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艺术家
丁乙
面向自然,精神内观
丁乙 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
2022年8月,西海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丁乙:流动的无限”,以个案研究性展览的形式呈现丁乙30余年的艺术探索。展现对艺术家过往创作历程的全面梳理,及丁乙以“海”“星空”为灵感的全新创作。
6月于拉萨揭幕的丁乙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呈现了丁乙一系列的西藏主题创作——2021年冬季,丁乙赴藏考察后,将西藏独特的人文风光转化为“十示”系列之中的视觉意象与景观。除此以外,展览还呈现了自1988年的《十示I》开始,包括“平视”“俯视”“仰视”三个阶段在内的回顾性作品。
在艺术语言上,最初采用“十示”作为创作的基本语言,丁乙意图以简洁明确的“十”字形抛去意象和感性的色彩,没有技术、没有笔触,去除个人经验,做到全然理性的创作方法。经过30多年的创作演变,现阶段的他更加注重纯粹的探索与精神性,这也是艺术家长期向内关照后意图达成更广阔的精神表达。
获奖理由
徐冰
50余年创作持续探索艺术的边界
徐冰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徐冰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始终绕不开的艺术家,无论是对艺术语言或观念的创新,还是直面现实世界的发展与困境,徐冰一直在尝试探索艺术的边界。
继2021年在浦东美术馆举办个展“徐冰的语言”之后,今年徐冰的大型装置作品《引力剧场》落地浦东美术馆,作品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徐冰创作的方块字书写体系,将1600个建构于“英文方块字书法”之上的字符拉伸至三维形态。作品贯穿五层空间,让人仿佛置身一个文字旋涡,通过镜像产生的空间形变更是塑造出奇观般的矛盾体验。
“文字语言”是贯穿徐冰创作的重要线索,他关注的是语言体系中那层“文字的壳”。持续了18年的“地书”项目中,符号语言成为交流的载体,它提示出语言在不同文化间的转化和沟通问题。此外,徐冰的创作还涉及跨学科实践。2021年,红砖美术馆举办“徐冰:艺术卡门线”展览,以火箭发射项目将艺术与太空科技结合,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艺术作品和对太空历史的梳理,呈现一个独特的展览。这次尝试无疑是在当代艺术与科技领域的一次跨越。
获奖理由
徐累
山水别裁,“屏”游世界
徐累 艺术家、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徐累以《兴会》(Correspondances)的诗意呼应“元境”主题,通过装置和绘画的组合模式,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移步换景,巡视文明的时间变局;在故宫午门“照见天地心”大展中,新作《世界的重屏》将工笔画装置与古物形成对话机制,不仅探讨传统文化的真幻观,而且折射出人类文明互相影响的投影;在南池子美术馆开馆个展中,更多的作品反映了面向“元宇宙”的今天,一个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普世景象中求得想象,解答“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个人与画史”的对仗关系。
徐累近40年的创作实践,从早期以现代图像改造传统绘画,到今天拟传统“原理”转型为当代观念,他一直以隐形的前瞻性不断提供创制与预见,形成启示性的方法并产生影响。徐累代表着以知识修养“穿行于历史与美学”的艺术家,其视野的高远,或许担负着中国当代艺术比肩古代和世界的一种维度。
获奖理由
赵刚
回归绘画,探寻身份与真实
赵刚 艺术家、中国的“坏画”教父
赵刚出生于1961年,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前卫艺术家“星星画会”团体走出,却背离了传统的职业艺术家道路,走上一条追求自由与多元的个体身份探索之路。1983年后,赵刚曾在欧美辗转并在纽约定居十余年。
多元化的艺术语境滋养了他的创作,也提供了独特的创作视角,他笔下的平凡的静物、人或场所都脱离了日常经验,“重新描绘”成为置入个人观点与欲望投射的讽喻或诠释。2022年,赵刚在龙美术馆重庆馆举办个展“天下无事”,展览呈现“静物”、“自画像”、不同题材新旧作品的“派对”三组作品。这些画面带有古典的庄重感,同时又充满调侃和玩世不恭的意味。
在赵刚笔下,物与人被放在同等被凝视与观看的位置,策展人鲁明军如此解读:“和静物画一样,毋宁说赵刚在这里是将他所描绘的诸种身份(包括作为艺术家的自己)视为同样正在朽坏的客观之物——当然,也许他是想以绘画的方式留给他们最后一丝尊严。”
获奖理由
赵半狄
构建心灵的庇护所
赵半狄 艺术家、中国先锋艺术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说“赵半狄的小窝”是疫情以来艺术家回应现实的作品,那么它所承载的精神意义显然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一个记录真实生命历程、为心灵提供庇护的容器。
在西海美术馆呈现的“赵半狄的小窝”中,铺满地面的竹叶、竹子搭建的小窝、一个放大的口罩吊床,在艺术的场域中生长并成为特殊时期下一个提供精神温暖的安定之处。
而在成都复兴艺术中心和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分别展出的“熊猫花园”和“赵半狄的文艺复兴”则提示了他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绘画至装置、行为的创作历程。展出的绘画作品时间跨度长达30多年,也体现出赵半狄在绘画上的转变,“碎片式”的构图给人一种画面未完成的观感,在赵半狄看来,这些都是个人心境的一部分,在形式的碎片里,承载的是真实的个人记忆。
回溯过去,回归绘画的本真,也是一种前行。在与世界交手之后,赵半狄用画笔消弭时间的鸿沟,他说:“在今天的世界里追求卓越的美感,一切主题、一切叙事就会流露出害羞和躲闪的样子,多么迷人。”
获奖理由
周力
桃源不隐,风雪执炬
周力 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疫情纷扰,给全球艺术界带来了震荡和起伏。然而,也有艺术家周力这样的逆风者,坦然前行,又感召众人同舟共济。2022年,4月、6月、7月,周力“桃花源·迹”“水与梦”个展分别在深圳坪山美术馆、法国普罗旺斯查特·拉科斯特艺术酒庄、爱尔兰都柏林科林画廊开幕。至此,“格林迷踪”“桃花源”“水与梦”延续周力长期探索的“自然与人”主题,作品时间跨度长达17年的创作三部曲呈现于全球。“格林迷踪”展大部分作品创作于疫情起始的2020年,寓意信念和希望;在“桃花源·迹”与“水与梦”展上,周力谈论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恒定,并对美好有所向往。
在周力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桃花源”,它并不真是桃源美景,而是每个人心中的纯净领地。人世间总有悲欢,也因此才会憧憬和珍视属于自己的理想“桃花源”。
获奖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