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为什么使用右脑很重要
1.1 逻辑思考的陷阱
无奈的选择——虽然正确却毫无乐趣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正要和女朋友(或男朋友)去看电影。至于看什么电影,一般是两个人商量决定,但这里我们只考虑由你做出决定的情况。如果是你,在下面两个决策流程当中,哪个更接近你的做法?
第一种情况:
现在什么电影最热门呢?听朋友说艾玛·沃森主演的最新影片好像不错,但电视上在力推是枝裕和导演的最新影片。其实我最喜欢像《星球大战》或是《侏罗纪公园》之类的动作片,那就看最新的《碟中谍》吧。可是女朋友喜欢《爱乐之城》之类的爱情片以及《阿拉丁》《冰雪奇缘》之类的迪士尼动画片。
此前的约会由于我临时有事爽约,女朋友很不开心,所以今天还是选择她喜欢的影片为妙。这样一来,最好不看《碟中谍》。
听说她最近刚看过一部迪士尼动画影片,那么今天看一部爱情片再好不过了。就看《你的名字》的续集吧。
看完电影,我们还要去最近很热门的意大利餐厅用餐,那里的主厨是一位年轻人,所以当天女朋友会精心打扮一番。既然如此,那电影院也需要选一家不错的,索性就在六本木选一家电影院,座位就选豪华双人座。
第二种情况是用更加符合逻辑的方法思考。
首先,制作一份自己最近看过的电影一览表,再看看哪种类型的电影较多,哪种类型的电影较少。最后得出看过的外国电影较多,今天最好看日本影片的结论。
但由于今天是两人的第二次约会,要通过看电影来增加亲密度,所以不能只选择自己喜欢的影片,更应该选择女朋友喜欢的影片。为此,事先做一番彻底的调查尤为重要。不过这似乎有点难。需要先了解她最近看过哪些影片,知道她的观影喜好,才能制定相应的对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她似乎比较喜欢音乐剧和爱情片。
接下来,就要在报纸杂志上看看最近哪些影片比较受欢迎。当然,上网搜索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调查后发现,因执导《小偷家族》,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金棕榈奖的导演是枝裕和的最新作品口碑最好。口碑第二的是《星球大战》系列的最新一部,即第九部完结篇。口碑第三的是由艾玛·沃森主演的爱情片。
虽然我不太了解女朋友究竟对什么影片感兴趣,但由于我们目前的关系不是十分亲密,所以应该尽量避免看一些深刻的、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第二候选影片《星球大战》系列的最新续集是一部动作片,虽然我非常喜欢,但她应该不太感兴趣。既然如此,那么第三候选影片,由艾玛·沃森主演的电影是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应该考虑选择去哪个电影院。这就要考虑我家和她家的位置,以及我们去电影院所需的时间,还有电影院的位置、音响设施的情况,甚至还要考虑有什么零食出售,这些都是做决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但这远远没有结束,你还要评估这场电影的性价比。为了观看这场电影,究竟需要花费多少时间、金钱?看完这场电影之后,你和你的女朋友是否会满意?你跟女朋友之间的距离究竟会拉近多少?到头来,选择看什么电影相当于在对投资进行评估,合适的话才会付诸行动。
显而易见,第二种方法根本不切实际,所以你肯定不会选。在现实生活当中,应该不会有人使用第二种方法。因为这种做法根本就无法调动情绪,也着实无法让人快乐起来。
但如果有人在工作当中使用第一种方法,他的上司一定会大为恼火:“不要凭感觉去工作!”要像后者那样“摆数据、讲道理”。
但我认为,运用第二种做法,在工作上很难取得进步,更不会有创造和革新。工作中也应该大量导入类似第一种做法的相关思考要素。
在工作中也能充满乐趣是最为理想的状态,这一点毋庸置疑。就像选择影片时兴奋的心情一样,以这样的心态展开新的思考,或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代入策划案当中,显然会令工作增趣不少。
实际上,但凡是头脑中有灵光闪现,或是有好的想法时,心情都是兴奋而忐忑的。将这些想法付诸行动,使其成为现实,这样的工作才充满乐趣。无论你是一线管理人员,还是部门主管,如果你的直觉能逐一转化为决策,那么你的工作将变得趣味盎然。
逻辑战术才是最大的陷阱
假设你供职于某企业,要提交一个新产品的策划案。你已事先做过市场调查,得出该产品的确有市场需求的结论。你也做了客户问卷调查,证明新产品A在客户群体中有一定的好感度。现在你要做的是,向管理层提交一份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策划案。你的策划案或许算不上完美,但是所提交的资料分析缜密,其中包括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商品的竞争优势、与同类商品的比较以及收支预算等相关信息,你还在会议上做了简明易懂、逻辑清晰的说明。
即便如此,管理层和总裁还是对你的策划案提出了反对意见,你不得不再次提交新的策划案,这让你的努力化为乌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在这种情况下,策划案没能通过审批的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该策划案的逻辑性没有提案人想象的那么强,而且完成度较低,对市场及客户需求的调查方法欠妥,或者是没能完全掌握本公司产品成本及销售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再次提请审议,有可能通过审批。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暂且称其为模型A。
第二,管理者从直觉上认为你的策划案有问题,我们称其为模型B。在模型B当中,管理者的反应大体上分为以下两种。
一种是即便你向其请教提案被否决的原因,对方也不肯给出明确的答复,这说明对方对你的策划案不满意,这时你就要使用一些其他方法。此时从逻辑思考的角度来看,你根本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总之他就是反对你的提案。我们暂且将其命名为模型B1。
还有一种情况,对方针对你的提案,或是指出其中市场调查不到位的情况,或是质疑客户是否真的有此需求,甚至对此项计划能否实现、成本计算是否合理等细节性问题提出疑问。我们暂且将其命名为模型B2(如表1-1所示)。
表1-1 策划案被否决的3种模型
在这3个模型当中,模型A“策划案不完善”和模型B2“对策划案不满,从逻辑层面进行质疑”,从表面上看,管理者对这两者的反应是一样的。陷阱就在这里。
模型A和模型B2之后的进展将截然不同。模型A的情况是,如果你能够条理清楚地释疑、解决存在的问题,就极有可能通过审核。模型B2则不然,由于管理者对这个策划案本身并不认可,所以会一味地挑剔,此时就算你改进了对方指出的所有细节性问题,并再次提交策划案,对方仍然会提出其他问题。
像模型B2这种情况,之所以无法通过审核,完全是因为决策者根本不赞同这个策划案,无论你重新提交多少次、花费多少精力,结果只会是徒劳无功。
如果是模型A的情况,重新提交策划案便有可能通过审批,因此有必要花大量精力去完善该策划案。
如果是模型B1的情况,管理者因为不赞同该策划案,所以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此时就要向上司及其他同事打听具体原因,或许会有解决办法,如果实在找不到解决方案,只能就此放弃。
在以上3个模型当中,只有在模型A中有可能以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对于模型B1及模型B2,则无法以单纯的逻辑思考去应对。另外,只看表面现象的话,模型A与模型B2似乎完全相同,这确实是个难题。
第一次提交的策划案被否决后,可尝试再次提交,究竟它属于模型A还是模型B2,多数情况下一试便知。关于在第一次说明会上管理者或总裁指出的问题,可以向与会的同事或直属上司请教,待问题全部解决后,再次尝试提交策划案。在第二次企划会议上,如果对方还是在细枝末节的地方找问题,那么基本上可以认为此案属于模型B2。若你意识到如此却还是勇往直前,发起第三次挑战,结局则可能非常惨。所以说,除了整理好业务上的内容,同时必须兼顾管理者与总裁的思维习惯与心理。
在提交逻辑缜密的方案之前,要尽量摸清决策者对这个方案的态度究竟如何,这一点极为关键。
从以上事例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人都知道在工作当中应该遵循逻辑和规律行事,可当对方的行为缺乏逻辑时,单纯运用逻辑思考很可能无法从容应对问题。
要想在模型B1及模型B2中打开局面,逻辑战术无法奏效,这需要我们针对对方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这足以证明,做事不能只靠左脑,用右脑思考同样重要,至少要理解对方的右脑中究竟在想些什么。
有斗志才会积极行动
假设你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提交的策划案被公司(或客户)采纳。但计划进入实施阶段以后,远非你想的那么顺利。
这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或许是计划本就有漏洞,或许是进入实施阶段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又或许是竞争对手推出了与之抗衡的新产品。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符合逻辑的措施,比如启用相应程序来应对环境变化,或是将计划延期甚至中止。
但实际上,大力推进此项计划的人或计划的实施者往往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愿对原计划做出改变。很多企业中都存在这种现象,而且一旦出现此类问题,解决起来相当棘手。
新项目失败,大多是由于计划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不是同一批人。如果一个项目由经营企划部门的优秀员工策划,而实施者是事业部的员工,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其原因在于项目执行者缺乏主人翁意识。只要稍一碰壁,或是事情的发展与事先预计的稍有偏差,他们就会马上缴械投降。这与人品无关,而与人的积极性有关。大多数人都会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兢兢业业,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或是被动去做的事情,只会应付了事。另外,越是自己陌生的领域,人们的抗拒心理就越强烈,对其带来的风险就越敏感。
如今,虽然很多企业了解上述状况,却还是让计划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各行其是。这样一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就丧失殆尽了。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让企划人员主导项目,亲自将自己的企划付诸实践,或者让执行人员参与策划。
假设有一位新领导刚刚上任。他决定一改以往的做法,在官网上发布公告,宣布要进行改革。但具体实施起来才发现,本应极力配合的人员根本没有如预想中的那样积极行动,有些人甚至成了改革的阻力。
即便是在既有项目当中,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
组织论的观点认为,此类现象是因组织运行的惯性变成了实施改革的阻力,且清除阻力的手段乏善可陈产生的。但在我看来,他们只是从心底里拒绝改革罢了。若要让他们摒弃现在驾轻就熟的做法,转而采用新的方法,只要是人,就会在心理上有所抵触。改革原本带来的乐趣与新鲜感等正面感受,早已经败给不安的情绪。
面对相关成员与负责人如此的心理状态,想必无论怎样用逻辑说明改革的必要性,都无法触动他们情绪转换的按钮。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从心理层面入手,分析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抗拒改革,并制定应对策略。
如果一个方案无法让人从心底里信服,就只能趁人们斗志尚存的时候付诸行动。计划付诸实施后,必定会出现某些事先无法预知的问题,很多项目或是改革在遭遇此类问题时,都难逃推迟、失败,甚至名存实亡的命运。
某件事正确也好,错误也罢,抑或是应该做、不应该做,人们行动的原动力均不在这些逻辑因素,而在于是否有兴趣、有意愿或是不得不为等心理层面的因素,换言之,就是感情方面的因素。“真是麻烦,还得让对方去做这些事情。”如果产生了这种想法,说明你的思维已经被感情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