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廷医学医籍精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临床运用

盛氏深谙经旨,注重临床实践,将临床心得、医案记录于此书之中,本部分结合原文,试将其临床思想总结如下。

1.治病必求于本

盛氏主张治病必求于本,须见病之标而推求其本。“治病当知标本矣,然犹不可不知标中之标,本中之本。如脾胃虚而生湿热,是虚为本,湿热为标也……推此而逆求之,则本中之本,亦可得矣。”然而惟中满与大小便不利,当治其标,以其症危急,不暇顾及于本也。何谓本也?盛氏云:“本者,下为本,内为本,故上热下寒,但温其寒而热自降;表寒里热,但清其热而寒自已。然须加以反佐之药,以免格拒。至于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先伤于暑而后伤于湿之类,又当相其轻重缓急而施治。”临证治疗时,不应被表象所蒙蔽,当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推本求源。

2.知常达变

盛氏认为,医者常法易学,变通则难,应知晓治法之当然,更应懂得治法之所以然。治痰只晓破气降火,却不知久病则虚,顽痰亦当清补。“痰之汹涌上焦,结聚胸中,皆由于气。治气又莫先于降火,破气清火则痰自消,此则言乎六淫七情,怫郁暴积之痰耳。若日积月累,老痰凝结,又当积渐以消释之,更当相其人之阳虚阴虚,助以调补。”

医者晓得当汗而汗,当下而下,不难,晓得出汗时而不能发汗,泄泻时而不可通下,此为难。仲景之可与不可,宜仔细推敲。富贵之人,恣情纵欲而致虚,求补于厚味,却不知肾阳虚则脾胃阳虚,水谷不能消磨,其厚味不生津液,而反为痰涎,气愈弱矣。是故应究其医理,详查病源,本于经而不泥古,灵活施治。

3.百病不离乎火

盛氏为戴原礼之再传弟子,戴原礼曾随父亲跟随朱丹溪学习,深受其影响。因而盛氏亦提倡“气有余便是火”“百病皆生于火”。他治疗的过程中注重养阴,认为:“阴虚则阳无所附,气有升无降,法当以滋阴药为君,敛降之药为佐。苟徒降其气,则清未必升而浊且随干矣,此治阴阳偏虚不易之理。”“气有余便是火。气焉能有余?惟是少一分之阴,便多一分之气,此一分之气无所归宿,而为火矣。”关于补阴,他还提出阴虚失收纳,相火上冲,游行于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之间,而为大患。此时不可用寒凉之品灭之,惟当以其人之阴虚、阳虚补养之。而体虚之人,易于受邪,或内外伤感,抑遏成火,则补虚之中,应加入泻实之药,宗六味地黄丸平补平泻之理。

4.推本阴阳

盛氏早年习举子业,后弃儒从医。在对医理的探究方面,亦融入了儒家格致理学的知识。关于阴阳,他认为:“阴阳本乎日月循环。以阳主动,阴主静,合五运之气化,包合五行之盛衰。生克制化,各呈其象,分布五脏,应乎世运。可以明虚实,辨表里,别营卫,以参周天之数,日月盈虚消长之理,旨在其中矣。”“治病有失之渐者,见病治病是也;有失之深者,诛伐无过是也。推本阴阳,万举万当。”人之生理病理,疾之轻重缓急,皆可以阴阳而认识之,是谓穷阴阳之理而致无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