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债权文书制度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亚当·斯密有言:“一种法律在初成立时,都有其环境上的需要,并且,使其合理的,亦只是这种环境。但事实上,往往产生这法律的环境已发生变化,而这法律却仍然有效。”法律制度总是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特定的社会关系总无法超越特定的时空限制。然而,法律毕竟植根于特定的土壤,社会的不断发展终将疏离法律生成的初始环境;欲使法律在社会发展中历久弥新,必须根据社会变迁之指向对法律进行解释、调整与修改。

公证源自古罗马,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其理念和价值早已为现代司法文明所接受,成为现代司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公证制度虽源自西方且建立较晚,却紧随我国政治体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公证制度占据一席之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中,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诉源治理、公共风险防控尤其是金融风险防控中体现了其价值功能,成为多元化矛盾纠纷预防解决机制中的重要一元。然而,在新时代赋予公证债权文书制度更多使命,社会寄予其更高期待的同时,其能否承载起这样的使命,能否满足好这样的期待,仍然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问题。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公证债权文书制度还存在不少争议。盖因为理论研究和规范建设相对滞后,其价值局限于传统的小圈子,作用发挥也止步于狭窄的地域。如何审视、定义和完善公证债权文书制度,使其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相契合,这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证债权文书制度长足发展的关键。

本书作者聚焦公证债权文书制度的理想与现实,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试图发现和解决问题,体现了较强的问题意识,也使本书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研究团队历时一年左右,历访11个省(市、区)的45家样本单位,综合采取焦点团体访谈、个别访谈等调研方式,首次在国内对公证债权文书制度进行了大规模实证调研,累计访谈公证管理机构、公证处、法院、银行等制度实践主体共计200人次,整理访谈录音7000余分钟,转换文字稿100余万字……这些透着汗水和“蛮力”的数字刻画了研究团队的沉潜与坚毅,凝聚了作者对求知的热诚与敬畏,使本研究拥有了穿透纸背的力量,也为本领域的研究积累了客观、可靠、厚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脚踏实地开展实证调研的基础上,作者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法对公证债权文书制度的实践状况、适用范围、审查机制、执行问题及救济、可诉性等进行了剖析。除此之外,还对互联网强制执行公证和公证体制改革等新任务、新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相较于现有研究成果,本书的体系更为完整,内容更为全面,反映了公证债权文书制度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在新时代所担负的使命,有助于社会各界了解该制度,相信这项研究成果能为完善我国公证债权文书制度提供有益参考。

这是一个学术浮躁的时代,很多法律学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满足于打学术“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法律与社会问题的思考或浅尝辄止,或半途自画,错失了为中国学术做应有贡献的机遇,放弃了担当“社会啄木鸟”的学术使命。近代著名学者任鸿隽把这种学人称为“成功的蟊贼”,没有“科学的头脑”。而本书作者坚持面向中国道路的自主型研究进路,积极回应赋强公证的中国本土化问题,甘愿做“学术愚公”,立足国内情状,发乎问题,关注实践,不取巧,花心血,费功夫,下潜一线,真调实研,最终形成文字。单是这种研究态度本身,就值得赞赏。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专著并不是作者对公证债权文书制度研究的总结陈词。据悉,研究团队将以此为起点,欲将纵深研究进行到底。

行笔至此,忽觉大雪将至、冬夜衾寒,念及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那句“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本课题研究的团队十分年轻,大多为初入门者,青年法学者对学海之求索,终是孤独的前行,所幸风雪之中,总有点点星光的同路人远远呼应,默默地温暖行进的初心。

是为序。

肖建国

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