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张家港建县(市)六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六十年,成就县域样本

六十年来,新中国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与时代同行的张家港,也书写着自己在各个领域争当典范的故事。每个走进张家港城展馆的人,都会忍不住惊叹这座苏南小城的荣誉之多,涉及领域之广,有数不清的“第一”,也有很多属于县级市或江苏省甚至中国的“唯一”,还有200 余项国家级荣誉,既有经济实力的认可,更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领域的耀眼成绩。张家港,始终勇立时代潮头。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1962年至今,张家港的经济建设成就是显而易见的。1962年,张家港市(沙洲县)全县生产总值仅为9466万元(按当年价),1986年,张家港撤县建市时,生产总值达 14.37 亿元,到 2021年达3030.21亿元。1986年,张家港的财政收入为1.9亿元,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264.13亿元,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近千分之三的GDP和千分之一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自1994年至今,张家港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前三。

作为“边角料”诞生的张家港市(沙洲县),保持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从未放松对经济建设的重视。只要有机会,张家港人就敢试一试、拼一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家港市(沙洲县)大力发展社队工业,建设乡镇企业,成为当时全国瞩目的“苏南模式”的创造者之一。撤县建市后的张家港,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外向型经济,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县级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江苏第一家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县(市)级对外贸易公司,又建成全国唯一的内河港型保税区,而当时,全国也不过只有5个保税区。在鼓励工业经济走规模化之路的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第一家省级乡镇企业集团——江苏贝贝集团,同样来自张家港。

在集体经济、规模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张家港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工业基础,并自新世纪之初,就展现了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视。一方面,张家港的工业实力主要体现在传统优势产业、规模企业。2021年,张家港全市工业企业17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42.44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56.37 万元/人,位居苏州第一。2021年,全市五大支柱产业冶金、化工、机电、纺织和食品,合计规上总产值5457.87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3.4%。同年,张家港有4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9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连续多年位居苏州各板块第一,沙钢集团连续13年入围世界500强。

另一方面,张家港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升级,打造“港城发展升级版”,持续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发布创新驱动发展(张家港)指数,全面铺开“创新张家港”建设,打造新时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县域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入围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其企业创新积分制在全国59个国家级高新区试点推广,获评全国“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张家港建成的省级高新区,获批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率先在全省实现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区镇“全覆盖”,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表彰为“推进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方”。

在创新驱动下,张家港紧紧抓牢以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增量转型,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头活水,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两新一高”产业蓬勃发展,为张家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2021年,张家港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732.0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8%。同年底,在中国共产党张家港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张家港提出“创新转型加速年”的工作主题,坚持提“增量”、优“存量”同步发力,以重大项目支撑转型,以数字经济赋能转型,以产业强链助推转型。

虽然起步较晚,但张家港的服务业成绩也是可圈可点。202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49.58亿元,服务业总量规模居全国县市第三位。生产性服务业是张家港的一大亮点,在全省县市领先,2021年,张家港物流业增加值(约160亿元)占苏州大市四分之一,全市完成商品市场成交额超5800亿元,总量居全省县市首位。同年,张家港有14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列全国县市第一。此外,作为中央深改委的重要战略部署,张家港获批全国和全省首批“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试点单位,也是全国唯一全县域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的城市。至2021年,张家港已形成保税区先进制造和流量经济融合发展试点等试点集群,沙钢集团、永钢集团等20个“两业融合”重点试点企业,腾讯云工业云基地、内河航运物流智慧平台等10个“两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江苏化工品交易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集聚区等10个“两业融合”重点园区载体。

在张家港的整体经济中,农业所占比重并不高,但张家港不断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展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张家港入选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2018年成功创建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2021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2万亩,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04亿元。同时,张家港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企业,2021年,拥有苏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实现销售收入365.66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15.47。在此基础上,张家港建设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成功创建全国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获评全省首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2021年,张家港建成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生产场景4家,农业物联网应用面积达8068亩,同年,作为苏州唯一市(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

(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落实党的政策,是张家港抓住战略机遇、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在六十年的发展中,张家港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每个发展阶段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党建为引领,强化执政能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六十年来,张家港对党的建设尤为重视,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早在1962年建县时,张家港市(沙洲县)就一直强调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改革开放之后,张家港更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员素质、改善队伍结构、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新经济领域党建、完善各项制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在新的历史时期,张家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提出既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也保持行动上的自觉,坚决贯彻党中央和江苏省委、苏州市委决策部署,创造性地落实有关要求,在对标对表中找准港城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至2021年末,全市有各级党组织4606 个(其中党委141个、党总支261个、党支部4204个),党员69621名。

理论学习都是要落脚于为人民服务的,这是张家港多年的传统,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21年,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张家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铭记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落实学习成果。张家港推动实践活动实现从“政府端菜”到“百姓点菜”、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从“政府督察”到“百姓监督”的转变。以此为路径,张家港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务实举措,转化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效,全力彰显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应有的担当,也丰富了张家港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在张家港的六十年中,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从来不变的追求。1989年,张家港就推出“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理结果、依靠群众监督”(两公开一监督)的廉政建设试点工作。“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激励开拓者”的用人方略,更是在20世纪90年代响彻张家港的街头巷尾。1996年起,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列入党的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全面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之后,张家港多次被中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联系的先进单位,2007年被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示范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港出台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实施办法,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并创新建设“一码一链一中心”智慧纪检综合平台,不断强化正风肃纪反腐。

张家港在党的建设上是不断推陈出新的,也得到了多方认可。2009年,张家港首创“小区域·大党建”的城市党建格局,率先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相关经验得到时任中组部和江苏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其“沿江党建带”模式由省委组织部、省边检总队在全省沿江一线推广实践。张家港提出以村(居)民议事会为主要模式的党建引领村(居)自治工作,被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验任务,荣膺“中国法治政府奖”。同时,张家港创新实施“党建+互联网”数字党建,入选“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全市有2名党员、1个基层党组织获评全国“两优一先”,获评数量苏州领先,“速递先锋”党建品牌入选全国“快递物流行业党建创新案例”。

张家港不断坚持和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基层民主,为张家港市人民打造民主法治的城市环境。这是现代化城市的自觉,也是属于张家港政治品质的城市探索。2002年,张家港提出建设法治城市的目标,并把法治城市建设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张家港法治城市建设规划》,并探索性地制定《张家港市法治城市建设测评体系》,营造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管理规范、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法治环境。2020年,张家港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创特色、树品牌”专项活动,持续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后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是苏州唯一入选的县级市。2021年,张家港市实现“民主法治村(社区)”全面覆盖。

(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张家港的发展规划中,文化建设从来都是重要的一环。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不断,与时代同步的文明创建屡有新招,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张家港一直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以文明浸润城市,以文化滋养市民,高质量打造“文明第一城”。

文明是张家港最闪亮的一面“金字招牌”。20世纪90年代初,张家港以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热情,推动物质文明发展。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张家港用短短三年时间夺得了28项全国第一,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1995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在张家港召开,张家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经验得到肯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家港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概念,并制定适合自身的高标准测评细则,不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2005年,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张家港成为唯一获选的县级市,截至2021年,连续六届的全国文明城市评比中,张家港是唯一连续上榜的县级市。2018年,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首批试点城市,张家港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文明城市创建全过程,构建全域覆盖的“文明实践共同体”,致力于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以高质量文明成果助推张家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城市的底蕴终究由人呈现,现代化新人才能铸就新时代的城市气质。也正因此,张家港一直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不断强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培育时代新人。一方面,张家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世纪80年代,张家港市(沙洲县)就建成了苏州地区首批“五位一体”农村集镇文化中心。之后,张家港先后建设市文化馆,扩建图书馆,兴建博物馆等,建成全国首个24小时公共文化驿站。2009年,张家港建成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科技馆、美术馆、城市展示馆、大剧院、文化广场和服务区等功能建筑群构成的文化中心。

近些年,张家港推进城南文体中心、5G数字剧场、城西文体中心建设,推进城市绿道、张家港湾全民健身户外营地和健身基地规划建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提档升级,为人民公共文化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截至2021年,张家港建有19个镇(办事处)文化中心,37个五星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 个24 小时图书馆驿站,6 片社会足球场,372条、589千米健身步道,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57平方米,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5.63 次,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4.5平方米,万人拥有体育设施30.3个。

另一方面,张家港不断创新文化供给体系,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张家港在全国率先探索“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原市、镇、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将各村(社区)按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文化网格”,使这些文化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和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形成市、镇、村(社区)、文化网格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全市所有区域、所有群众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2013年5月,“公共文化服务网格化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入选2013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项目。2020年,张家港出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公益文艺演出管理办法》,问需于民,定时发布服务指南和文艺演出节目套餐,完善供需精准对接机制。

文明的土地滋养文艺的气息,丰富的群文活动和精品文艺创作是张家港文化建设的另一亮点。早在1978年,张家港市(沙洲县)文化馆就总结推广兆丰文艺宣传队“以工养文”经验,既不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中宣部、文化部认可。通过创办刊物,成立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群众文艺创作调演,组织文体活动“沙洲之春”(后改名为“张家港之春”)等,张家港建立了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从2001年开始,全市启动社区文化艺术节和广场文艺“周周演”活动,内容涵盖戏剧、歌舞、音乐、相声、小品、时装秀等,之后,张家港不断创新举办“村村演”“周周演”、张家港市乡村文艺进城大展演、全民健身大联赛、短程马拉松系列赛等品牌活动,常态化开展文体惠民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家港适时创新服务方式,推出“文雅慕课”“艺上云悦读”“‘宅’看古今”等线上活动,丰富百姓生活。

同时,张家港依托市文化中心、市锡剧艺术中心、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文艺招贤,每年都推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参加多项国内省内顶级赛事并连创佳绩,囊获群星奖、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及国家艺术基金等,艺术生产获奖数量、含金量屡居全国、全省县(市、区)首位。这也打造了属于张家港的文化品牌,2004年,张家港首办长江文化艺术展示周(2008年更名为长江文化艺术节,2021年更名为长江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十八届,被誉为“县级市扛起弘扬长江文化的大旗”。“国际幽默艺术周”“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也长期落户张家港,是全国唯一长期承办两个国家级曲艺品牌项目的地区。

张家港取得的文化荣誉更是数不胜数,先后创成中国曲艺名城、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江苏省“无小耳朵社区”创建工作标兵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文化数字化,长江文化艺术节获评“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品牌,东山村遗址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泗浦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4年初,张家港被命名为首批江苏省文化示范县(市),并于同年9月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的复查验收。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事业,增进人民福祉,补齐民生短板,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张家港市(沙洲县)建县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初期就秉持了社会主义平等、公平的建设理念,追求共建共享,2020年,张家港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微博话题“有一种幸福叫张家港”,备受关注。

促进居民充分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是最切实的富民举措。张家港不断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完善经济发展、充分就业与收入增长联动机制,拓宽居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1962年,张家港市(沙洲县)农民人均收入72.42 元,1985年,全市人均国民收入1578元,“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7万人,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10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1,村均可支配收入超1200万元,形成全省县域最大的强村群体。同时,张家港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着力建设和谐的就业创业环境。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2.3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75%。

高收入是幸福感的来源之一,而良好的城市治理,则搭起了张家港文明善治的框架,激荡着140余万张家港人的参与热情,同样是种幸福的力量。目前,张家港基本形成了由党建引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张家港市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构建起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一体运行的集成指挥平台。此外,张家港完成全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网格化、大联动、综合执法“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建成全省首批“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以及全国首家智慧城市应用中心,并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在基层治理中,张家港基层“互联网+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实现全覆盖,在苏州率先推广村(居)民议事会,并实现村(居)民议事平台覆盖率达到100%,获评村民自治国家级试点、首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首批全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大试点”任务。每一项“首批”都是张家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贯彻。

城市建设讲究“有温度”。为了探索怎么让老百姓过上舒适有保障的好日子,张家港很早就开展了社会保障工作。1986年,全国第一个乡(镇)级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在锦丰成立,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同年,张家港率先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张家港被授予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先进县(市)称号。1994年,张家港在全省率先组建了社会保障局,被江苏省确定为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全省率先进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社会保险统一管理,并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5类险种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自2003年起,在不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张家港将农民养老保险、老年农(居)民养老补贴、各类企业统一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只要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心,就总能发现新的诉求,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张家港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新市民,2012年,张家港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实施新市民积分管理,成功申请积分的新市民享有迁转户口、未成年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未成年子女参加张家港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项待遇。人口老龄化同样是个日趋明显的问题,张家港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启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探索低龄助高龄养老志愿服务模式。

以教育、医疗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是民生关注的焦点。如今的张家港,已经实现了各类教育高标准普及,公共卫生服务群众满意度位列苏州前列。1983年,张家港市(沙洲县)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4.75%,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基本扫除文盲的县。1986年,张家港就已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并于1991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比全国早了9年,1996年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比全省、全国早了14年,199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比全省早了15年。1994年,张家港正式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张家港较早就开展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城乡教育设施同步规划、办学条件同步改善、教育质量同步提升,并通过集团(联盟)化办学措施,推动城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多年以来,张家港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获得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等荣誉。

作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张家港的医疗服务也足以拿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至2021年底,张家港每万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3.7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达到4.6人,三级甲等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数量等次均列全省县市第一,首家获评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也是全省唯一获评的县市。2021年,张家港村(居)民医疗互助项目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20 世纪90年代,张家港参照“两江试点”(1994年,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率先开展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探索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19年,张家港市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张家港进入推进医疗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时期,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加快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实现政策纵向统一、待遇横向均衡。截至2021年末,全市参保市民112万人(常住人口143万人),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93.3%和77.9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张家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是全方位的。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张家港一直重视乡村建设,城乡统筹。从1998年起,张家港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坚持对城市和农村实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8万元和4.2万元,是全国城乡差别最小的地区之一。2018年,张家港作为全省唯一县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经过几年努力,张家港立足发挥社会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综合效应,以“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为总体思路,构建“弱有所扶”的大救助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港城人民。

(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古至今,谁不叹江南风景好,经济建设也不能阻挡对美好风光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初,张家港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生态保护,提倡绿色发展,有着“花园城市”的建设梦想,还在新世纪一举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如今的张家港,更是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美丽张家港”建设,争当“美丽中国”的县域样本。

初到张家港的人,无不惊叹城市的绿化建设和城市卫生。1962年沙洲县建立时,绿化面积不足1公顷,但敢于争先的张家港人总是想在前、做在先,“样样工作争第一”。自1990年开始,张家港每年进行绿化达标考核验收,启动“三山一苑”(双山、香山、凤凰山、东渡苑)为核心的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各镇也积极实施绿化美化工程。2001年,张家港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奋斗目标,全市高起点规划了绿化总量达标、结构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和建设滨江地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建设暨阳湖生态园、梁丰生态园、张家港公园等城市公园体系。2004年,张家港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5年又通过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的考核检查,成功进入国家花园城市行列。按照中心城区公共绿地服务半径小于400 米的要求,张家港先后投入2 亿多元在市中心拆房建绿,道路、河滨绿化构成绿色生态框架,单位与居住区绿化亮点纷呈。

同时,张家港按照整体绿化和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相结合要求,整合农田、林地、山体、河网、湿地等生态空间要素,联接各类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和屏障,统筹优化绿地景观质量,形成多层级、全覆盖、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林地、绿地、湿地“三地融合”生态绿网系统。这些年,长江沿岸新增绿化面积2911.8 亩,2021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近20.33%、城镇绿化覆盖率近39%。

从环境治理到生态修复,张家港不遗余力。1994年获评首批国家卫生城市之后,张家港人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率先提出并积极推行响彻全国的“三个一”制度(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评先创先环保“一票否决权”),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1996年,国家环保局授予张家港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并誉为“全国环境保护战线的一面旗帜”。1999年,张家港人率先提出“全国生态市”创建目标,确立“生态立市、港口兴市、工业强市”的科学发展理念,环保工作重点由单纯污染防治向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重转变,2006年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市”。

顺应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张家港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互融并进中探索实践,2016年,荣膺全国首届、江苏唯一的“中国生态文明奖”,入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并实现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和国家级生态镇创建“满堂红”。“十三五”以来,张家港全面建立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市镇村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履职,13个国、省考断面和长江干流、19条主要通江支流水质均达到Ш类以上,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县级市,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20%以上,2021年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6%。

绿色发展和经济建设不是互斥的,相较于西方国家的掠夺式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追求的是可持续,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张家港在推进经济“快车道”运行进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新型业态。2006年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地区以来,张家港初步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工业“中循环”和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空间格局,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指标逐年上升。2021年,张家港有5个项目入选江苏省推进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特色工作清单,居苏州县市第一。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9年下半年,张家港启动“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对上起老沙码头、下至段山港的12千米长江岸线区域实施“百年江堤提升、水产养殖清理、生产岸线腾退、道路交通优化、生态环境修复”等五大工程生态化改造,着力打造“最美江滩、最美江堤、最美江村、最美江湾”。“张家港湾:来自中国的生态修复实践”入选2021年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行动优秀案例。

呵护自然,也就呵护了生活本身。碧水蓝天,绿荫成片,是现代城市追求的宜人环境。张家港矢志不渝践行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创造着属于张家港人的美丽生活。

如何建设现代化,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新中国几代人致力其中的探索和实践。在充满挑战和坎坷的历程中,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和张家港人民用六十年的建设提交了一份中国县域样本答卷,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对张家港而言,这是奋力拼搏、逐梦探索的六十年,是永远向前、敢拼敢抢的六十年,也是自我突破、改革创新的六十年。

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时代,依旧是没有任何先例可循的前路,仍旧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张家港人,携着刻入基因的张家港精神,做好了准备。新的时代画卷即将铺展开来。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