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译者序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句话之所以意味深长,是因为我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多年之后,特别是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有一天读到了牛顿的名言后,突然产生了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这种感觉主要有以下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拜“名师”。名师之所以有名,首先是教会自己如何做人。我的成长得益许多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其中最关键的是林崇德先生和沈德立先生。他们名字中都有一个“德”字,且都是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他们首先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什么是“人以德立”,其次才是教我如何选择好的问题开展研究。科学家波尔曾指出:“准确地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科学研究的起点是“问题”。作为研究者,其问题意识是否强,是否对问题敏感,是否找到了关键的科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最终的成败。

第二,读“名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若当初没有读过世界著名的文学经典,那么我根本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名著”一词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名的专著;二是有名的单篇论文;三是作者是名人(常常是心理学某一领域的开创者)。本书就是由社会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单篇论文组成的,这些论文的最大特色是思考问题的视角新或方法独特,同时采用科学程序对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启发人们更进一步地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

本书的书名是《人性实验:改变社会心理学的28项研究(第2版)》。全书包括28项社会心理学家完成的知名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在社会生活中,涉及个人或群体中男男女女们的人性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阅读这些研究的过程,就是与国际知名学者对话和思考的过程。这28篇研究不仅能使读者学到如何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还能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或揭示问题的本质,即学会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如何用自己的所学专业,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将成为我们这一代心理学者必须的担当,特别是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更好地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更好地使青年人为梦想而不懈奋斗,更好地使成年人担当起社会的责任,更好地使老年人老有所乐、晚年幸福。

本书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和已经获得学位的博士们翻译的,他们的具体分工如下:前言、第20章,贺斐;第1章,原胜;第2章,宋璐;第3章、第9章,谭秀娟;第4章,章鹏;第5章、第21章,牛宏伟;第6章、第16章,杨宇;第7章、第10章,陈怡馨;第8章、第22章,鹿子佳;第11章、第15章,白璐;第12章、第26章,都旭;第13章、第18章,邵梦灵;第14章、第25章,赵冰洁;第17章、第24章,符颖;第19章、第23章,张琪涵;第27章、第28章,张明哲。

在大家翻译完后,我对本书进行了校对。鹿子佳同学为本书做了许多编辑和统稿工作。翻译工作是一项艰苦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很高兴通过翻译,不仅使我自己对心理学的理解更深了一层,而且也体会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弟子们为了使这些名家研究成果的翻译语言实现“信、达、雅”,一起讨论和交流,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学中干、干中学、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的确是培养学生的好方法。

因为本书涉及的领域比较广,书中可能还有一些表达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白学军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