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何而写
很多对长寿老人的健康调查都表明,长寿老人大多具有超于一般人的心理优势,即使经济和身体状况不如一般老人,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快乐感都比一般老人高。因此,心灵抗老成为公众追求长寿的热衷话题。
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给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老年心理关爱领域。越来越多老年人群的聚集及老年人对丰富精神服务的希冀,是新时期对老龄工作者的职责要求。在全国第二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指出,老龄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老年人的新需求,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老龄事业的角度提高认识,把握老年心理关爱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科学化、人性化地实施老年心理关爱。
一线老龄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老人的事无小事。老年心理关爱是一项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工作。提升养老照护人员的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长期的老龄工作中逐步培养,提升其应对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但是,整个社会对老年人心理的了解尚处于模糊区域:做子女的不了解正在老去的父母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认为老人在老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改变是“越老越不懂事”;老年人自己也不了解自己,不能接纳自己躯体机能的下降,漠视心脑血管病变引发的认知功能或行为的改变,认为“人老了都会这样”,结果错过了最佳的训练改善和治疗时期。
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及学生,仅仅停留在“看见”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层面是不够的。首先,我们要致力于让老人明白:人到老年,生理、心理、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都会发生许多变化,这些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新的问题,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失去平衡,影响身心健康。其次,我们要让老人的子女和老龄工作者明白:当老人患“离退休综合征”、“家庭空巢综合征”时,当老年再婚夫妻遇到相对频发的矛盾冲突时,当高龄老人遭受重病或丧偶等各种沉重打击时,给老人提供心理上的调适与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当老人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固执、过敏、吝啬、啰唆、孤僻甚至像儿童般任性等各种症状时,年轻人要想到这是老年期心理衰退的常见现象,不要横加指责,要懂得与老人相处的艺术,积极协调关系。
总之,本书的出版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力求提供一本既有理论引导,又有实践技能的应用教材,同时也希望能为关注老年心理健康的读者提供一本专业书籍,让更多的人懂得一些老年心理学的知识,明白今天的服务是在为自己的明天积累。
行文风格
本书根据《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等指导精神编写。
本书的编写引入了项目化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选取了老年心理服务过程中的典型项目情境,以任务为主线,通过设计详细的工作任务,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每一个实践操作中,打破了传统教材将基本原理、基本应用分成若干个独立章节编写的模式;以强调心理服务能力的培养、心理服务技能的提高来设计教材的结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旨在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突出养老服务人才应用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培养。
全书涉及老年人个体及群体的心理变化特点和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方式等内容,包含大量老年人认知、家庭、婚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共计十个工作项目。行文时,按照老年心理慰藉方法的教学逻辑,首先,介绍一个老年人心理服务的项目或任务情境,并提出具体任务。其次,根据理论观点、研究结果,以及基层服务经验,针对每个任务情境,提炼出基础知识、理论分析等核心内容,进而提出相应的心理慰藉技能。再次,本书设计了同步训练、教学做一体化等栏目,巩固训练学生的全面能力并提高其职业素养。最后,为了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任务的设计目的、技能依据,在每个项目结束时,增加延伸阅读栏目,补充课外知识,尽可能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写作本书的初衷是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同仁、朋友及学生分享一些符合老年心理发展规律的心理服务技能,这就要求本书内容必须易学、可操作。在有限的篇幅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详细且有效的工作技巧,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了保证实用性,本书不得不削减一些经典理论。由于老年心理服务立足于对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变化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心理慰藉技能不能无视老人所处社会环境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影响。这些心理现象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心理服务侧重于语言表达的工作方式,也对技能方案的可操作性编写构成限制。尽管如此,我们仍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行文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适用范围
本书读者群设定为高等职业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及学生。此外,也适合不同岗位的老龄工作者阅读,如企事业单位的离退办、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干休所、老年病房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社会团体等。我们相信,只有当关注老年心理的机构和工作人员都具备一定的专业化知识时,整个社会的老年心理服务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帮助老年人提升心理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最终目的,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结语
老年心理服务工作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北京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的杨萍老师给出十二个字:重在社会参与,贵在终身学习。这是一个需要奉献精神和耐得住寂寞的岗位。但是我们坚信,我们今天给予老人的,就是明天年轻人会给予我们的,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写作思路由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工商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老师们共同设计。项目、任务情境的设计得到了北京市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杨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中心王鹏云的协助,这两位老师皆具有丰富的老年心理服务工作经验以及老年心理科研经验。理论技能的编写及统稿工作由王婷完成。
感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老师对编写工作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在我涉足老年心理服务领域后,无私向我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的朋友及家人,感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们为我提供教学改革的动力。同时,也要向为本书的付梓提供诸多支持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表示由衷的谢意。
最后,全体编者向所有接受过我们心理服务的老年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虽然本书始终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但限于时间仓促,个人能力有限,在实践方面的编写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我国老年心理服务工作处于初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内容尚需完善,这给本书的编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恳请使用本书的教师、学生及广大读者不吝指谬,以便本书不断完善和提升。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