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结算(第四版)(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际结算概述

一、国际结算的含义

国际结算是指国际上由于经济、文化、科技交流而产生的以货币表示的债权债务的清偿行为。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收付量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几乎每天都要发生数以千亿美元计的国际结算业务。

不同国家的政府、企业、个人都通过货币收付来了结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引起跨国货币收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1)国际旅游。

(2)国外亲友赠款。

(3)出国留学。

(4)对受灾地区的援助。

(5)劳务输出。

(6)国际工程承包。

(7)技术转让。

(8)国际商品贸易。

(9)外汇买卖。

(10)对外投资。

(11)对外筹资。

(12)政府间外交活动。

(13)国际文化、艺术、体育交流,等等。

上述引起跨国货币收付的原因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为有形贸易类,指商品进出口引起的货币收付,如(8)。

第二类为无形贸易类,指货币单方面付出或以劳务为背景的货币收付,如(1)~(5)、(12)、(13)。

第三类为复合类,指货币收付既含商品交易又含劳务交易,如(6)、(7)。

第四类为金融类,指货币与货币的交易,如(9)~(11)。

二、国际结算研究的对象和原则

国际结算研究的对象是实现国际结算的方法以及作为媒介的各种工具。实现国际结算的方法主要指国际的汇款方式、托收方式、信用证方式等,而作为媒介的各种工具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

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应掌握“按时合理付汇,安全及时收汇”的原则。既要守约,按时对合理的应付外汇进行支付(不合理的部分可拒绝),以维护银行的国际形象,又要及时收回应收外汇,保证外汇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

三、国际贸易结算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现金结算发展到非现金结算

早期商人用金、银等作为货币来支付货款,清偿债务。这种方式存在许多弊端,如:需运输,要支付运费、保费,清点不便,还要识别真伪,承担风险,耽搁时间,等等。该方式在交易量少时尚可应付,但随着对外经济交往的扩大,需要有新的结算方式来替代。

11世纪时,地中海沿岸的商品贸易已有相当规模,商人开始用“字据”代替现金。到了16~17世纪,欧洲大陆由字据发展起来的票据已广泛使用,票据代替了现金进行结算。

(二)商品买卖发展到单据买卖

原始的结算方式是现金交货方式,卖方交货,买方付款,货款同时两清。随着海上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方式逐渐发展为卖方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委托其将货物运至买方,承运人将货物收据交给卖方,卖方再将收据转寄给买方,买方凭收据向承运人取货。这样,货物收据逐渐演变为海运提单。海运提单具备了货物收据、运输契约和物权单据的作用。结算方式由交货付款转变为凭单付款,卖方交出单据代表交出货物,买方付款赎回单据代表赎回货物。国际结算完全以单据为依据,实行单据和付款对流的原则。

(三)从买卖双方直接结算发展到买卖通过银行结算

买卖双方直接结算方式不适合国际贸易的客观情况,因为买卖双方位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贸易习惯,使用不同的货币,外汇管理制度存在差异,办理面对面现金交货的直接结算有较大的困难,而委托银行办理结算则较为便利:

(1)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

(2)银行通过买卖转移不同币种、不同金额、不同支付时间的各种外汇凭证,把各国进出口贸易商品结算转变为各国经营国际结算业务的不同银行间的结算,可以使数以万亿计的国际债权债务集中到商人的存款账户上,最大限度地进行国际非现金结算。

(3)交易双方通过银行结算不仅可以了结债权债务,还可得到银行资金融通。

(4)银行的国际性机构、全球网络及现代化通信设施能够为客户办理各种业务。

正是由于银行结算的诸多优势,使买卖双方直接结算最终发展到买卖通过银行结算。

四、国际结算的条件

(一)货币条件

货币条件是指发生的国际贸易使用哪国的货币进行结算。国际结算货币条件的确定应包括下述几方面。

1.确定商品的价格货币和结算货币

价格货币是指贸易中表示商品价格的货币,可用买方国、卖方国或第三国货币表示。

结算货币,也叫支付货币,是指用来支付商品货款的货币。价格货币有时就是结算货币,有时则不同。当买卖双方不发生货币兑换,没有汇价、买汇、结汇的问题时,两者相同;两者不同时,买卖双方要通过谈判,选择币值稳定的货币或世界通用货币定价,并根据结算货币支付前一天的某一外汇市场牌价确定汇率。

2.确定贸易是自由外汇贸易还是记账外汇贸易

自由外汇,即现汇,是指贸易和非贸易项下进行收付时不加任何限制,不采取差别性的多种汇率,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可随时兑换所需外汇的货币。

记账外汇是指记在清算账户上的外汇,只限于协定双边支付时使用,不能做多边清算,不能自由运用。

记账外汇贸易也叫协定贸易,是根据两国政府间的贸易支付协定进行贸易,不需逐笔结清,但要求进出口平衡。货款的结算记入双方指定银行开立的清算账户内,并要严格按协定范围通过清算账户收付外汇。清算一年一次,差额可用商品、现汇或黄金支付。在货币符号前加“CL”(清算)字样。

3.确定国际结算中的硬币和软币

硬币是汇率较坚挺的货币;软币是汇率疲软的货币。

4.货币的选择

记账外汇贸易的支付协定中已确定了清算货币,因此,只有现汇贸易才需要选择货币。选择货币时应注意:

(1)选择自由兑换、调拨灵活的货币,避免汇价波动和遭受冻结的风险。

(2)出口收汇尽量多用硬币,进口付汇尽量多用软币。

(3)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结合货物的价格、贸易习惯、商品畅滞来灵活选用货币。

(二)时间条件

时间条件是指发生的国际贸易在什么时间进行结算。通常有以下三种结算时间:

(1)预付(Advanced Payment)。指卖方将单据交给银行或买方以前,由买方预先支付货款。预付对卖方有利。

(2)即付(Immediate Payment)。指卖方将单据交给银行或买方时,买方见单即付款。即付对买卖双方是对等的。

(3)迟付(Deferred Payment)。指卖方将单据交给买方或银行若干时间后,再收买方支付的货款。迟付对买方有利。

(三)方式条件

方式条件是指发生的国际贸易以何种方式进行结算。国际结算方式大体上分为国际的汇款方式、托收方式和信用证方式三大类别。

五、国际结算发展的特点

国际结算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国际结算中的非信用证结算方式正取代信用证结算方式,成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主流,尤以欧美国家为甚,主要是适应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非信用证结算方式包括电汇(T/T)、记账赊销(O/A)、承兑交单(D/A)、付款交单(D/P)以及在O/A、D/A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保理业务。这些方式对买方非常有利,可以降低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国际结算的单据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出现了新形式的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多出于对本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考虑,导致对国际结算的单据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苛刻。这些单据包括商业、保险、检验、多式运输等方面,以及双方国家管理机构所规定的各种单据。

(3)国际结算走向电子化、标准化,提高了结算效率。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银行可以采用新技术,如SWIFT(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系统和EDI(电子数据交换),实现了单据标准化、业务电脑化,使之快速、安全、高效地完成国际收付,并出现了建立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的电子银行。

(4)国际贸易结算的法律规范日益健全,国际惯例、公约在结算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贸易和科技的发展,贸易结算规则不断推陈出新,如1999年生效的《国际备用证惯例》(ISP98);在1991年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于2000年6月颁布的《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2010年7月1日开始生效的《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URDG758)。

此外,国际商会在2010年9月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推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将13种贸易术语缩减为11种。2013年4月17日,ISBP745,即《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取代了ISBP681并正式推出。

参考资料

EDI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发展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以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化信息处理和信息通信技术,是“无纸化技术”在经贸中的应用,被称为“无纸贸易”或“贸易电子化”,它是对传统贸易方式进行的一次划时代的结构性的变革。EDI较精确的定义为: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性的标准经济信息,经过电子数据通信网络,在商业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

一、EDI的产生

EDI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重点转向以微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领域;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其增长率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率;通信技术和运输工业的发展,缩小了各国之间的经贸距离,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贸易额的上升带来了各种贸易单证、文件数量的激增。据美国有关专家的统计,平均每做成一笔生意需要30份纸面单证。以此推算,世界范围内因贸易活动而产生的纸面文件就要以“亿”为单位计算。纸面文件的缮制、邮寄和管理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虽然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传统纸面文件的成本高、传递慢、重复处理等问题,阻碍了贸易的发展。为此,欧洲经互会各国于1960年筹备成立了联合国欧经会贸易程序简化工作委员会。同一时期,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减少销售商、供应商的风险,贸易链中的所有成员对提高商业文件的传递速度和处理速度提出了共同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刺激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通信和数据标准化为基本框架的EDI应运而生,并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迅速和广泛的应用。正如中国香港Tradelink的一份资料中所指出的那样:“当电子数据交换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首次被采用时,只属于当时经商的途径之一,但时至今日,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均已认定电子数据交换通信是经商的唯一途径。”

EDI的信息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被送到各有关部门和公司,进行必要的数据传输处理后,即可完成以贸易为中心,包括海关、运输、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全部业务过程。例如,一个生产企业的EDI系统通过通信网收到一份订单,系统便可以自动处理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向订货方发出报文;通知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应商订购零配件;向交通运输部门预订货运集装箱;向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申请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结算;开具EDI发票。通过上述过程,该企业的EDI系统将整个订货、生产、销售过程贯穿起来,并自动完成。

EDI可将贸易全过程通过网络自动地完成,因而其作用显而易见:可与贸易伙伴建立更好、更密切的关系;使内部运作过程合理化;增加贸易机会;改进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与获得竞争优势。应用EDI产生的效益,可通过下列一组有关方面的研究分析数据略见一斑:商业文件传递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4%;由于错漏造成的商业损失减少40%;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竞争能力提高34%。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有关统计表明,由于应用EDI,其产品零售额上升了60%;库存由30天降至6天;每年仅连锁店的文件处理费一项就节约了60万美元。英国煤炭公司用EDI补充存货、订货和跟踪货物,每年可节省300万英镑。新加坡全国贸易网Tradenet建成后,使一份进出口贸易的清关手续,从原来的3~4天缩短到只需10~15分钟,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每年可为新加坡节省10亿新元(约合6亿美元)。

二、EDI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将EDI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开发应用项目。1991年8月23日,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成立了“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成员包括国家技术监督局、经贸部、海关、银行、保险、交通运输、国家商检局等部门。同年9月,经贸部代表中国EDI应用协调委员会加入了亚洲EDIFACT,成为正式成员国。EDI应用总目标是:“八五”抓好基础,抓好试点,“九五”建立中国贸易网,并尽早实现与国际贸易网的大联通,全面推进EDI。

1995年11月,联合国贸易网络北京中心正式成立。已开通的EDI系统有:外贸制单系统、商检局普惠制证书、原产地证书、报验EDI系统、保单申请EDI系统、银行的信用证通知系统、EDI海关报关系统等。上述系统均是联合国贸易网络北京中心与北京市商检局、北京市贸促会、中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北京海关、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等共同开发的。

以下以我国某银行的进口开证为例,说明EDI在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的流程:

(1)由进出口公司通过EDI网络将开证申请书发送到银行的信箱,该申请书一旦到达银行信箱,公司端就会显示发送成功。

(2)银行开证部门通过EDI网络从自己信箱中将申请书取出,银行取走申请书后,系统会自动给该进出口公司一条银行已取走申请书的回执。

(3)银行通过外管局通信服务器的自动审批程序检验开证申请人的身份、备案表、货物的合法性及企业资金现状等内容,如无问题,自动给该公司发出同意的回执。

(4)银行对开证申请书进行审核,如无错误,则作批汇、收取保证金等手续,并通过SWIFT对外开证,且将回执通过EDI网络发送给公司。

(5)如有错误,则将错误信息回执通过EDI发送回公司,公司修改后再将申请书发给银行,直至正确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