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消费升级、降级同时出现
近年来,随着投资、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进入减速期,消费正在逐步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推动引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消费正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显示,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的作用进一步巩固,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高于资本形成总额2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的进一步丰富,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4.1 消费升级四大信号
消费升级信号一:居民收入增速同步甚至高于GDP增速
居民消费升级和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不低于整体经济增速。
从近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步于人均GDP增速,部分时候已经超过人均GDP增速。即使结合农村居民的情况,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近年来也有部分时候超过人均GDP增速,以2016年为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为6.3%,而人均GDP实际增速为6.1%,前者超过了后者0.2个百分点。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2017年同比名义增长8.7%,剔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达到6.5%,而人均GDP的同比增速是6.1%,两相比较,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超过了人均GDP同比增速0.4个百分点。
再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2018年同比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5.8%,而人均GDP的同比增速约5.7%,两者基本同步。
接着是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2019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2.1%,而2020年的人均GDP同比增速约2%,意味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再次超过人均GDP的同比增速。
紧跟整体经济增长形势,持续上涨的收入、持续增加的消费支出,表明了国人有能力拿出更多的钱来消费,进而支撑消费升级的实现。
消费升级信号二:服务性消费增加趋势日渐增强
当前,中国居民消费处于商品消费向服务性消费转变的上升期,居民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大幅度增加,而商品消费增长相对缓慢。
2014—2016年,城镇居民用于医疗、教育、娱乐、旅游、交通等服务性消费的支出占比由35.7%上升到41%,上升了5.3个百分点,用于居住的支出占比也上升了1个百分点,而用于商品消费(食品和服装)的支出占比由43.2%下降到36.8%,下降4.4个百分点。
至2018年,中国居民消费观念进一步从“占有商品”到“享受服务”转变,医疗、餐饮、家政、旅游等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带动中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8781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比2017年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人均饮食服务支出增长21.7%,家庭服务支出增长32.1%,医疗服务支出增长20.5%,包含旅馆、住宿等在内的其他服务支出增长14.9%。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其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速加快,2019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通信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2018年分别增长12.6%、3.3%和8.5%。在消费升级类商品中,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发展享受型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
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16年已降到30%左右;2017年下降到29.3%,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30%以下;到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八年下降。这意味着食物消费所占比例下滑,人们拥有较多的“闲钱”投向旅游、健康、文化娱乐等,居民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消费升级奠定基础。
2010—2016年中国GDP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由于财富的积累和整体经济的发展,可选商品的种类变多,将推动消费迎来新一轮升级。
消费升级信号三:商品消费向品质消费升级
价格已经不再是性价比的重要考量因素,档次、品质、服务等多项内容成为考虑因素,品质消费逐渐成为趋势。
以家电行业为例,居民品质消费趋势表现为,更加注重技术革新所带来的生活智能化,同时注重健康与卫生,如空气净化器、净水设备、按摩椅、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等,频频出现爆款。
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味与艺术,如一体化的生活家电,还有智能手机的时尚、美感、颜色等。
2019年国庆期间,苏宁易购数据显示,8K电视在苏宁全渠道销量环比增长302%,空气净化器销量环比增长154.22%。国美渠道,8000元以上中高端商品销售量同比大幅度提升,激光电视销售量同比增长358%,洗碗机销售量增长130%。
2019年“双十一”期间,自11月1日零时至11日零时,京东平台70英寸及以上产品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400%,人工智能电视成交额占比超过85%;空调品类上,高端立式空调成交额增长280%,家用中央空调成交额增长3倍;小家电品类上,高端手持吸尘器成交额同比增长150%。国美渠道,65英寸以上电视销售额同比提升35%;高端品牌卡萨帝异军突起,同比增长超过110%;在生活小家电方面,2019年“双十一”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35%;厨房小家电增长最快,同比增长高达70%,精品小家电同比增长30%,环境小家电同比增长20%以上,可见用户对厨房小电器的需求正逐渐增加,同时也代表着消费升级后的用户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食品消费为例,方便面、碳酸饮料的销售十分疲软,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食品饮料的需求正在改变,他们不再满足于低层次需求,而是向营养、健康、新潮等高层次需求进阶。
再者,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到日本、澳洲、欧洲等地购买日用品,这也是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
2019年,中国进口商品额达到14.31万亿元人民币,进口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能够促进同类消费品的生产水平。
宠物经济的崛起同样是品质消费的一个反映。试想,假如人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又如何能在宠物喂养上增加投入。一般来讲,人的需求向高层次发展,进而会带动宠物经济。
2019年“双十一”期间,仅苏宁易购的数据显示,宠物饮水机、智能喂食器、智能洗脚器等智能化宠物产品受到青睐。2019年11月1日至11日,智能化宠物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26%;宠物服饰销量同比增长304%。
2020年京东“6·18”购物节期间,仅6月1日当天,京东超市宠物品类前1小时销售量是2019年的6倍,宠物主粮销售量是2019年的10倍,宠物智能用品销售量是2019年的8倍。从消费趋势看,宠食健康化、养宠智能化成为更多人的选择,中高端品牌销售也在逐步增加。另据《2020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的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突破1亿只大关,消费市场规模也达到2065亿元。
通过对消费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目前正在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升级、消费投资已成为经济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在这一背景下,消费经济的模式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新的消费经济也有潜力引发一轮新的消费革命。
在麦肯锡公司公布的一份名为《重塑全球消费格局的中国力量》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日益相像,到2030年,中国家庭全年在食物上的支出占比将下降18%,而“可选品”与“次必需品”的支出将显著增加。未来15年,中国将贡献全球消费增量的30%。
消费升级信号四:物联网等科技进步推动消费革命
对消费升级的理解,不仅仅是消费者愿意花更多钱或购买更高档次、更高品质的商品,同时在于消费心理被科技力量重新塑造,物联网技术催生新的产品,激活新的消费期望。
消费升级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被重置,产业链上的商业机构会基于新的消费欲望创造新的产品与服务。从科技推动消费的路径上看,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1)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使得消费行为不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2)大数据的应用,让商家更容易完成对消费偏好的捕捉,进而实现精准生产与精准营销;
(3)先进的配送体系,让零售更智慧,可实现更快捷的送达,满足消费者对速度的需求。
年青一代成长为主力消费人群,在他们的消费观念中更注重品牌、品质,更关注服务及个性化,也更习惯线上消费、智能消费和超前消费。
“游戏控”“二次元”等一系列时代标签的出现,表明那些与科技进步共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者,愿意接受新的消费场景,这也意味着新的消费偏好可能会变化得更快。
这一偏好结合智能手机等新型消费工具,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市场随时都在制造新的消费热点,当然也随时会有消费浪潮退去。
在消费行为上,我们看到消费将更多地与内容结合。无论是阿里巴巴、腾讯,还是小米、京东、今日头条(抖音),近年来都已构建了内容平台。未来消费行为可能和内容阅读相融合,人们一边阅读文章、观看视频,一边被内容中的产品所打动,直接下单购买。
目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是通过眼睛看、用手去触摸与控制,或者通过指令施加影响。但在物联网世界里,人类的控制力会再次得到延伸: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正在把每个人、每个家庭重新改造;借助物联网技术,人们生活的各种场景也在变化,如智能手表可以监测心率、智能床垫能够改善睡眠、智能马桶直接能检测大小便。这些物联网智能设备与无所不在的连接所带来的改变将超出我们的想象。
1.4.2 消费升级的四种形态
当前,中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已经进入消费水平提升、需求内容增加、形态不断升级的新阶段,具体形成了以下四种形态。
形态一:由实物消费不断向服务消费升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供给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更加注重服务消费。据国家统计局对2018年消费市场的测算,中国消费形态由实物消费加快向服务消费转变。大众餐饮、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热点。
其中,在大众餐饮消费方面,餐饮收入增速高于商品零售,并已逐步形成业态互补、高中低档协调发展、中外餐饮融合促进的发展格局。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达到39644亿元,是1978年的723倍,年均增长18.4%,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高3.4个百分点。2018年餐饮收入市场规模首次超过4万亿元,增速比商品零售额高0.6个百分点。2019年餐饮收入达到46721亿元,同比增长9.4%。
在旅游消费方面同样持续增长,居民出游方式多种多样。在北京举行的2019年全国文化旅游局局长会议指出,2018年,中国的旅游消费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国内游客人数达到55亿人次,中国公民出境游客人数达到1.48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99万亿元。
从2012—2018年的旅游业数据来看,全国旅游收入保持两位数的稳定增长。2014年,全国旅游收入达到3.73万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了一个增长高峰。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同比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同比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同比增长3.3%;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在文化娱乐消费方面,2019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比2018年年末增加20个;图书总藏量11.18亿册,同比增长7.3%;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通量9.01亿人次,同比增长9.9%。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1065.02亿元,比2018年增加136.7亿元,同比增长14.7%。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持续扩大,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
此外,还有不少成人用户,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走进培训机构。音乐、美术、体育,以及茶艺、厨艺等教育培训机构纷纷推出了成人班。
在健康养生消费方面,据《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一线城市对健康内容的消费大于二三线城市。男性最关注肺癌,肺癌居男性癌症发病率首位;女性最关注胃癌,这与女性喜欢吃,同时更注重肠胃健康有关。30岁以上年龄的人更关注“血糖、胆固醇、营养、长寿、癌症”;50岁左右人群对健康的关注度是25~35岁人群的2倍。
尤其在2020年,人们的健康消费观念逐渐养成,日常防护、使用健康家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饮食等观念深入人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购买医用酒精、口罩等医疗卫生器具支出增长2.7倍,人均购买洗涤及卫生用品支出增长13.7%,人均购买健身器材支出增长10.6%。
2021年3月,阿里健康根据天猫医药平台数据情况发布了《女性健康消费数据报告》,其中提到,女性健康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同比递增20%,2019年女性健康总体支出比男性高38%,2020年双方差距进一步拉大至63%。
大众餐饮、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消费正多点开花,充分体现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活力。企业要想占领这些市场,就需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与能力,并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打造满意的智慧产品和服务。
形态二:由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消费升级
按照国际通行指标恩格尔系数衡量,这几年该数据是下降的,说明居民消费中非实物性支出保持上升。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托马斯·吉洛维奇认为,为了得到最大化的快乐,人们常常需要在消费“体验”和消费“物质”的比例上进行权衡。
为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做出消费决策,托马斯·吉洛维奇通过实证研究告诉人们,相比“物质”,“体验”带来的乐趣更加持久,而且等待“体验”的过程令消费者感到更加“兴奋”,诸如滑雪场通行证、音乐会门票等“体验”,因为这个过程相对较长,所以这类体验带给人的快乐会更多。
在智慧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不再限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是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质量,更加注重口碑,尤其看重消费体验及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现实中,从不差钱的“买买买”到深度体验,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跨越,无不体现从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消费的升级。
提质增效消费之下,企业的竞争必须改变传统的低端价格战思维,用高端品牌战思维聚焦产品本源,注重品牌价值,让品牌为消费者带来最佳体验和精神享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品牌实现溢价,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形态三:由普通商品消费向中高档消费升级
中国消费升级的又一种形态是由普通商品消费向中高档消费转变,一个典型的表现是,部分中高端消费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要快于其他商品的销售增长速度。
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通信设备和家用电器的增长率比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平均增长率高3.9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和3.2个百分点;汽车产品中的运动型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比例有所增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100万辆,高于2017年的增速。
2018年以来,乘用车销量整体负增长,但C级高档车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以2019年为例,新宝马5系销量表现也相当抢眼,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超过124700辆,同比增长5.7%。同年9月,奥迪Q5L单月销量达到15176辆,同比增长36.4%。到2020年,奥迪A6L的累计销量为176334辆,同比增长34.4%;奥迪Q5L的累计销量为149180辆,同比增长7.3%;奔驰E级全年销量为155634辆,同比增长1.1%;奔驰GLC全年销量为165170辆,同比增长18.5%。
还有一个关键的指标是奢侈品消费总额不断增长,贝恩公司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总额达到858亿欧元,按最新汇率计算,约6500亿元,占全球奢侈品市场份额的33%。
单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外)奢侈品市场,2011—2016年保持在1100亿元左右的规模;2017年增长21.4%,实现1420亿元的规模;2018年增长19.7%,市场规模上升到1700亿元。
中高档消费人群有自己的情感偏好,也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比如,对有的人来说,消费“好物”是为了获得“美好生活的馈赠”,是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活,希望通过高端消费来获取更精致的生活体验。而对另一些人来讲,注重身份和财富地位,购买常人无法企及的奢侈物品,在一个特定的生活圈子里彰显自身财富与身份地位,获得区别于他人的华贵感与独一无二的标签。
中国正处于中高端消费快速提升期,企业如果能够精准锁定高端客户人群,为他们量身定制产品与服务,就有可能获得新的增长点。
形态四:由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升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购用户的快速增长,以及线上线下消费习惯的成熟,O2O(线上线下)成为一种非常主流的商业与消费模式。“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早在2015年就已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将O2O模式推向了一个国家层面的新高度。
线上指的是互联网平台,如线上商城、淘宝、京东、微店、App、微信小程序等可以网上订购的平台。线下则是指各种实体店,开在卖场里或街边、商圈、社区等各种场所,线下消费就是指到实体店去购物。
一是在方便性上。线上购物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不过在货物的配送速度方面,部分品类的送货比较慢。随着智慧物流的升级,这种差距正在被抹平。
二是在成本方面。开设线上网店一般要比租赁线下实体店成本低,因为网店的租金等相关费用会低一些,员工数量可能也要少一些,有时候一个人就可以把网店打理好。
在2019年1月1日《电子商务法》生效之前,开网店不需要工商注册,税也免了,很多网店的利润比较高。从2019年1月1日开始,个人开网店应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并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微商、代购、直播销售等列入电商范畴,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
2018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做好电子商务经营者登记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电子商务经营者申请登记成为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应当依照现行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相关规定向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电子商务经营者申请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允许其将网络经营场所作为经营场所进行登记。
三是在产品信息的丰富度上。通过网店不仅可以展示大量产品信息,包括文字、图片,也可以录制视频,而且能看到购买过商品的老客户们的评价,新客户可以大概知道东西的好坏,而线下实体店在这方面多有不足。
四是体验差别。线下实体店摆了很多实物,可以看到,也能现场试用,当场就能发现产品有没有问题,觉得不错就直接购买,如服装、鞋等。
五是安全性问题。网上支付不需要怀揣巨款或拿着信用卡刷卡就可以安心支付,但网上支付也有风险,因为网上盗号、盗密码的情况偶有发生。
针对这些问题,线上线下相融合的零售与消费模式,正在提供更有效的办法。消费者可以线上了解信息、领取优惠券,然后到线下门店体验消费;也可以在店里体验之后,为了追求实惠的价格,然后到线上参加活动、下单结算。
O2O商业模式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企业的营销模式,而且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在O2O模式下,消费者可以在线上线下自由选择,享受更多优惠、优质的服务,商家则可以吸引更多客户,开展精准营销,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多元化盈利模式。
以“双十一”为例,其本来是电商的“购物节”,经过多年打造后,现在成了零售行业的节日。京东开启与线下品牌无界营销新模式,发起无界零售,包括京东便利店、7Fresh、京东X无人超市等几十万家门店联动,覆盖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苏宁在全国举办几十场线下活动,并且打出“上网上街上苏宁”的口号,旗下苏宁云店、苏鲜生、红孩子、苏宁小店等各类业态都全面参与“双十一”活动。
小米线上全平台与线下几千家门店协同。这不只是线上与线下渠道技术、商品、用户的融合,更是让电商平台依托线下社区门店、智慧门店在整体数量和地域分布上双管齐下的拓展,可以更快触及大量三线及以下城市、农村的消费者。
借助线上线下融合的做法,为顾客提供无处不在的购物体验,可以让购物不仅限于“买买买”,同时与吃喝玩乐等生活服务融合。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消费升级有四种形态,即由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由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消费升级、由普通商品消费向中高档品质消费升级、由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升级。
在新思维、新技术、新工具与线上线下融合的道路上,智慧消费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消费驱动之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为持续促进消费提供动力,反过来继续推动消费升级。
1.4.3 如何迎接消费升级
从经济学角度讲,消费升级指的是消费结构的升级。简单来讲,就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的结构和层次上的提高,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历史来看,中国消费升级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物品的消费非常旺盛,同时中国正向工业化阶段过渡,对轻纺工业品的消费数量有所增加。
第二阶段:耐用消费品发生改变,从20世纪60—80年代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90年代的新三件(彩电、电冰箱、洗衣机)。2000年之后,随着人均GDP的迅速提升,汽车、住房等商品消费增加,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当前,随着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及新兴消费人群的崛起,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逐渐让位于发展型、服务性消费。抓住这轮消费升级的机会对我们非常重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入。
1.升级消费结构
从需求层次理论和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消费结构变化呈现阶段性上升规律。人们的消费首先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开始注重生活品质,追求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消费领域也会不断拓宽,涵盖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旅游、低碳环保及生活服务等多个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据统计,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0%、67.7%下降到2017年的28.6%、31.2%。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4%,再创新低。到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八年下降。
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比重则不断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由1981年的10.79%、7.80%上升到2017年的37.06%、34.75%,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2000—201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年均增长38.3%,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17.6%,文教娱乐支出年均增长15.2%,居住支出年均增长11.8%,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物质性消费支出。
最近几年里,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从“占有商品”到“享受服务”转变,医疗、餐饮、家政、旅游等服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带动服务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8781元,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4.2%。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比2018年增长12.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9%。
2.升级消费场景
曾经,实体店是消费的主流渠道。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线上消费开始被人们接受。如今,随着移动端互联网消费模式的崛起,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始大行其道。
事实上,从互联网企业到线下传统企业,不少公司都在探索新模式。
随着消费升级,特别是新零售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场景的需求更加多元、要求更高,已经进入“物联网”阶段。
一方面,从产品来讲,在物联网的加持下,智能产品的种类正持续增加,而消费者对智能产品的需求正在爆发,如智能锁、智能家电、智能音箱、智能马桶等,销售情况非常好。目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方便携带的可穿戴设备更是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标配。
另一方面,消费者体验到的场景将是智能的,各种终端设备可以相互连通,借助手机App、语音等方式,能够操控任何一款产品;整个物联网系统还能记忆用户的需求,并提出建议;一键设计各种场景模式,如在全屋智能的家庭里,一键设置睡眠模式,灯光、窗帘等就会自动关闭。
在场景体验的过程中,顾客会感受到产品的美好,进而吸引顾客下单购买某款单品,或者直接购买全套方案。
3.建立更具活力的品牌形象
充满活力的品牌,往往更能在当前环境下打动客户。具有150年商务基因的奔驰车,设计却越发时尚创新;已经诞生100多年的可口可乐,依然保持活力四射的形象。
如果零售企业只想着依靠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和资本红利,而不是通过赋予产品和服务更多的生活形态、更丰富的人文关怀内容等而获取竞争优势,终将因粗放式发展而被商业丛林法则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