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服务沟通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任务一 了解沟通的过程及要素

情境导入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相对于传统的面谈、书信沟通方式而言,现代沟通方式如网络聊天、QQ语音视频、微信、微博、E-mail、无线通信等更加便捷高效,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手机依赖、交往孤独、信息泛滥等。

任务描述

请你分别描述在与家人手机联系、E-mail联系过程中,沟通的各个要素是什么。

相关知识

一、沟通的基本内涵

沟通是各种技能中最富有人性化的一种技能。社会就是由人互相沟通所形成的网络。沟通渗透于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是流注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人们的感觉和信息渠道。人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沟通的汪洋大海中,很难设想,要是没有沟通,人们该怎样生活。所谓沟通,就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为了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从沟通的定义可以看出,沟通过程涉及沟通主体(发送者和接收者)和沟通客体(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发送者为影响接收者而使用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以怎样的方式被传送,又如何传递给接收者,接收者如何解读信息,信息最终以怎样的方式被理解,都与沟通过程中主体的语言行为息息相关。具体来说,要正确理解沟通的含义,可以从下述几点来把握:

(一)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如果信息和想法没有传递到接收者,那么也就没有沟通的发生。沟通中传递的信息包罗万象,不仅包括一般事实,而且还包括思想、情感、价值观、意见和观点等。沟通过程中,发送者把要传送的信息“编码”成符号传递给接收者,接收者则在收到后进行相反的“解码”过程。传递信息要完整,即既要传递事实,又要传递发送者的价值观及个人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二)沟通成功的关键在于信息被充分理解

有效的沟通,意味着信息不仅被传递,而且还要被理解。我们知道,无论多么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他人或被他人理解,都是毫无意义的。最理想的沟通应该是信息经过传递后,接收者所感知的信息与发送者发出的信息完全一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是一些符号,每个人对同一符号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由此导致了不少沟通问题和障碍。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只有传递的信息被充分理解,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三)有效的沟通在于双方能准确理解彼此的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认为,有效的沟通就是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实际上,沟通并不一定要使对方完全接受你的观点,但一定要使对方完全明白你的观点。也就是说,对方可以只是准确地理解你所说的意思而不同意你的看法。沟通双方能否达成一致意见,对方是否接受你的观点,并不仅仅取决于沟通是否有效,它还涉及双方根本利益是否一致、价值观念是否相似等其他关键因素。只要沟通过程中双方能准确理解彼此的意图,就是有效沟通。

(四)沟通是一个双向动态的反馈过程

每天我们都在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但并不能说每个人都是成功的沟通者,也并不是每一次沟通都能成功。这是因为沟通不是一个纯粹单向的活动。有时你已经告诉对方你所要表达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方已经与你沟通了,如果接收者并未对你发出的信息作出反馈,那么就没有达成沟通。所以,有效的沟通必然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过程,这种反馈并非一定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接收者也可以其表情或目光、身体姿势等形式将信息反馈给传递者,从而使发送者得知接收者是否接收与理解其所发出的信息,并了解接收者的感受。

二、沟通的过程

沟通过程就是发送者将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该沟通过程涉及发送者与接收者、通道与噪音、反馈等要素,并包括两个“黑箱操作”子过程:一个是发送者对信息的编码过程,另一个则是接收者对信息的解码过程。这两个子过程之所以被视为“黑箱”过程,是因为我们无法监测而且难以控制这两个过程,它们是人脑的思维和理解过程。前者是反映事实、事件的数据和信息如何经过发送者的大脑处理、理解并加工成双方共知的语言的过程,而后者是接收者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将其还原成事实、事件的过程。沟通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沟通过程模型图

沟通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发送者获得某些观点或事实(即信息),并且有传送出去的意向。

第二步,发送者将其观点、事实以言辞来描述或以行动来表示(即编码),力求不使信息失真。

第三步,信息通过某种通道传递。

第四步,接收者由通道接收到信息符号。

第五步,接收者将获得的信息解码,转化为其主观理解的意思。

第六步,接收者根据他理解的意思加以判断,以采取不同的反应行为。

由此看出,一个看起来简单的沟通过程事实上包含着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都有可能产生沟通的障碍,从而影响沟通目的的实现。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因沟通而出现的误解、尴尬甚至是矛盾和冲突。

三、沟通的构成要素

(一)发送者与接收者

沟通的主体是人,任何形式的信息交流都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参加。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所以,把一个人定义为发送者而把另一人定义为接收者,这只是相对而言,这两种身份可能发生转换。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发送者的功能是产生、提供用于交流的信息,是沟通的初始者,处于主动地位;而接收者则被告知事实、观点或被迫改变自己的立场、行为等,所以处于被动地位。发送者和接收者这种地位对比的特点对于信息交流的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二)编码与解码

编码是发送者将信息转换成可以传输的信号的过程。这些信号或符号可以是文字、数字、图画、声音或身体语言。编码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极其关键的一环。若此环节出现问题,那么整个信息交流过程就会变得混乱不堪。如果编码的信号不清楚,将会影响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毫无疑问,人们所拥有的语言水平、表达能力和知识结构,对于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进行编码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发送者的编码能力有三个标准:一是认知,即“对不对”的问题;二是逻辑,即“通不通”的问题;三是修辞,即“美不美”的问题。

解码就是接收者将获得的信号翻译、还原为原来的含义。它可能是将信息由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也可能是理解他人点点头或眨眨眼的意思。在解码过程中,接收者需要利用自己具备的知识、经验以及文化背景,才能使获得的信号转换为正确的信息。如果解码错误,信息将会被误解或曲解。沟通的目的就是希望接收者对发送者所发出的信息作出真实的反应及采取正确的行动,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就说明沟通不灵,产生了沟通障碍。

编码和解码的两个过程是沟通成败的关键。最理想的沟通,应该是经过编码与解码两个过程后接收者形成的信息与发送者发送的信息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编码与解码完全“对称”。“对称”的前提条件是双方拥有类似的知识、经验、态度、情绪和感情等。如果双方对信息符号及信息内容缺乏共同经验,则容易缺乏共同的语言,那么就无法达到共鸣,从而使编码、解码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误差和障碍。

(三)信息

如果说发送者和接收者是沟通活动的主体,那么信息就是沟通传递的客体。接收者并不能直接探知发送者内心的思想和观点,他只能通过接收发送者传递的信息来理解对方真正的意图。而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只有通过“符号—信息”的联系才能理解信息的真正含义,由于不同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的“符号—信息”系统,因而接收者的理解有可能与发送者的意图存在偏差。

(四)通道

通道是发送者把信息传递到接收者那里所借助的媒介物。口头交流的通道是声波,书面交流的通道是纸张,网上交流的通道是互联网,面对面交流的通道是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的共同表现。在管理活动中,对通道的选择必须尽可能符合信息的性质。例如,传达政府工作报告,就不宜通过口头形式而应采用正式文件作为通道;邀请朋友吃饭,宜采用备忘录,如果采用正式通知的形式就显得不伦不类;而员工绩效评估结果的公布,如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就会失去其严肃性与权威性,这时宜用书面形式。选用正确恰当的通道对有效的沟通十分重要。然而,在各种通道中影响力最大的仍是面对面的原始沟通方式。因为它可以最直接地发出及感受到彼此对信息的态度与情感,因而,即使是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总统大选时候选人也总是不辞辛苦,四处奔波去选民面前演讲。

(五)背景

背景就是指沟通所面临的总体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是物质环境,也可以是非物质环境。任何形式的沟通都必然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沟通的背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背景。心理背景是指沟通双方的情绪和态度。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沟通者的心情和情绪。沟通者处于兴奋、激动状态时与处于悲伤、焦虑状态时的沟通意愿和行为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往往沟通意愿不强烈,思维处于抑制或混乱状态,编码、解码过程也会受到干扰。二是沟通双方的态度。如果沟通双方彼此敌视或关系淡漠,则其沟通常常会由于偏见而出现误差,双方都较难准确理解对方的意思。

(2)社会背景。社会背景是指沟通双方的社会角色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的社会角色关系有着不同的沟通模式。上级可以拍拍你的肩头,告诉你要勤奋、敬业,但你绝不能拍拍他的肩头,告诉他要乐于奉献。因为对应于每一种社会角色关系,无论是上下级关系,还是朋友关系,人们都有一种特定的沟通方式,只有采取与社会角色关系相适应的沟通方式,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这种社会角色关系也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如下级往往对上级投其所好、报喜不报忧等,这就要求上级能主动改变、消除这种角色预期带来的负面影响。

(3)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指沟通者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的总和。通常人们体会不到文化背景对沟通的影响。实际上,文化背景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沟通过程,影响着沟通的每一个环节。当不同文化发生碰撞、交融时,人们往往能较明显地发现这种影响。例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在沟通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东方重礼仪、多委婉,西方重独立、多坦率;东方多自我交流、重心领神会,西方少自我交流、重言谈沟通;东方认为和谐重于说服,西方认为说服重于和谐。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人员在沟通时遇到不少困难。

(4)物理背景。物理背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特定的物理背景往往造成特定的沟通气氛。如在能容纳千人的大礼堂进行演讲与在自己的办公室高谈阔论,其气氛和沟通过程是大相径庭的。而在嘈杂的市场听到一则小道消息与接到一个电话特意告知你一则小道消息,给你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显示出的是随意性,而后者体现的却是神秘性。

(六)噪音

噪音就是沟通过程中对信息传递和理解产生干扰的一切因素。噪音存在于沟通过程的各个环节,如难以辨认的字迹、模棱两可的语言、不正确的标点符号、电话中的静电干扰、生产场所中设备的轰鸣声,以及接收者固有的成见、身体的不适、对对方的反感等,都可以成为沟通过程中的噪音。根据噪音的来源,可将它分成三种形式: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和语义噪音。外部噪音来源于环境,它阻碍人们听到和理解信息。最常见的外部噪音就是谈话中其他声音的干扰,如机器的轰鸣声、小商贩的喊叫声、装修房子的声音等。不过这里所说的外部噪音并不单纯指声音,它也可能指刺眼的光线、过冷或过热的环境等。有时在组织中人们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过于强调等级和地位的组织文化等也是影响有效沟通的“外部噪音”。内部噪音发生在沟通主体身上,比如注意力分散、存在某些信念和偏见等。语义噪音是由人们对词语情感上的拒绝反应引起的,如许多人不喜欢听带有亵渎语言的讲话,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词语是对他们的冒犯。

(七)反馈

反馈就是将信息返回给发送者,并对信息是否被接受和理解进行核实,它是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反馈,双方才能真正把握沟通的有效性。在没有得到反馈之前,发送者无法确认信息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编码、传递和解码。如果反馈显示接收者接收到并理解了信息的内容,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反之则称为负反馈。通过反馈,信息交流变成一种双向的动态过程。由于反馈能让沟通的主体参与并了解信息是否按他们预计的方式发送和接收、信息是否得到分享,所以它对沟通效果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在沟通过程中,反馈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例如,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是个沟通的过程,学生可以用喝倒彩的方式有意识地反馈出他们对教师讲授内容及教学方式的不满;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显得疲惫、精神不集中,用这种无意间的神情与表情的流露反馈出他们对教师所授内容及教学方式不感兴趣。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反馈对教学过程加以及时调整。

反馈可以检验信息传递的程度、速度和质量。获得反馈的方式有很多种,直接向接收者提问,或者观察接收者的面部表情,都可获得其对传递信息的反馈。但只借助观察来获得反馈还不能确保沟通的效果,将观察接收者与直接提问法相结合能够获得更为可靠、完整的反馈信息。

同步训练

请指出当上级向你当面布置工作任务,或你向上级请示工作时,沟通的要素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