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现代著名报人、爱国作家。
张恨水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坚持人民立场,促进社会进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自1918年春入职安徽芜湖《皖江日报》到1948年秋辞去北平《新民报》所有职务,张恨水跻身报界三十年,历任北京《益世报》助理编辑,天津《益世报》、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世界通讯社、北平《朝报》总编辑,先后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海《立报》副刊《花果山》、重庆《新民报》专栏《最后关头》《上下古今谈》,任北平《新民报》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并自费创办《南京人报》兼编副刊《南华经》,堪称“全能报人”。其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备受业界尊崇,有新闻界的“徽骆驼”之称,其报纸副刊长篇连载小说的开创之举,在报界几度形成洛阳纸贵的局面。
张恨水笔耕半个世纪,坚持为人民写作,创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巴山夜雨》等中长篇小说一百二十余部和大量散文、诗词、言论等,共计三千余万字。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艺术表现。他坚守民族文化本位,融汇古今,吸纳中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被誉为“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和“抗战小说第一人”。
张恨水虽以小说驰名,但散文也颇具特色,于闲适冲淡中体现家国情怀。
对于自己的散文创作,张恨水曾两次提及。一次是写于1944年五十寿辰的《总答谢》:“不才写了三十四年的小说,日子自不算少,其累计将到百来种,约莫一千四五百万字”,“关于散文,那是因我职业关系,每日必在报上载若干字”,“朋友也替我算过,平均以每年十五万字计算,二十六年的记者生涯,约莫是四百万字”。另一次是写于1949年的《写作生涯回忆》:“我平生所写的散文,虽没有小说多,当年我在重庆五十岁,朋友替我估计,我编过副刊和新闻二十年,平均每日写五百字的散文,这累积数也是可观的”,“对散文我有两个主张,一是言之有物,也就是意识是正确的(自己看来如此),二是取径冲淡。小品文本来可分两条路径,一条是辛辣的,一条是冲淡的,正如词一样,一条路是豪放的,一条路是婉约的。对这两条路,并不能加以轩轾,只是看作者自己的喜好。有人说辛辣的好写,冲淡的难写,那也不尽然。辛辣的写不好,是一团茅草火,说完就完。冲淡的写不好,是一盆冷水,教人尝不出滋味”。
以上文字,一说自己散文创作数量,一表达自己的散文主张,是张恨水生前仅有的关于散文创作的自述文字。这对了解他的散文创作而言,愈发显得珍贵。
较之小说创作,张恨水散文创作贯穿于他写作生涯始终,与他的思想性格、感情心态、生活阅历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阅读了解张恨水散文创作,具有透视其心灵世界、观照其创作思想的直接意义。
张恨水的散文,就其性质而言,可以粗略划分为新闻性散文和文艺性散文。张恨水一生到底创作了多少散文?我们还无法做出精确回答,只能做一个粗略的估计。有人对他已发表的散文作品进行过估算,其文字总量在六百万字左右,其中半数以上是新闻性散文,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文艺性散文约两百万字,两千多篇,数量之多,在现代散文史上也实属少见。
本散文集收录的是张恨水文艺性散文,分《成长忆记》《湖山忆旧》《故旧忆思》《两都赋》《山窗小品》五辑,最具张恨水特色。这些散文取径冲淡、清新洁雅、隽永多趣,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可读性。究其源,一方面,受中国古代散文“言之有物”“文以明道”思想影响,对散文取实用态度;另一方面,可上溯魏晋南北朝散文,直接继承和发扬明清两代小品文质朴冲淡的艺术风格,在创造意境、抒写情趣、驾驭语言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类散文有写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的,但更多的是写人们时常所忽视的身边小景、生活中的细小琐事。他的《山窗小品》“乃是就眼前小事物,随感随书”而成,内容大都摭拾抗战时期客居重庆乡间的寻常风物着笔,如珊瑚子、金银花、小紫菊等山间花草,禾雀、斑鸠与雄鸡一类乡野动物,以及卖茶人、吴旅长、农家两老弟兄等寻常人物,描述其仪容姿态、行为举止,比拟绝伦且刻画逼肖,可谓传神写照;文风沉郁浅淡,从平常习见的事物中发掘诗意,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亲切感人。展读《路旁卖茶人》《吴旅长》诸篇,感觉历史情境并不久远,山窗风物虽平常,家国忧思犹在肩。
与《山窗小品》并驾齐驱的是《两都赋》,共二十六篇。其时张恨水任职重庆《新民报》,居住在重庆郊区南温泉桃子沟的三间茅屋之中,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对于曾经居住的北平、南京,不禁悠然神往,以日常清谈式白话行文,回忆南北两都的旧时巷陌、市井人流,间有斜阳草树、断井残垣的历史沧桑寄寓其中。凡北平之琉璃厂、陶然亭,松柴烤肉、大碗凉茶,南京之中山陵、鸡鸣寺,椒盐花生、铺子烧饼,乃至杨柳、梧桐类树木,均流于作者笔端,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清淡秀雅之中透露出闲情逸致,并在每文文末,将闲适灵动的笔锋一转,时有哀伤叹惋、言近旨远,怀家国前途之忧思、叹个人身世之飘零,深得杜甫沉郁苍凉之气韵,不尽之意趣与无限之惆怅兼而得之。
两相比较,《山窗小品》文言写就,《两都赋》白话行文,虽文笔取径及描绘对象不同,但其中蕴含的一片抗日救国之心、一腔家国情怀却历历可见。
而《成长忆记》《湖山忆旧》《故旧忆思》三辑所选散文,多数篇目是近几年发现的张恨水佚文,从三个不同侧面再现了张恨水的成长历程、山水情思与友朋交往,娓娓叙述之中,既让读者了解时代之变迁、人情之可贵,更使读者感受到一位至爱至情而又至真至纯的张恨水,平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作者浓浓的人文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张恨水的多篇散文如《雾之美》《五月的北平》等还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泛流传。
总而言之,张恨水执着于小说创作而又青睐散文,固然是记者的职业需要,但更深刻的原因却在于他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传统文学观念轻小说而重散文,张恨水是一位旧文学根底极深的文人,自然难以避免这种观念的影响。也许正是传统观念影响加之中国古代散文(特别是明清笔记小品)的艺术熏陶,才使张恨水养成了特别看重散文、欣赏散文,并勤于写作散文的习惯,以散文展现他雅致的文笔和对生活的情调,由此形成了一种闲适冲淡中寓家国情怀的独特散文风格。
谢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