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漂亮50”
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专业人士立誓要回归“明智合理的投资原则”。于是,概念股不时兴了,蓝筹股成了时尚。他们认为蓝筹公司绝不会像60年代最受青睐的投机性公司那样轰然倒台。最谨慎的做法莫过于买入蓝筹公司的股票,然后在高尔夫球场休闲放松。
当时,这种优质增长股只有50只左右。对于它们的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如IBM、施乐、雅芳、柯达、麦当劳、宝丽莱、华特迪士尼等,它们被统称为“漂亮50”(Nifty Fifty)。这些股票都是“大盘股”,市值很大,这意味着一家机构投资者可以重仓买入股票,同时又不会使股价产生大幅波动。再者,多数专业人士认识到,选定恰当时机买入股票虽然不是不可能,但也并非易事,所以这些股票在他们看来显得就很有意义。因此买入时的价格暂时过高,又有什么关系?事实已证明这些股票都是成长股,现在支付的过高价格迟早会证明是合理的。此外,这些股票好比传家宝,永远不会被卖掉,因而也被称为“一次性抉择股”。你只需做一次买入的抉择,从此,你的投资组合管理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这些股票还以另一种方式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安全保障。它们都是非常好的优质股。你的同事绝不可能质疑你投资IBM是不够谨慎的决定。当然,如果IBM倒闭了,你肯定会血本无归,但这样赔了钱是不会被看作不慎重的。如同赛狗在比赛中追赶机器兔一样,大型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基金都拼命地买入“漂亮50”一次性抉择成长股。尽管让人难以置信,但机构投资者确实开始投机蓝筹股了。我们从表3-6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机构投资经理全然漠视了一个事实:任何规模可观的公司都不可能保持足够的增长速度来支撑80倍或90倍的市盈率。这些投资经理的所作所为再次验证了一句格言:包装精美的愚蠢可以听起来像智慧。
表3-6 “漂亮50”不再漂亮
“漂亮50”热潮像其他一切投机狂潮一样终结了。正是那些对“漂亮50”顶礼膜拜的机构投资经理认清这些股票已然定价过高,所以又一次做出了抉择——卖出股票。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这些极品成长股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荣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