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观
考点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考纲再现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考点详解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观
教育观就是人们看待和对待教育的态度和做法。教育观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制度高度相关。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既包括先天的生理素质,又包括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人格品质。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注重人各方面和水平的实际发展。它面向人的整体,突出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素质教育贯穿各阶段教育、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因为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全民性,又体现出教育的有效性。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全体学生共同的目标必然会因学习个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矛盾的解决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层次性的把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我国现阶段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这两种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个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铸造了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作为国力竞争基础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
创新教育不仅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还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鼓励他们靠自己的调查、探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富有开拓性的工作,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激活课堂教学。另外,还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的氛围。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依法保障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特征)
(2)教育内容的基础性:让受教育者拥有“基础学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教育价值多元:尊重个体的需要和个性,寻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5)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7)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8)教育空间的开放性: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
例题精讲
单选题
1.素质教育是以( )为重点的教育。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专家详解】B。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命题分析】“素质教育”作为考试的热门考点,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出题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考生只要充分掌握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和特点,就能很好地作答。
2.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 )。
A.提高教育质量
B.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C.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D.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专家详解】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命题分析】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除了总目标外,还有可能围绕“总目标下的各具体目标”这个考点来命题。
良师点拨
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掌握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考生要结合实际教育教学记忆,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坚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
扩展阅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全面推进
(一)素质教育思潮与实践背景
(1)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于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概念由此正式提出。2006年,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义务教育法》,自此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2)应试教育的弊端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不断显现,因此催生了素质教育的诞生。
(3)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4)国际教育思潮的发展:联合国提出教育新概念——从“学会学习”到“学会关心”。
(二)价值导向与初步试验阶段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2)《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3)《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4)素质教育的思潮和教育价值逐步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要求。
(三)学校较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阶段
(1)各类各级学校较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
(2)人们接受了现代素质教育价值观。
(3)国家希望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找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四)全面推进阶段
(1)1999年6月13日,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2001年5月29日,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3)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2001年秋,新课程在38个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启动。
(5)2006年6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表明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
(6)2010年7月29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