学校招收1~7岁的幼儿。初来保育学校的孩子都患有不同的疾病。麦克米伦姐妹请来两个医生、一个保姆和一位专任牙科医生协助工作。
玛格丽特说,保育学校应该是花园。从满足儿童自然生活的要求出发,保育学校应有充满阳光的广场,有多种多样的花、草、树、木,还有鸟、兽、虫、鱼,这些都构成幼儿生命活动的源泉。一切幼儿的用具都是很轻便的,可以在广场随意搬运。所用的椅子比普通学校的椅子要低,这便于教师和幼儿谈话、歌唱与游戏。为了采光,校舍面向东、西。建筑物的色彩,选柔和的灰色,以适合儿童的心理。淋浴是幼儿最必要的事情之一,因此,为适应幼儿年龄特点,保育学校设有光线与空气俱佳的浴室。
在生活细节方面,玛格丽特也十分注意。她让幼儿穿干净、宽松的衣服,吃新鲜富有营养的食物,过有规律的生活。消化不良是幼儿很容易犯的毛病。玛格丽特认为,一要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无论何人都是必需的;对于成长期的儿童,尤其是无产阶级的儿童,更为必需,因为他们的头脑缺少矿物性的盐分。二要让孩子生活有规律。孩子早晨起来即沐浴;9:00吃早餐;12:00吃午餐;16:00吃晚餐。
培养幼儿的健康精神是保育学校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玛格丽特认为感觉是幼儿精神的基础,而感觉主要是在活动中得以发展的。居住在代特福得这种贫民窟的儿童之所以愚钝与落后,多半是缺乏基本感觉训练,不仅缺乏感觉、听觉的训练,而且缺乏嗅觉训练。保育学校的孩子,蒙住眼睛,每12人中只有1人能把一种很香的花与其他的花区别开来,有些孩子总是穿衣过多,浑身大汗却满不在乎;有的孩子嘴唇发紫,牙齿打战,还是待在室外。她甚至认为:穷人的耐心并非全是耐心,这多半是麻木不仁。对于这些贫民家的孩子,每一次活动,甚至一次淋浴,都能有力地刺激他们迟钝的感觉和软弱的肌肉,都可能意味着一次真正的智力和道德启蒙。所以她认为,活动是保育学校主要的教育方式。
在各种活动中,她首推游戏。她认为,幼儿具有天生的情感和能力,又对游戏有天生的兴趣,所以,可以多通过游戏加强儿童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协调各种基本感觉,这些感觉最终导向感知的完善及情感的发展,情感的健康发展是儿童表现力和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玛格丽特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的力量。她认为,艺术对陶冶人的情感和想象力的作用很大,所以保育学校要开展音乐、绘画、诗歌、手工等活动。为了在不随意注意中引起孩子对艺术的随意注意,教室里和走廊里挂有供儿童欣赏的绘画。各教室的周围以及室外庭院各处都悬有黑板,儿童可以随意涂鸦,因为玛格丽特认为,儿童喜欢动手,这不是他们无意识的动作,而是他们在创造本能的驱动下有意识地创作。学校里备有许多适合儿童的乐器,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所以,玛格丽特说,保育学校是剧场。
玛格丽特认为,儿童活动是有一定的年龄差异的。保育学校的教师应该注意这个特点。一两岁的幼儿,常常喜欢不断地跳跃、歌唱,教师就应常与他们共跳跃、同唱歌;三四岁的幼儿,生活内容显著地分化、发展,而且运动的欲望更强,每见一物,就要动手去与它接触,所以教室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以力图满足他们的欲望和冲动为指导原则。对4~7岁的幼儿,有节奏的步行运动和呼吸运动是自然需要的,但保育学校不要按照普通学校依口令而行的方法来训练,而是任其自然,玛格丽特认为,对幼儿来说,自由和喜悦是生活的基调。
关于读写算的要求,玛格丽特认为要区别对待。她指出,读法、写法的教授,除诉诸视觉之外,还要诉诸儿童的筋肉感觉和触觉。但她对幼儿期的数学不甚重视,认为幼儿缺乏处理形体和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要到年满9岁才开始。因此年满7岁离开保育学校的正常儿童对读法和写法较为熟悉就可以了,不必期望其算术能力有多大的进步。当然,保育学校并非完全没有数的教育,不过教授方法与一般算术的教授不同,只是借助游戏尤其是指头的游戏,让幼儿有一种数的经验。
玛格丽特在英国新教育运动中的贡献的确是别具一格的。当时英国多数新教育家的教育实验以有产者的孩子为教育对象,且多数是达到学龄期的儿童,学生入学是要交费的。而她的保育学校招生对象是无产者的幼儿,而且是免费的。应该说玛格丽特的保育学校要比别的新学校更具有民主性。她的创举在当时引起许多人对英国幼儿教育现状的关注。一批教育家向她学习,办起了保育学校,形成保育学校运动。例如,1924年,苏珊·艾萨克斯在剑桥创办马尔廷·豪斯(Malting Hause)幼儿园,以“自我实现”为主题进行教育实验。保育学校运动直接导致了英国幼儿师范学校的创办。玛格丽特的事业也引起当时英国政府的关注。政府不仅予以资助,还重新考虑幼儿教育的政策。1918年8月,《费舍法案》(Fisher Act)通过,该法案规定,地方当局应当为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并对接受监督的私立幼儿的学校提供资助。这一条款首次将幼儿期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人们认为这是与玛格丽特的事业分不开的。应该说,玛格丽特的教育推动了英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七、尼尔的夏山学校
亚历山大·萨瑟兰·尼尔为英国教育家,是著名的新学校——夏山学校的创办人,以激进的新教育观点及全身心投入新学校的教育实验而闻名遐迩。
1883年10月,尼尔出生在苏格兰富法地区的一个小村庄,并在此度过了并不快乐的童年与少年时光。自14岁起他便离家独自谋生,先后从事工厂勤杂工、煤气检修工及布店学徒的工作,后又在小学里担任助理教师。1908年考入爱丁堡大学学习英语、文学,1912年毕业后,曾做过短期的编辑工作。
1917年春,尼尔应征入伍,两年后退役。后应女教育家恩索尔(B. Ensor)之邀,参与《新时代》刊物的编辑工作,并在1921年新教育联谊会举办的加莱会议上发表题为“摈弃权威”的演说,观点激进,语惊四座。
1924年夏,尼尔在原德国达尔克罗兹学校外国学生部的基础上,在英国的多塞特郡雷季斯地区组建夏山学校。后于1927年迁至伦敦东北郊萨弗克郡的雷丝顿地区。尼尔即在此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教育实验。
基于对自由教育的独到理解,尼尔在夏山学校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教育实验。
尼尔认为,教育的最大目的便是将儿童失落的自由还给他们,使儿童拥有充分的自由,使其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而不再饱受恐惧及仇恨的蹂躏。为此,夏山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学校中儿童被束缚、被压抑的做法,而是依学生年龄分组,使学生在一种不受束缚的宽松环境中自由地学习、生活、成长。这里儿童上课是自愿的,教师从不主动要求儿童学习,而是在儿童的请求下提供帮助。这里,“学生宿舍并不要受检查,也没有人去唠叨他们,他们是听任自由的。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任何时候他们要穿什么就穿什么”。[30]
尼尔在夏山学校的教学活动中还着重发挥学生自治在自由教育中的作用,着力把夏山学校办成一所学生自治的学校。在夏山学校,确保这一思想得以实现的主要措施就是建立学校自治会。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均须经每周六晚上的学校自治会讨论决定。自治会主席一般由年长学生担任,连任不得超过两届。自治会成员包括学校学生、教职员及保姆。所有成员权利一律平等,每人只有一票,任何人没有否决权。凡经自治会表决通过的决议,任何人都须遵守。自治会每周集会一次,通常在周六19:00至20:30举行。
开展情感教育,也是夏山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尼尔认为:“我觉得在不自由教育下的人们不能痛快地生活,因为这种教育完全忽略了生命中的情感;情感是生动的,假如只发展头脑而压抑感情,生命将失去活力而变得没有价值;如果情感得到自由发展,那么心智自然也会成熟发展。”[31]基于这种认识,尼尔要求夏山学校的教师尊重儿童,热情关心儿童,并通过爱儿童而给儿童一种自信的感觉。尼尔反对对儿童实施体罚,因为体罚会从精神上挫伤儿童的锐气,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丧失。当然反对体罚并不是不对儿童实施任何形式的处罚。对于那些犯错的学生也进行就事论事的、与道德规范无涉的处罚。
创新观念及精神的培养也是夏山学校所追求的一个教学目的。夏山学校的学习环境是宽松的。学生可自由着装,没有刻意的宗教教育及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学生可保持各自的民族文化习俗。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牢牢地束缚在书本上,让学生死读书。尼尔说:“父母不明白学校书本是多么的不重要。孩子和成人一样,只学得会他们喜欢学的东西。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均妨碍性格正常地发展。只有书呆子才主张唯一的教育是从书上得来的……书本是学校中最不重要的东西,学生须读的只是基本读物,其余需要的是工具、泥巴、运动、戏剧、图书和自由。”[32]
尼尔在夏山学校的新教育实验是独具特色的,并在诸多方面代表新教育事业较为激进的一面。在其早期教育著作选《夏山学校:一种激进的儿童教育方法》(Summerhill:A Radical Approach to Child Rearing)于1960年11月出版后,尼尔的教育实验及其取得的成就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所了解,并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八、瓦斯孔塞罗的彼爱尔实学校
彼爱尔实(Bierges)学校是比利时教育家瓦斯孔塞罗于1912年10月创立的一所新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之性格、创造之精神、独立之气象、责任之观念。
彼爱尔实学校首先注重为学生品行的发展创设和谐的自然及社会人文环境。瓦斯孔塞罗对传统学校的修身教育不以为然,认为品德非由外铄而由内发,德育必须从学生自身经验出发,使学生自身完成其道德生活,通过自身的设计与努力,以树立合于真善美之精神生活。据此,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对学生的道德进化有重大关系,教育者不可不以教育的方式适当地予以组织。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美的生活的建造。
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是新学校成功的第一个条件。瓦斯孔塞罗认为,新学校依据归于自然之说,所以学校位置宜在乡间,但对大都市教育之便益并非概行放弃,故新学校宜建于大都会附近的乡间之田野。彼爱尔实学校设于比利时巴拉班之旷野,俯瞰溪谷,小山苍翠,如入画图。其地幽静,居之愉快。人精神之感动,平和之执业,生之乐趣等,均能满足。学校地处农村,学生可以目睹农夫耕作之现状;又距工业隆盛之地不远,学生可定期参观工厂、矿山。此学校距布鲁塞尔乘车只有45分钟,学生可定期进城参观博物馆,雕刻、绘画等展览会,出席音乐会,观赏戏剧,结合在校研究科目可适当地前往大学听有关讲座。自然环境建设除选好校址外,校园布置也须讲究。彼爱尔实学校有教屋和教场两相分离的建筑。其四周有菜园、果树园以及14英亩(约5.6万平方米)以上的耕作地,又有很宽敞的运动场。
瓦斯孔塞罗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感化固然重要,但要造成学生的道德品性,还需要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社会环境的建设有两个基础。第一,赋予体育、智育、劳动等一切教育活动以生命,使之发挥砥砺学生品德的作用。游戏、体操、竞技、散步、旅行,能使学生发现自己、训练自己、强健自己,培养勇敢、忍耐的精神,获得互助之美德;手工及其他作业,可使学生的观念得以表达,从而使其建设、发明、想象的欲望得以满足,同时使学生在共同劳作时懂得怎样互相配合。智育的目的不能仅仅止于智育,还要使学生了解人类怎样经过数代努力才达到今日之成就,由此学生才能体会到要获得知识并且发挥其力量,显示其光辉,必须有不屈、忍耐、勇气等高尚情操。第二,将学生日常的社会生活实行学生自治制,让学生选举代表,组成一个自治团体,就学校的社会生活分工负责。自治制有两个目的:其一,自治制是学生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概取放任,任其与社会外界互相影响与接触,借此磨炼学生的活力。若发现不良倾向,则要妥善引导。其二,学生在自治制组织中的生活,是进入实际社会生活的初步尝试,可以体验到作为社会一员的义务与权利的观念。自治制有两个基础:其一是其组织不可没有健全的活动习惯规则来组成;其二是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实际体验学校社会生活,再逐步了解社会公共生活。彼爱尔实学校的自治制有如下几点方针:其一,学生代表会议很有权威,会议所做出的决议,如与学校教育精神无重大抵触,学校不予干预。其二,分担事务的学生,如无特别的理由不得推卸;即使有相当理由,也必须经学生会的允许。实行这条方针能使学生懂得,既然要有自由、有权利,就要有忍耐、持久的意志力与责任感。其三,事务与责任,应根据学生身体、知识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地分配。其四,学生在执行任务时,可自由创意,广泛活动,但要深思熟虑。
爱美、爱真、爱善,是组成道德能力的要素,因而趣味之组成、美的创造力、艺术的教养,必须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彼爱尔实学校为使外在环境与内在感情相沟通,十分注重美化生活。比如,对学生日常行为施以清洁与秩序训练,用学生制作的图画、塑像、盆景美化校园,鼓励学生举办手工展览会、音乐会和关心自然的“鸟之节日”放生会,千方百计地使学生的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和意义。
瓦斯孔塞罗深知健康的体魄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基础,为此构筑了保健运动与劳动集于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他认为,新鲜空气、土地、自由、阳光等田园生活固然构成了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但还必须辅以计划完善、注意周到的体育。体育的第一个要求必须让学生有正常的生活规则:其一,必须睡眠酣足;其二,食事一日五次,讲究科学用餐;其三,每天早晨要沐浴,就寝前注意清洁身体,气候适宜则多游泳多行日光浴,养成清洁卫生之习惯;其四,每周由校医讲授健康生活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每月训练一名学生协助医生做保健工作。
除做好日常生活保健外,彼爱尔实学校还开展适合儿童、少年的有益的体育活动,如游戏、旅行、手工和农业等。儿童天生喜欢游戏,游戏可使其习惯与周围世界相接触,增加勇气与才能,使其获得良好的经验,并可认识自身,所以被彼爱尔实学校列为重要课程。低年级学生的游戏有蒙目、捉迷藏及其他富于想象力的种种游戏,还有有益的手技、投球及竞走等。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游戏有曲棍球、足球、篮球、网球等,其中穿插活泼的游戏。该学校十分重视旅行。每周两次短途旅行,参观附近的工厂、博物馆、天然风景与历史纪念物。每两周有一次全日旅行。每月有5天修学旅行,学期末又有两三周为满足希望之旅行,或欣赏大自然,或调查工业地带等。旅行不仅增强了学生身体健康,还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养成了学生互助、实干、忍耐、持久等品质,对艺术与科学有了直观的体验。
瓦斯孔塞罗认为手工与农业劳动具有体育价值。制笼、制陶器、厚纸工、造模型、制书本、建筑工、金细工、锻造工等诸般手工,可满足儿童、少年的活动要求,并可锻炼其观察、比较和想象能力,激励其创造精神,可使学生应用自然科学、算术等知识,通过严密的训练,使学生习得为实际生活需要的技术上的敏捷,从而为他们肉体与精神的发展,奠定一个有价值的基础。农业不仅为科学知识的无尽源泉,其劳作也有利于少年身体的发育;通过农业劳动,不仅可使学生易于深入实际生活,并可期理想社会生活的实现。总之,瓦斯孔塞罗的体育观是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体育观,其体育体系是将保健、运动和劳动集于一体的崭新的体育体系。
在智育教育体系的建立及智育的具体实施上,瓦斯孔塞罗也有独到之处,彼爱尔实学校的智育是一般陶冶与专门化有机结合的全人教育。瓦斯孔塞罗认为,人之为人,与托身于职业之人,二者无论何时不可不保持相互补充的、互助相依的关系;若强行分开,各行其是,则人格分裂,教育之意味将失之殆尽。一般陶冶,不可误视为百科全书式的琐碎枯燥之教育;专门化教育,实不能蔑视儿童之个性、要求、趣味、态度、倾向。彼爱尔实学校按照学生个人的能力与性情,将一般陶冶与专门化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智育方案。
根据上述精神,彼爱尔实课程设置有两大原则。
其一,从年龄纵向上来看,是一般陶冶与专门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该原则把儿童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配置有关学科:①准备期——7~10岁;②一般陶冶期——11~14岁;③高度一般陶冶期——15~17岁;④专门教育期——18~19岁。
处于第一期的学生,施以一般陶冶,授予自然、数学、国语、外国语、历史、地理等学科。第二期科目与第一期同,但程度要深。到第三期,学生已发展了各自的倾向,于是加上古典语言等新学科,或者将现代外语、自然、数学等科目加深到适当的程度。第四期学生因为走出校门为生活服务,所以必须施以专门化教育。此期科目的性质,在专门化教育的意义上可视为共通的基本的专门知识。上述各时期年龄划分,并非绝对,要以各个人的发展具体状况而定。
其二,从具体某一时期课程实施的横向角度来看,是中心学科与多学科相互联系的有机结合。瓦斯孔塞罗认为,注意力之集中乃根本要义;对一事物之探究,必须有忍耐持久之力;这种集中钻研某一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品性陶冶。这个原则应用于某一上午或某一段时期的课程安排,宜采用中心学科制。比如,某一上午教法语,可用读书、背诵、文法、作文、文学等多种方法来教,这样就使课上得生动而有趣味。若某天上午教算术、默写、读书、历史、物理等多种无直接联系的科目,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可能将一无所获。
瓦斯孔塞罗还结合儿童天性及其接受能力,在课程教学上提出了三条原则。
第一条,应该研究人类(包括小孩及成人)与地球之关系。应该让儿童直接接触人类的生活、人类所创造的事业以及大自然中的生物,让儿童自己观察、默思、实验、操作,从而充分了解自然、劳动、生活三者的关系。这是学生学习及教师教授的第一步。为此,瓦斯孔塞罗特别推荐手工和农业劳动。
第二条,学不躐等。学生对目前所学的知识未能理解、比较、把握之时,不另提它项事件。这是学科选择和排列应参照的指针。比如,某科设于入学之初,某科不能设于入学之初,而设于它科之后,均应讲究;即使一学科中各部分的排列,也要注意先后顺序。比如,划分生物类别原则的提出,必须由博物学说明生物外观上的特质、习性、效用之后才可进行。
第三条,学科内教材的排列,应与其学科历史发展过程相一致。瓦斯孔塞罗指出:儿童自然发展顺序与人类发展的过程如出一辙,各科所含知识应该按其发展顺序依次提示给儿童,这是合乎自然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可循着学科发展的顺序自己去探索,并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这样所获得的知识连贯、严密且能保持长久。瓦斯孔塞罗认为,教学之道,要诉诸不断活动之共同研究,诉诸好奇心与兴趣,并能引导一个人努力研究,使其有所发现。
综上所述,由彼爱尔实学校我们可以归纳新学校之所以“新”至少有如下两个特点:其一是和谐。经验、知识、技术、创造力取得和谐,师生之间取得和谐,德育、美育、体育、智育取得和谐。其二是全息化。各教育因素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截然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