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新”闻:电报的应用与晚清《申报》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新报之事,今日之事”:电报与《申报》新闻时间的重塑

新闻,毫无疑问应当是“新”的。近代新闻业对这种“新”的解释首先在其时间性的向度上展开。在时间轴上距离“现在”“当下”越是接近,就越“新”。陆定一以“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界定“新闻”,便是将这种时间性上与“现在”“当下”的接近,作为“新闻”首要的本质特征。

《申报》在创刊之初,便以刊载之信息在时间上的“新近性”作为其区别于古籍经典等传统读物的特征之一。比如在《申江新报缘起》这篇告白性质的文章里,作者将“新报”(《申报》以“新报”自称)的“新”表述为:“盖古书之事,昔日之事,而新报之事,今日之事也。”[1]但如果我们以这种时间性上的“迫近当下”来考察19世纪70年代的《申报》,便会发现《申报》版面上所刊登的新闻消息中有相当部分并非“新近发生”:除了本埠新闻在时效上较新之外,其他发生在外埠乃至国际新闻则难免有短至三四天,长至一两个月的迟滞。至于市井流传的“奇闻异事”,甚至没有确切的时间明示读者新闻于何时发生,而与传统读物(如《山海经》一类)中“无时间性”的志怪小说等更加接近。这说明所谓“新报之事,今日之事”,当然是《申报》在创办之初便努力的一种方向,但也绝非朝夕而就。

从信息传播的技术条件看,19世纪70年代时,《申报》的外埠新闻一般由访事人从新闻发生地带回或者投书告知,而国外消息则一般随远洋班轮所携之海外新闻纸而来。无论是哪种信息传递方式,均受限于交通工具的运输效率,无法实现“今日之事”,在其发生之“当下”即为报馆所知。电报在人类传播历史上的意义,恰恰在于使信息的传播摆脱了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同一性”,从而极大提升了人类信息传播行为的效率。《申报》一方面敏锐意识到电报在信息传播效率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在新闻实践中开始不断利用电报来提升《申报》新闻的时效水平。随着电报在《申报》新闻报道当中使用的日益频繁,《申报》上新闻(尤其是外埠和国际消息)的时效真正进入“今日之事”的时间范畴。

显然,作为新传播技术的电报乃是令《申报》在新闻操作的实践当中确立其特殊时间特征(在时间轴上接近“现在”“当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本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对电报与《申报》新闻时间塑造之间关系的讨论:19世纪70年代电报之进入晚清中国,同欧美诸国在远东地区商业、政治利益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效率通信需求之间有何关系?作为信息通讯“媒介”的电报,如何因其在信息传递效率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介入到晚清上海内外商业贸易网络的建构之中?当国际新闻、“京报上谕”、科举考试等,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即信息)被《申报》拿来售卖时,电报如何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并重塑了“信息”这一类特殊商品的时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