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虽有计议在前,但这一天来得还是有些太快了。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混战中原的局面,面对满目疮痍一片苍凉的江山和家国,很多士人开始举家南渡长江以求自保,史称“永嘉南渡”。由于他们的南迁也将书籍、文物、礼仪等中原文化一并带到原本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南方,所以史书上又称之为“衣冠南渡”。
这一年,王羲之五岁,父亲王旷已经迁任淮南内史。
这一年,王氏宅上也总有新朋故交前来辞行。每一拨人走后,王氏兄弟都会唏嘘一番。
这一年是西晋“八王之乱”彻底结束的第二年,执掌朝政的东海王司马越命琅邪王司马睿南下驻防建邺(今江苏南京)。
司马睿收到任命后,当年王导书房内的南迁计划迅速被王氏家族提上日程。
王家各个院落里的人都开始收拾家当,王羲之的母亲卫氏也指挥着仆人将金银细软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好。能带的带走,不能带的只能留下。
看着母亲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幼小的王羲之只知道他们要搬家了。至于去哪里、如何去,他一无所知。
看着王羲之里里外外绊脚碍事,卫氏就叫了两个年轻力壮的家丁带着他和籍之去外面玩儿了。
家门之外是王羲之最喜欢去的地方。家里这上百年的老房子虽说建得典雅大气,但那份庄重感却不是一个四五岁孩子喜欢的。外面多好啊,有热闹的街市、熙攘的行人,有琳琅满目的新奇玩意儿,风车、虎头鞋、拨浪鼓,还有不远处那条水波滔滔的大沂河。
王羲之磨着两个家丁带他和哥哥去沂水河边。
家丁说:“那你俩不许去河沿儿!只能在岸上看看。”
王籍之已经十一岁了,看到沂河就情不自禁地开始背《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王羲之便也跟着背。
王羲之不太懂书里说的是什么,但他知道圣人孔子就是喝着大沂河的水长大的,也在这大沂河里洗过澡。可是自己就没洗过,母亲说他太小,从不让他到水边去。他突然觉得很没意思,就用手里的土块儿去打另外的土块儿。
回到家的时候,王羲之看见父亲的书房已经空了一半,地上是几个装得满满的箱笼。有仆人拿着父亲早前开好的书单还在挑选、装箱。
绕到后廊,王羲之发现母亲正抚着廊柱独自垂泪。他不懂为什么,也不敢问。
王羲之的从伯父王导也在家中整理物品,他把钟繇的小楷法帖《宣示表》郑重收入随身的书箱,怕被压到,就放在最上层。过了一会儿,他又匆匆地取了出来,小心地束进衣带。只有这样随身带着,他才放心。
王羲之的亲叔父王廙没在书房,他正在后堂看着妻子飞针走线。他将索靖的大张章草作品《七月廿六日帖》仔细折了四叠,请妻子将它缝在贴身的衣服里。
伯父王导、叔父王廙和幼小的王羲之都不知道,这两篇书法史上的旷世名作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约而同地照亮了王羲之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