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李敬峰博士的新作即将出版,属余为序,我欣然应之。一因敬峰博士为学刻苦勤奋,热爱学术事业,年纪轻轻,已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不凡业绩,能为这样的后生添一把火,助一臂力,我乐于为之;二是其大作以程门后学为题,这是学界关注不多、研究尚有较大空间且对我来说又饶有兴味的话题,我乐于推动这一研究的深入。细读全书,架构清晰,创见迭出,显系作者多年来劳心苦力之作,遂产生了向读者推荐该书的强烈愿望。于是,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权以为序。
我觉得,此作在许多地方都有值得肯定的新意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深化和推进了二程洛学的研究。我们知道,对宋明理学史上的典范人物如张载、二程、朱子、王阳明等,经过百余年现代学术框架下的不懈研究,涌现出的成果汗牛充栋,如今若没有发现新的文献,没有新的视角和维度,其研究是很难进一步深入的。因此,转换和择取角度就成为在没有新的文献发现的情况下,突破当下研究的可行进路,时下学界所兴起的“后学研究热”,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催生的。敬峰博士以程门后学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就属于这种情况,他的研究是对学界当前“后学研究热”的一个有益补充。学界对程门后学的研究虽然已有涉及,但较为零散,不成系统,没有能展示出程门后学的整体面貌,在这种情况下,氏著的出版弥补了这一缺憾,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可喜成果。全书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严谨的逻辑分析,将二程到朱熹之间程门后学思想发展的演进脉络、学术旨趣、传衍谱系等比较明晰地揭示出来,将程门后学偏于体悟、不从气质之性立论等学术趋向和特点展现出来,同时还特别将兼山学派、金代郝氏学派这些以往较少关注的学术对象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从而尽可能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生动、立体、多维的洛学群体,这些都表现出该著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就我个人有限的了解,可以说该书是目前学界较为系统、全面研究程门后学的上乘之作,它无疑有助于推进当前二程洛学研究的深化。
二是有助于把握和理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变迁。从“话语”的角度切入宋明理学的研究,也是近些年学界常选取的较为新颖的视角,它主要关注的是“道学史取径下的道学话语形成之问题”[1],这种视角和方法以敏锐的问题意识抓住了宋明理学研究中的基点问题,无疑将宋明理学的研究放置于一个全新的界面。而介于两宋之际、“程—朱”之间的程门后学,无疑是早期道学话语形成和建构的主力军。在氏著中,作者有意识地借鉴了这种视域和方法,并紧紧围绕程门后学所关注的仁学、诚、心性、工夫等核心道学话语,以之作为基本的范畴系统和问题意识,并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早期道学话语的演进历程和基本内涵,从中可以看出,道学核心问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有转移、有变迁的动态过程。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道学话语在早期的形成和衍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有助于细化和具化南宋的哲学思潮。由于朱子学的巨大影响,在论及南宋哲学思潮的时候,其他学者往往被朱子学的光芒所遮蔽。有些学者几近以朱子学替代整个南宋学术,如将南宋学术分为前朱子时代、朱子时代和后朱子时代。这种方法由来有自,当然也有其理由和价值,即将朱子作为中心和主线来提领整个南宋,比较清晰地把握了南宋的学术思潮。但其弊端也是明显的,这就是容易遮蔽其他一些学术流派在南宋哲学思潮中的地位和贡献。对此,已有敏锐的学者注意到这种情况,并指出其流弊。在氏著中,作者用一章的篇幅详细阐述了程门后学与南宋朱子学、陆九渊心学、陈(亮)叶(适)事功之学这三大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并有见地地提出了程门后学开启包括上述学派在内的南宋学术思潮的历史性作用。换言之,作者看到了上述三大流派都与程门后学有着极深的思想渊源和复杂关系。作者这一分析,对于认识南宋哲学思潮的复杂性颇有助益。
氏著的创新之处和学术价值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我以为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著作,是一部关于二程后学研究的扛鼎之作,相信大家在读了该书之后,会从中受益的。当然,像其他所有著作一样,书中不免会有某些不足,相信经过读者朋友的指正,会促使敬峰在修改时质量不断提高。祝愿敬峰博士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刘学智
2020年3月15日于师大寓所
[1] 陈来主编:《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于演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