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扶贫扶志故事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公能”小教室输送大能量——南开大学援助庄浪县素质教育

摘要:南开大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义务教育有保障,着眼于推动实现当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和高质化,加大力度援助甘肃省庄浪县乡镇一级的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学校投入做基础、定方向,校友投入提水平、增效果的做法,为庄浪县乡镇学校援建“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在教室建设中既投入现代化设备,更传递爱国奋斗理念,让庄浪学子在感受科技发展的同时,更加坚定爱国奋斗的志向,以期同学们既有“爱国爱群之公德”,更有“服务社会之能力”。

关键词:教育扶贫 素质教育发展教室 素质教育

引言: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二〇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提到: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材。

庄浪学生在“公能”教室开展课外活动

背景情况

2012年11月,中央明确南开大学对口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的定点扶贫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南开大学的光荣使命。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的南开大学充分发挥在教育育人方面的优势,特别将援建的教室命名为“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以下简称“公能”教室),以期同学们既有“爱国爱群之公德”,更有“服务社会之能力”。

庄浪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六盘山西麓,该县不通铁路、高速公路,远离交通干线,资源匮乏,产业欠发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甘肃省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辖1街道5镇13乡,总人口45.1万。2013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132个,贫困户3.17万户,贫困人口13.55万,贫困发生率32.73%。2018年底,全县剩余贫困人口1.05万户3.8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32%。2018年10月17日,值第五个国家扶贫日之际,庄浪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这是全国脱贫攻坚奖于2018年首次增设“组织创新奖”以来,甘肃省集体组织第一次获此奖项。2018年12月26日,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在庄浪县举行,庄浪县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先行先试示范案例在会上做专题展示。南开大学在庄浪县援建的29间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正在建设使用中,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环境让庄浪学子在感受科技发展的同时,更坚定了爱国奋斗的志向,“公能”教室已经成为庄浪县教育的重要展示窗口。

主要做法

集科技、音乐、美术、书法等功能于一体的“公能”教室,拥有现代化设备,能更好地传递爱国奋斗理念;既培养学子爱国奋斗之“公”,又锻炼大家求索知识之“能”;不仅是物质帮扶的“授人以鱼”,还是以教育帮扶的“授人以渔”。

学生在“公能”教室学习操控机器人

学生在“公能”教室开展课外活动

(一)改善教学条件,培育科技创新思维

重点扶贫地区贫困再发生率较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实现贫困地区长效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公能”教室具体举措之一,就是从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出发,启发儿童的科技创新思维,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从而实现智志双扶的目标。

智能设备开启全天候学习环境。“你好,我叫阿尔法,是一个可以跳舞的机器人。”随着学生手中智能设备指令的发出,机器人翩翩起舞。把智能钢琴连上网,学生就可以聆听全世界的音乐名曲,并通过智能平板教学一体机自学。

“公能”教室提供课外应用场景。放学了,孩子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来到“公能”教室,拼拼乐高积木、练习弹弹钢琴、学学操控机器人、飞飞无人机、试试3D打印,或者看看书、练练字……在庄浪已建好“公能”教室的14所学校中,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日常”。

多种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思维。在每间“公能”教室,都有机器人套装、编程教育套装、可编程无人机、3D打印设备、智能资源采集竞赛场地等“硬核”设备,还有教育资源类(含智能钢琴、智能平板教学一体机),绘画书法类(含水写布套装、画笔套装、素描本、升降两面白板、字帖),自然科普类(含地图挂图、动植物标本、科学实验套装),棋牌益智类(含围棋、象棋、跳棋、棋盘)等硬件模块。为提高动手能力,每间“公能”教室还专门配置了动手构建类模块(含乐高积木、几何构建组合设备等),以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为基础,着力培养庄浪学子的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推动庄浪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公能”教室,就连课桌也不是简单地对着讲台摆放,而是“模块化”配置,既可以摆成圆形方便交流,也可以摆成“蛇形”便于组内横向交流,课桌的陈设是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思维定式”的探索。

(二)融入南开精神,培养爱国奋斗精神

“公能”教室内景

南开精神也是爱国精神,南开大学除了雄厚的办学实力,更有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援建“公能”教室的过程中,南开大学不仅投入“硬货”让“公能”教室有着不亚于东部地区学校的硬件条件,更重视“软实力”的塑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报国志向。

将“南开元素”融入“公能”内涵。“公能”教室的陈设以“南开元素”为主基调,将百年南开“公能日新”的历史内涵与爱国奋斗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让西部学子也受到南开“公能”文化的熏陶,不仅要为庄浪培养合格的学子,更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入“公能”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开老校长张伯苓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主题墙:“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

追寻周恩来总理的信念,勉励庄浪学子求学报国。南开杰出校友周恩来,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志,并为之践行一生。在每间“公能”教室,这句话都作为勉励语,镌刻于显要位置,时刻激励学子读书报国。

提升学生涵养,增强庄浪学子综合能力。“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南开40字容止格言是对南开人行为的规范,每间“公能”教室,也都设置了写有容止格言的“容止镜”,提醒同学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求发展,更要修身立德。每间“公能”素质教育教室都陈列着一套10卷本《张伯苓全集》,与各个学校的“南开书屋”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求索真知,使更多的庄浪学子能够接触到文化洗礼,提升他们的修身立德涵养。

(三)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公能”教室建设

庄浪是甘肃的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如何助力庄浪如期脱贫?如何让庄浪脱贫不返贫?如何优化扶贫资源分配?光凭物质上的帮扶是不够的,更要立足教育这一国之大计,让庄浪的学子享受到充分、前沿的教育资源。

大力推进庄浪“公能”教室建设,加大教育扶贫覆盖面。庄浪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19所,学生7.3万,当地农村学校多、学生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针对这一情况,南开大学着眼于推动实现当地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和高质化,大力援助庄浪乡镇一级的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从2018年开始,南开大学坚持学校投入做基础、定方向,校友投入提水平、增效果的做法,为庄浪县援建“公能”教室。2018年,学校投入90万元,爱心校友捐助136万元,建成14间教室。截至2019年7月初,学校投入140万元,爱心校友捐助163万元,新建15间教室,同时做好已建成14间“公能”教室的跟踪维护和提升工作,持续加大对当地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打造更多的“公能”教室。

南开大学2018年援建的14个“公能”教室全部位于乡镇小学,旨在通过“公能”教室,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庄浪县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019年援建的二期15所“公能”教室正在建设中。29间“公能”教室建成后将实现乡镇中小学基本全覆盖(有2所小学由于校舍施工暂无法建设)。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开展高水平教育的基本保证,为了让当地教师掌握“公能”教室建设理念和所需技术,南开大学于2018年培训骨干教师239人,2019年举办“南开大学—庄浪县2019年新入职教师培训班”,培训教师458人,完成培训“公能”素质教育发展教室相关学校技术教师28人,让育人者先受教育,提升庄浪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为更好地培养脱贫启智人才提供基础。

(四)培育“公能”教育品牌,践行先进教育理念

南开援建“公能”教室得到了庄浪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收获了当地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公能”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庄浪的重要教育品牌,“公能”教室的先进教育理念也在当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公能”教室将扶智与扶志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更多当地学生在接受到最先进的教育资源的同时,获得了南开“公能”精神熏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心智,增长了见识,体现了南开水平、南开特色。

在庄浪卢洼小学,“公能”教室成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每周四下午,是卢洼小学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组装机器人”“给机器人设计动作”“组装模块飞行器”“举办编程机器人操作比赛”,在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表上,“公能”教室的各个模块被充分利用了起来,每个活动时间都有不同的内容。

小学生正是爱玩的时候,“公能”素质教室里的各种设备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寓教于学,让学生增长见识。部分学校的“公能”教室在暑期也正常开放,同学们可以自愿前来学习,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庄浪岳堡小学,老师们发现,学生在“公能”教室学习,不像上课那么严肃,而且“公能”教室的环境和条件还推动了学生间的小组合作与团队配合。岳堡小学五年级同学闫婷婷说,“公能”教室培养了自己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引领同学们个性化全面发展,让同学们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

在庄浪柳梁小学,有多间教室都被辟为“公能”教室,阅览、上课、音乐练习、科技实践可同步进行,让更多学生受益。柳梁小学四年级学生郑堂旭表示:“‘公能’教室让我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体验到了科技探究活动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对教师而言,也感受到了“公能”教室给当地教育带来的改变。“进行小学生科技探究活动非常重要!”柳梁小学教师王利君说,“通过‘公能’教室,让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学习与动手的有效结合。”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庄浪地区的教育环境,为更好地实现扶贫扶智的要求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验启示

在脱贫攻坚处于“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南开大学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按照“中央要求、庄浪需要、南开作为”的原则,立足自身优势,深深扎根于庄浪大地,在智力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等方面精准发力,并确立教育扶贫为主攻方向。

(一)治贫必先治愚,聚焦教育扶贫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指出:“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现代有读书改变命运的引导。“公能”教室的建设是南开大学聚焦教育扶贫目标的重要措施。南开大学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切入点,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智志”双扶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通过“南开书屋”建设,以党建先行带动精准扶贫,以“公能”素质发展教室的建设,传播先进教育资源与理念,以教师培训和慕校建设提升当地基础教育水平,在教育扶贫的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治愚理念。

(二)脱贫须先治本,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庄浪县作为西部地区重点贫困县,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设施和教育理念与东部地区同阶段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实施扶贫扶智举措的过程中,如何将贫困地区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提升,实现教育扶贫的“鲶鱼效应”,南开大学的“公能”教育理念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坚持“带出来”和“走进去”相结合,加强南开与庄浪间的双向教育交流。通过研究生支教团、学生社会实践、“青马班”社会实践教学、“公益晨跑”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主题采风项目和平台,一批又一批的南开师生来到庄浪进行交流。南开大学积极组织庄浪县高中生赴津参加“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开阔视野的机会,使庄浪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到优质教育资源,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破解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问题。

(三)狠抓政策落地,强化落实执行力度

符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将极大地提升扶贫的效率和效力。教育扶贫作为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如何将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教育领域,使更多的学生和贫困家庭能够从教育扶贫中受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扶贫政策是否能够有效落地实施。南开大学进一步强化政策的落实执行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能够享受到与东部地区同等的教育资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回乡,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成效。

南开大学根据庄浪的教育现状,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创新性地开辟了教育扶贫新举措,以“公能”教室为载体、先进教育理念为依托、当地政府支持为保障、两地教育交流为桥梁,把握教育扶贫目标,强化教育扶贫政策落地执行力度,加大对庄浪县教育领域的投入,塑造了庄浪县教育新品牌,提升了教育扶贫的成效。

(四)资源持续投入,巩固教育扶贫成效

实现脱贫目标、巩固脱贫成效需要持续性的资源投入。相对于其他领域的脱贫目标而言,教育扶贫目标更加注重后续成效,脱贫攻坚也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教育扶贫资源不仅仅包括外部的直接资源投入,如基础教育设施的投资建设、师资力量等,也包括内部资源的供给,如优质教育品牌的培育、优秀教师的培养,等等。实现内外结合、自主发展与外部支持相辅相成,乃是最终实现教育扶贫目标、巩固脱贫成效的有效途径。

南开大学不仅仅提供持续性的教育资源,也在大力推进当地教育机构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注重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为了切实将提升庄浪县中小学生的整体科技能力和创新素质落到实处,南开大学依托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学科的强大优势,与中国电子学会一起,在庄浪县建设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基地和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点。据了解,这将是甘肃省内除兰州以外的第二个国家级考点。南开大学的这一做法,进一步夯实了庄浪县的教育底蕴,为当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天津市合作交流办主任推荐语

南开大学作为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定点扶贫单位勇担社会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重要内容,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突出南开大学在教育育人方面的优势,为庄浪县援建29间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公能”素质发展教室,做实工作、打响品牌。南开大学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论述,坚持“带出来”和“走进去”相结合,加强与庄浪县的双向教育交流,做到“授人以渔”,破解贫困家庭的代际传递问题,提升扶贫成效。南开大学为教育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值得广泛推广。

张庆恩: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

专家点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教育扶贫能从根本上培育贫困人群的践行能力和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南开大学在甘肃省庄浪县援建了29间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公能”素质发展教室,真正践行了“智志”双扶,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这一理念。该案例的独特价值在于:一是人群定位独特,抓住了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群体,也就是抓住了贫困治理的“牛鼻子”;二是既启智,又育能,还炼志,有助于实现开发学生智力、培育发展能力、形成自强品质的多维目标;三是充分彰显了帮扶单位的特色。“公能”教室秉承南开校训,学生得到南开“公能”精神的熏陶,在一定层面上分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此案例为高校有创意地实现教育扶贫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吴晓燕: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思考题

1.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如何实现当地教育资源投入的均衡性,切实惠及贫困家庭少年儿童,保证教育公平?

2.在巩固教育扶贫成效上,如何激发当地教育工作者内生动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1.《南开大学为甘肃庄浪建二十九间“公能”教室》(《中国教育报》, 2019年8月19日)

2.《小教室大能量南开“公能”教室将素质教育带到西部大地》(人民网,http://tj.people.com.cn/n2/2019/0717/c375366-33150542-2.html,201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