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喜欢听你这样说:利用12个认知原理决定别人记住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文本+演讲

阅读是一种无声的对话。

——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想象一下,现在是周五晚上。你和朋友挤在一个喧闹的酒吧里,喝着溢价颇高的精酿啤酒,被一群大声谈论着这周见闻的人围绕着。从听觉上讲,环境相当嘈杂——然而,虽然房间里充斥着各种噪声,你们还是能够保持专注,交谈下去。是的,你可能必须大喊才能压过周围那些声音,但你们能轻易地领会对方的想法。

想象一下,现在是周三下午。你和同事们围坐在一张大会议桌旁,微微摇晃着各自的人体工程学椅子。在会议室前面,有人站在一张布满标题、要点和参考信息的幻灯片前做演示。毫无疑问,演示者的知识渊博、态度认真,但你尽最大努力也没法集中精神,把其中任何一点听进去。

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场景完全不同。但如果我告诉你,在喧闹的酒吧里仍能连贯地交谈和无法记住幻灯片上的多少信息,二者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同一个呢?为了理解这两个场景之间的关系(图3),你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转移到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活动——阅读上。

图3 酒吧和会议室

阅读的秘史

我们通常认为,阅读是一种基本上无声的活动。除了偶尔会听到低沉的咳嗽或令人尴尬的笑声之外,图书馆一般来说并不是喧闹的活动场所。

出于这个原因,当我告诉你无声阅读并不是历史上的习惯做法时,你可能会感到吃惊。事实上,直到7世纪末,大声朗读都是非常普遍的。古代的图书馆并不是一座安静、祥和的天堂,而是个吵闹的地方。就算是独自阅读的人,嘴里也会念念有词。无声阅读这件事在过去非常罕见,甚至值得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在他极有影响力的《忏悔录》(Confessions)中提及:“安布罗斯(Ambrose)读书时用眼睛扫过一行行文字,在心中寻找其中的意义,而嗓子和舌头都在休息。很多时候……我看到他默默地阅读着,几乎从不出声。我问自己,他为什么这样阅读?”

大声朗读是由古代文本的书写方式决定的更具体地说古代文本没有空格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大写字母事实上如果你去你那里的图书馆或博物馆就能看到很多以这种风格写成的古希腊和拉丁语文献

这种写作形式被称为“连写字”(scriptura continua)。它表明,阅读基本是一种口头活动。用来朗读的文本还需要空格、标点符号或大写字母吗?你如果想明白我的意思,只需回头去大声朗读上面的那段话。你会发现你不需要做任何努力,语言中的很多重要成分(如节奏、音调和说话者的意图)就会自然地在你的朗读中显现。

你如果觉得“阅读是一种口头活动”这个概念有些古怪或过时,只要环顾四周,就会发现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文明中早已无处不在。在大学里,授课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向一群听众大声朗读重要信息的过程(实际上,英语中的“讲座”一词,在法语中意为“阅读”)。在教堂礼拜中,总有人为聚集在一起的教众大声朗读。科学会议、政治演讲甚至公司里的每周例会都是围绕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声朗读这一古老做法组织起来的活动。

在7世纪与8世纪之交,爱尔兰修道士开始在词与词之间添加空格。随着这一趋势在欧洲的发展,无声阅读开始流行。所以要感谢这些古代教士,有了他们的努力,你才可以安心默读这本书剩下的部分,而不需要谁给你朗读出来——

真的是这样吗?

只需要花一点儿时间去思考,你就会意识到无声阅读的概念并不完全准确。如果你在读这句话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观察自己脑海中发生的事,首先你就会注意到自己听见了什么——更准确地说,你听到了这句话的语音形式。

在你的脑海深处,有个声音在你眼睛扫过每个字的时候会大声地把它读出来。在大部分情况下,那是你自己的声音,但也有例外:

“我就着蚕豆和上好的基安蒂葡萄酒,把他的肝吃了。”

“我没有和那个女人发生过性关系。”

“这是我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

你如果对这些句子很熟悉,在阅读时听到的可能是电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令人毛骨悚然的语气;是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否认绯闻时自信的拖长的声音;是美国宇航员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踏上月球后通过接收器发出的刺刺啦啦的声音。事实证明,我们在阅读与某个特定的人有强烈关联的句子时,就会听到他或她的声音(图4)。(当然,只有在我们对这些句子的“朗读者”相当熟悉的时候,这种情况才会发生。我想,除了我母亲之外,此刻本书的读者中没有人会听到我的声音——嗨,妈妈!)

图4 如丝般柔滑的男中音在你脑海中响起

显然,无声阅读并不真的无声,但这对本章的主题有什么重要意义呢?为理解我为什么迅速地介绍一遍阅读的历史,我们需要稍微转换一下话题,做一个看似无关的实验。

努力加倍,影响减半

实验1

在这个实验中,你需要准备两个能发声的音源(我发现最简单的是一台电视和一台收音机)。

1.打开电视,找一档以说话为主体的节目。内容无关紧要,可以是新闻,可以是体育节目,也可以是天气预报,只要找个有人在说话的频道就行。

2.打开收音机,找一档以说话为主体的节目。同样,不要在意内容,只要找个有人在说话的电台就行。

3.你的目标是同时听懂电视和收音机中的内容。开始吧。

你会发现这是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而且让你非常烦躁)。你可能听懂了电视里的话,但一定为此忽略了收音机里的话。也许你会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在两个声音之间来回“切换”,就好像脑海里有个开关一样。

科学家们称之为“双听”(dichotic listening)实验。实验证明,我们虽然可以同时听多人说话,但只能听懂一个人说的话。关键来了:我们试着同时理解两边不同的话时(如上面实验所述),基本上是哪一边都听不懂的!这有些像同时看你最爱的电视剧的两集:尽管这两集剧毫无疑问是有关联的(同样的角色、音乐和有连续性的情节),但你不得不来回切换注意力。你这样做的时候,势必会错过关键信息。只要时间足够长,一切都会变得支离破碎,解释不通,让你摸不着头脑,深感困惑:那家伙是谁?她怎么突然生气了?等等,艾德·史塔克哪儿去了?

为了理解双听实验为什么是无法完成的,我们需要对大脑结构做一次介绍。

大脑中负责理解口头语言的区域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听皮质(auditory cortex)。它负责处理输入的声音的声学特征,如音调和音量。重要的一点是,大脑的两侧各有一个这样的区域(图5)。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同时听到电视和收音机的声音:大脑有足够的神经区域处理进入双耳的声音,这完全不是问题。但是,实验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听到两个声音,而是听懂两个声音。

图5 聆听时的两侧大脑

第二个区域是布罗卡区/韦尼克区(Broca/Wernicke network)。它负责处理和理解听到的话。重要的一点是,它位于大脑的一侧(大部分人是左侧)。也就是说,非语言声音的特征可以在大脑两侧处理,但语言最终必须被汇集到这个区域中来处理。你可能猜到了,这样做很快会导致听者遇到瓶颈。

这个瓶颈是由大脑中的第三个区域控制的。这个帮助我们理解口头语言的部分是左侧额下回(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人们在尝试同时理解两个人说话的时候,这个区域有效地阻止了其中一个声音,而让另一个声音通过“布罗卡/韦尼克瓶颈(图6)”。这就是你在实验中感受到的“开关”。从本质上说,当你的注意力在电视和收音机之间来回切换的时候,是左侧额下回在反复更换不同的信息流来屏蔽。

图6 布罗卡/韦尼克瓶颈

我经常把这个瓶颈想象成几十个匆忙的旅客在机场排成一队进行安检。不过这个比喻与实际情况的出入在于,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所有旅客都能顺利登机,但在布罗卡区/韦尼克区,没有立即通过瓶颈的信息会完全消失,不存在信息积压或候补名单。所有在左侧额下回被屏蔽的语音,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都会永远消失:你无法再次获取并处理这些信息。

现在,让我们把各部分内容结合起来。

二分阅读法真的存在吗

实验2

在这个实验中,你需要准备一个能发声的音源(一台电视就够了)和一份阅读材料(提示:你现在手里就有合适的)。

1.打开电视,找一档以说话为主体的节目。和前面的实验一样,内容并不重要,只要找个有人在说话的频道就行。

2.打开阅读材料,翻到一个你不熟悉的段落(可以把这本书翻到你还没读到的部分)。

3.你的目标是一边无声阅读这本书,一边听电视节目,试着同时理解这两段信息。开始吧……

考虑到现代生活的忙碌,许多人可能会将阅读安排在一些闲暇时间进行:上班的车上、嘈杂的咖啡馆里或在银行排队的时候。我们习惯了在杂乱的环境中阅读,很少在理解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我们其实无法同时读书和听别人说话这一点感到震惊。

为了明确其中的原因,让我们重新回到大脑中。

看看图7。是不是很眼熟?

阅读时,首先表现出激活状态的神经区域是视皮质(visual cortex)。这是大脑处理输入的纯视觉特征,如颜色、物体轮廓和动态的位置。实际上,这种激活发生在阅读过程的早期是非常合理的:你得首先看到单词,才谈得上阅读。

这个时候,事情变得有趣了。几乎是在视皮质被激活的同时,听皮质和布罗卡区/韦尼克区也活跃起来。为什么无声阅读会激活大脑中掌管语言的区域呢?很简单:我们根本没有完成从大声朗读到无声阅读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只是把语言表达过程从声带转移到了大脑里。换句话说,大脑处理无声阅读的方式和处理大声朗读的方式几乎完全相同。因此,在阅读的同时听人说话和同时听两个人说话是一样的,是不可能做到的!

让我重申一次:人不可能一边理解阅读的文字,一边理解听到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在本章的开头想象酒吧和会议室中的情况。在嘈杂的酒吧中交谈时,你的听皮质疯狂地处理着从四面八方涌进你耳朵里的声音。然而,左侧额下回负责对通过布罗卡/韦尼克瓶颈的声音进行过滤,将你同伴独特的声音打捞出来,使你能够理解它。因此,即便你可以同时听到几十种相互冲突的声音,它们都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噪音,因为你只能关注并理解其中的一个。

图7 无声阅读时的两侧大脑……看着眼熟吗?

同样,在员工会议上,当你的同事站在一张堆满文字的幻灯片前讲解时,你的听皮质在疯狂地同时处理讲解者的声音和你自己在心中默念文字的声音。问题就在瓶颈前出现了:这个时候,你需要决定让哪条信息通过布罗卡/韦尼克瓶颈。

如上所述,你如果选择了其中一条信息流(比如选择了自己心中的声音),而把讲解者的声音屏蔽,使其变成无意义的噪声,就能很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但更常见的现象是,我们总是试图接收所有信息,即不断在幻灯片和讲解者之间跳来跳去。就像同时看两集电视剧一样,我们对两条信息流的理解程度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听完使用幻灯片的演讲后,常常比听之前更困惑了。

对演讲者、教师和教练的启示

1.幻灯片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

无论你喜不喜欢,幻灯片已经成为公司、学校和运动场馆中做讲解时的主流媒介了。不幸的是,很多人把它当成便宜便笺的替代品,在每张幻灯片上都堆满文字。(“如果我漏掉了某个重要的话题没讲,听众可以直接在我身后的幻灯片上读到”。)

现在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这种做法行不通了。就像你不能一边看电视一边读书一样,听众也没办法一边听你说话一边读幻灯片上的内容:二者中肯定有一个会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前被挡住,然后消失。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听众一般会在你和幻灯片之间来回跳跃,导致两边的重要信息都有遗漏。实际上,很多研究表明,以单一途径(口述或文字)接收信息的人比同时通过两种途径(口述和文字)接收同一信息的人理解和记忆得更好。

所以,下次再做演讲的时候,不要把文字都打在幻灯片上(图8)。(你如果担心自己记不住该说什么,可以使用提词卡来提示自己。)

图8 不要这样做!

等等——如果在幻灯片上添加文字会阻碍学习,那在上面放什么才能促进学习呢?这个问题我们会在下一章中讨论。

热点问题1:
关键词

“能不能在幻灯片上放少量词或短句?比如,是否可以放些关键词?”

有趣的是,我们只有在连续阅读多个单词时才需要在脑内将视觉文本翻译成听觉语言,比如阅读完整的句子、段落或文字满版的幻灯片。阅读少量的非生僻词时,我们可以绕过发音,直接理解其含义。

出于这个原因,如果每张幻灯片上的关键词比较少(一般来讲不超过7个),可能不会影响听众理解。在下一章中,我们会讨论在幻灯片上添加哪些内容可以促进听众理解。

热点问题2:
重复性文字

“如果我打在幻灯片上的文字和我说的内容一样呢?会互相干扰吗?”

答案很简单:会。

原因在于速度。一个人平均每分钟能说出130个英文单词,却能阅读220个英文单词,经过训练的人每分钟能读完1000个英文单词(这意味着有些人读完本章的速度比泡好一杯茶更快)。

因此,当听众遇到幻灯片上的文字和口头内容一样的情况时,他们会倾向于提前阅读或脱离讲解者的顺序阅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又回到了老路上:无声阅读的文字和口头表达的内容互相冲突,进而遇到瓶颈。

抛开干扰因素不谈,一般来说,仅仅是逐字逐句朗读幻灯片上的文字也会让听众感到失望和无聊。他们在这种讲解下掌握的信息量甚至比不上把幻灯片带回家、坐在沙发上静静读完后吸收的。无论如何,照着读都是讲解者要极力避免的习惯。

2.讲义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

很多时候,在演讲、授课或辅导的过程中,讲述者会给听者提供讲义,作为口头演讲的补充材料。不幸的是,如果这些讲义里有文字,那么可以预料,上文提到的问题也会出现。听者要在讲述过程中阅读讲义,就只能屏蔽讲述本身。相反,听者如果要听讲述,就无法阅读讲义。因此,尽量把文字形式的讲义放在演讲完全结束后发放。如果你在演讲过程中一定要用到讲义,记得控制关键词数量(参见第15页),并参考下一章的内容,以获得更多灵感。

3.冲突时选择听讲而非看字

我们已经知道,在演讲时不要使用文字过多的幻灯片或讲义,但如果我们去听演讲,讲述者却不懂这个道理,我们该怎么办?你已经了解,为使演讲的收获最大化,你需要选择一个信息流,并坚持关注它。但是应该选择哪边?

我的建议(要承认的是,这只是一家之言)是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讲述者身上。幻灯片是静态的,这一分钟和下一分钟没有任何区别,但讲述者一般会根据听众的情绪做出回应,于是会在演讲中增加趣事、题外话和即兴点评这些不会出现在幻灯片上的内容。出于这个原因,你可能会从讲述者那里得到更多比笔记更重要、更连贯的信息,或只是更大的信息量。

图9 浅记与深记

如果你实在担心错过关键内容,可以在演讲结束后复制一份幻灯片。这样,你就可以在舒适的家中全神贯注地阅读并理解它了。

热点问题3:
做笔记

“可以做笔记吗?听讲时写字会让我遇到布罗卡/韦尼克瓶颈吗?”

有趣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做的笔记的类型。

做笔记的方式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浅记和深记(图9)。我们做浅记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在演讲过程中尽可能多记下东西来,基本上就是草草记下演讲的全文。很幸运,这样的笔记不会引发布罗卡/韦尼克瓶颈,耳朵接收到的所有声音都会落在纸上。

这就是问题所在。只要做浅记,你就会发现自己几乎学不到任何东西。以法庭速记员为例,他们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每分钟打出300多个英文单词,甚至在最混乱的庭审中也能几乎一字不漏地记下每个词。但如果你问速记员案件的特殊细节,他们一般只有一些短期记忆,对案件更大的背景或最终意义没有概念。这是因为做浅记时,唯一重要的是单词的发音和顺序,而不是这些内容背后的意义。

相反,我们做深记时的目的是理解讲述者的话,并通过对其重新组织掌握更深层次的含义。这些笔记一般显得很凌乱,字迹潦草,布满线条和涂鸦。不幸的是,我们这样做笔记时,瓶颈也会出现:当你专注组织语言时,讲述者的声音就变成了背景中的噪声。

研究不断证明,虽然深记可能触发瓶颈,减少从演讲中吸收的信息总量,但这种方式有助于强化对记录下来的想法的理解和记忆。换句话说,你学到的虽然可能更少,但很可能更扎实。所以,在做深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记录那些你觉得重要的内容。

这又导致了第二个重要的问题。许多人认为,用电脑记笔记的效果不如用传统的纸笔记录的。实际上,工具本身并不重要,每种工具都有适合记的笔记类型。很多人在键盘上打字的速度比手写速度快得多。出于这个原因,计算机更适合做浅记:人们在听到词的时候会自觉地打出来,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手速跟得上。相反,手写更适合做深记:人们会在大脑里处理和组织信息,是因为他们知道不可能记下讲述者说的每一个字。

因此,用电脑记笔记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这种笔记一般是浅记(而不是深记)形式,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罢了。至于手写笔记,从本质上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只是这种笔记需要经过深度处理,因此学习效果更好。

4.录入电脑的文本和语音没什么不同

在设计数字课程或演示时,人们一般会同时采用文字和语音两种元素。只要使用者能控制好这些元素,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它们就会变成很好的设计选择。但如果不考虑受众需求,盲目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问题就出现了。

你可能已经猜到,同时采用文本和语音两种元素,即便二者内容相同,也会影响受众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出于这个原因,设计时要考虑留出一些空间,方便受众对接触文字和语音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控制。

此外,如今很多网站经常把文字材料嵌在音视频材料旁边。这会迫使听众的注意力在文字和音视频材料之间来回转移,因此在设计时要提供停止音视频材料播放的选项,并使其与文字材料有明确的界线。我也建议把音频或视频设计为弹窗,这样可以保证用户专注于视听材料而不受文字的干扰。

本章小结

我们无法在听人说话的同时阅读文字。

● 无声阅读并不是真的无声。

● 因为存在布罗卡/韦尼克瓶颈,我们在同一时间只能理解一条语音信息流。

● 在阅读文字材料和听口头演讲之间迅速切换会削弱对两条信息流的记忆。

应用

1.幻灯片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

● 可以放关键字(一般不超过7个)。

● 即使文字和语音完全一致……仍然会有同样的问题。

2.讲义上不放(或尽量少放)文字。

3.冲突时选择听讲而非看字。

● 浅记会影响学习效果。

● 深记会增强学习效果。

● 电脑适合浅记。

● 纸笔适合深记。

4.录入电脑的文本和语音没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